饲料鳜难养?!西南大学罗莉:不仅要提高驯化成功率,同时要提高养殖成活率!
鳜鱼俗称桂花鱼,谐音为“贵”,是国人心中藏着的一条富贵鱼,寓意花开富贵。鳜鱼是淡水珍品,具有健肺、健脾胃、补气血、美容颜的药用价值,有“淡水石斑”之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鳜鱼主产区是在广东、湖北、安徽、江西以及江苏等等,目前重庆地区日消费量约2万斤。《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鳜鱼产量达40.15万吨,比2019年增加19.1%;鳜鱼养殖业产值超200多亿,全产业链产值在600-700亿,供需市场潜能逐年攀升。
鳜鱼饲料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鳜鱼养殖近年来为什么火?就是因为能赚钱,而饲料鳜更赚钱。今年6月份重庆地区鳜鱼价格是50元/斤,7月份涨到60元/斤,8月份涨到70元/斤,养殖利润极其可观。又比如,我指导的一家企业,一口5亩的塘赚了30万;佛山顺德西樵的陈老板一口1.5亩塘去年8月29日定塘,今年3月5日出鱼9000多斤,实现盈利96000元,亩利润超6万。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其中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是重要的行动之一。因此推广应用鳜鱼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是大势所趋。
整体来看,饲料鳜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饲料技术和养殖技术协同高质量发展。
我们对鳜鱼营养需求的了解还很少,在饲料技术层面,建议:第一,要开展营养生理研究,完善营养需求参数。第二,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包括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单细胞蛋白等。第三,开展绿色饲料添加剂的评价。绿色添加剂在鳜鱼饲料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有时候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第四,开发功能性饲料,与常规鳜鱼饲料互补增效。第五,环境胁迫对鳜鱼的影响极大,要开发“四季饲料”,以适宜不同养殖季节。第六,重视加工工艺升级,可后喷涂维生素、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
产业面临的四大痛点
养殖技术层面,当前存在制约鳜鱼产业发展的几大痛点。
首先是苗种问题,优质苗种缺乏,种质有待提升。我也进入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王志坚教授的团队,将通过营养调控,提高鳜鱼的种质质量和繁育性能。此外,针对目前生产上出现的性腺早熟问题,以及怎样提升抗逆抗病能力,也有必要开展研究工作。另外,也希望各位苗种生产者能够拥有高度责任感和诚信度。当前一些乱象在行业中客观存在:有以次充好的,也把有尾苗当头苗卖的,还有把病毒苗当健康苗卖的,甚至有头一天看着全都驯化好了,装上车后就成了混合的。尤其是携带病毒的,根本就没有检测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我了解到的一个养殖户买了20万尾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损失了120万元。
第二是病害问题。如寄生虫、病毒、细菌。这其中,寄存虫控制好了,就成功了80%。很多病毒的感染是杀虫不当导致体质下降,进而导致病毒爆发、细菌侵袭。建议早观察、早发现、早解决、早治疗。
第三是药品问题。目前针对鳜鱼养殖过程的各种药物品目繁多、鱼目混珠,还有缺好药。建议高校、科研院所和药企联合攻关,研发鳜鱼专用药物(包括成鱼养殖阶段的口服病毒载量抑制药品)。养殖户也应该学习“科学投喂”、“对症下药”,切忌盲听盲从。
第四是疫苗问题。养殖端急需高效的苗种浸泡疫苗或注射疫苗。其中,对虹彩病毒疫苗需求尤为迫切。
第四是运输问题。建议采取低温保温运输,降低运输过程中鳜鱼的代谢速率,减少大吃小现象的发生频率。此外,在远距离运输水质指标超标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驯化及提高成活率的建议
要助力鳜鱼高质量发展,我认为有重要三点,包括联动实施“五大行动”、提高驯化成功率、提高养殖成活率。
驯化方面,我有几点建议。第一,选好苗。选择外观体质健康、活力十足的苗种,坚持全面体检。第二,选好料。选用易驯化、易消化、摄食佳、抗病力强的优质饲料。第三,管好水。严控氨氮、亚盐。不宜过多使用化工产品改底,多用微生态制剂,结合藻种、鱼菜共生。第四,常分级。采用分级式驯化、二次驯化或多次驯化,避免大吃小、减少闭口鱼。第五,合理放养密度。结合养殖模式设计驯化不同期密度、进入大塘围网或网箱密度、成鱼养殖密度。第六,常保健。采取终生保健、养生式喂养、四步轮回法保健,在特定阶段动态调整。第七,规范分级、转运、运输、卸鱼、抽样、卖鱼等操作。带水操作是关键。第八,科学投喂。
要提高养殖成活率,第一,做好技术储备。第二,不能求快贪大,第一次养殖尽可能小规模,在资金技术人才配套、具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扩大规模。第三,饲料鳜养殖贵在“勤”,要勤观察、勤检测、勤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勤于及时解决问题。第四,饲料鳜养殖还贵在心细,贵在执行,要做好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坚持“四步轮回法”终生保健的“养生式”养殖。第五,不要盲目跟从,但要充满信心。
饲料鳜只有养活了,养好了,肉质好又安全,进入流通,端上餐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此,我想再详细谈谈苗种检测的重要性,现在市场上也存在饲料鳜已经驯化出来了,但是苗种检测发现有些病毒呈中阳性或弱阳性,这就是有问题的。我了解到一个重庆地区的案例,10月9日运来2万尾鱼苗,14天过后就检测出了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鱼也慢慢地死亡了。
同时,水质管理也十分重要,最近有个案例,一个高位池因为池底的底污排放没有管理好,两天后氨氮亚盐超标,过后鱼就生病了,我们将鱼解剖可以看到鱼体内有细菌感染,幽门盲囊也萎缩了,肝也有问题。
再讲投饲率的问题,在温度高的时候,鳜鱼的胃排空时间只有9个小时,这种情况下也坚持一天一次投喂就可以,一次就喂满足了,就不会发生大吃小的状况。在冬季7-15℃的时候两天喂一次,5-7℃的时候三天喂一次。
我们做了16周的越冬的实验,从2020年12月2日到2021年3月24日,饲料系数从1.32,然后逐步到三点几,21年3月又达到了1.61左右。通过在越冬实验当中收集的各类数据,包括抗氧化能力、增重率、性腺指数等等,我们得出结论:整个越冬期也要坚持保健,保健过后,肝脏会明显变好,幽门盲囊也会明显地长得更好。
这些就是我这几年跑鱼塘、做研究的一个收获,与大家分享。感谢大家!
日前,由水产前沿联合农牧前沿主办的“鲲鹏论坛——第六届中国水产高值饲料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农牧企业高峰论坛”在广东湛江成功举行。超500位来自水产、畜牧领域的“产学研”意见领袖,针对行业发展趋势、主流企业动向、饲料配方优化、饲料原料筛选、生产提质增效、企业转型升级等热点话题,通过不同维度和层级的深度对话,为水产饲料及产业链呈现了一场知识盛宴。
会上,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罗莉作《鳜鱼饲料技术与养殖技术协同高质量发展》报告。罗莉,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重庆市水产学会理事、科学传播专家团专家、首批乡村振兴“头雁”导师、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
上列内容为罗莉报告摘录,笔者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