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练青平,张任驰,宓国强,姚子亮,刘士力,黄富有,陆 君,吴燕琴
(1.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 313001;2.浙江省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丽水 323000)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俗称马口,隶属鲤形目,鲤科, 鯸亚科,马口鱼属[1],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新疆和台湾等地外,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的东部江河中均有分布,其中浙江省内各水系中上游大小支流都有分布[2-3]。马口鱼不仅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而且其肉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近年来捕捞强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变,瓯江流域的马口鱼野生资源已十分稀缺。为了尽早恢复瓯江马口鱼资源,发展马口鱼养殖业,本课题组于2016年起在浙江丽水进行了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实现了马口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已在马口鱼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4-15],但尚未见有关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的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突破马口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为该鱼的人工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优良苗种,也为其它溪流性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提供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鱼
马口鱼亲鱼培育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养殖场进行,前期在池塘养殖,试验前一年冬季将亲鱼放入室内水泥池(长×宽×高=6 m×3 m×1.2 m)强化培育。养殖水为地下水,水源水温18~20℃,养殖池水温15~25℃,水深1m,养殖密度控制在5 kg/m3以内,培育期间以投喂粗蛋白为45%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投喂小虾等动物性饵料。持续曝气增氧,定期冲水。马口鱼1龄性成熟,试验用亲鱼为1龄和2龄鱼,1龄亲鱼雌雄个体规格分别为11.8~22.4 g和15.1~45.5 g,2龄亲鱼雌雄个体规格分别为22~65 g和35~75.2 g。试验时直接从养殖水泥池中挑选亲鱼。挑选亲鱼要求鱼体无伤、无残、活力强健。雌性个体腹部膨大柔软,有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孔发红。雄鱼轻压腹部能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乳白色精液能在水中快速分散。挑选适合雌、雄亲鱼比按4:1挑选。
1.2 人工繁殖与孵化
当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可进行马口鱼人工繁殖。催产剂选用宁波第一激素制品厂生产的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千克雌鱼剂量为2.5 mg DOM+5 μg LHRH-A2+1 000 IU HCG,雄鱼减半。采用1次性腹鳍基部注射,注射后将雌雄鱼亲本放在6 m×3 m的长方形水泥池中,水深0.8 m,用流水剌激。
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马口鱼受精卵,受精卵在水泥池中静水孵化。催产率计算公式如下:
1.3 受精率、孵化率的计算及胚胎发育观察观察方法
受精率、孵化率计算参照练青平等[16]计算要求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利用尼康SMZ745T体视显微镜对马口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摄像。取30粒卵以上用于观察和记录胚胎发育的每个发育阶段的特征和发育时序。后期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
1.4 鱼苗“开口”和培育
鱼苗出膜3 d左右,能平游、腰点(鳔)出齐后,即开始“开口”。“开口”在水泥池中进行,前2 d投喂熟蛋黄,第3 d开始投喂粗蛋白48%的粉状饲料,连喂4 d。“开口”一周后,下塘进行夏花鱼种培育,池塘要求和培育方法可参照“四大家鱼”夏花鱼种培育。
2 结果
2.1 马口鱼规模化繁殖效果
2016-2017年,我们用水泥池养殖的1龄和2龄马口鱼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共产卵44万粒,获得初孵仔鱼29万尾,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平均为83.13%,80.23%和80.95%(表1、表2)。
表1 马口鱼人工繁殖催产情况Tab.1 Artificially induced spawning of O.bidens
表2 马口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Tab.2 Induced spawning rate,fertilization rate,hatching rate under artificial propagation condition of O.bidens
2.2 受精卵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特点
马口鱼的卵为圆形,呈桔黄色或浅黄色,遇水后无粘性,为沉性卵,卵径(2.06±0.05)mm。马口鱼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裂-原肠、器官形成和出苗期。卵裂-原肠期的孵化积温需要205.88 h·℃,这一时期卵的原生质向动物极聚集,形成胚盘,随后胚盘开始分裂,并逐渐形成多细胞体和囊胚,然后胚层继续向下包裹,形成胚环、胚盾等。在孵化水温(23±1)℃条件下,受精后17 h,进入器官形成期,器官形成期的孵化积温需要564.75 h·℃,这一时期有肌节、脑、眼器官、耳囊、尾芽等器官形成,胚体先间隙性摆动,然后扭动频率逐渐增高,心脏出现,到达后期,胚体准备出膜。受精后52.17 h,进入出膜期,孵化积温需要429.28 h·℃,此时仔鱼出膜,这一时期为仔鱼开始出膜的时期(表3)。
初孵仔鱼全身透明且无黑色素;卵黄囊整体呈棒状,前部分大,后部分小,大小占整个鱼体的3/4;全长为6.0~6.8 mm,肌节为38~43对。耳囊中可见左右各有耳石1个,未见黑色眼色素,眼囊中晶体明显(图1)。初孵仔鱼活动能力较弱,需侧卧在水底或者贴壁休息。
图1 马口鱼初孵仔鱼Fig.1 Newly hatched larvae of O.bidens
2.3 夏花鱼苗培育结果
2017年4月25日在1.5亩池塘中开始培育的20万尾马口鱼鱼苗,至2017年5月26日,平均体长(4.4±0.7)cm,共捕获夏花鱼种13.2万尾,培育成活率为66.0%。
表3 马口鱼胚胎发育(2017)Tab.3 Embryo development of O.bidens(2017)
3 讨论
3.1 马口鱼性成熟时间
本研究认为,浙江地区进行马口鱼人工繁殖的适宜时间为4月中旬至7月底,2龄鱼的性成熟时间较1龄鱼早,2龄鱼在5月前催产较为适宜,而1龄鱼最好在6月后进行。陈乘等[13]认为马口鱼繁殖期为每年的6-8月。姜景田[8]在2008年6月17日-6月18日对丹东市宽甸县水丰水库养殖的马口鱼进行了人工繁殖实验,共计获得14.9万尾鱼苗。谢建洋[10]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红岩水库的马口鱼人工繁殖时间也是在6月9日-6月25日。本研究能在4月份进行马口鱼人工繁殖并获成功,可能与亲鱼在水泥池中培育,冬季水温保持在15℃以上有关,因养殖水温提高,使其性腺提早发育成熟。亦表明,马口鱼与其它鱼类一样,性成熟时间与培育期的积温有关。
浙江地区的马口鱼人工繁殖时间如果排除强化培育的因素,与全国各地区马口鱼人工繁殖时间相近都为6-8月,这个时间繁殖的鱼类都属于比较晚繁殖的鱼类,基本与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17]和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18-19]相近,但是比同是溪流性鱼类的唇 Hemibarbus labeo[20]稍晚。
3.2 马口鱼胚胎发育的特点
本研究认为在孵化水温(23±1)℃条件下,马口鱼胚胎发育需要52.17 h,孵化积温需要1 199.91 h·℃,马口鱼胚胎发育可以分为卵裂-原肠、器官形成和出苗期。陈乘等[13]研究认为湖南安化地区马口鱼胚胎在水温20~23.5℃条件下,从受精卵发育开始至胚胎孵化出膜为止,需要39 h 45 min。姜景田[7]在孵化水温23~25℃条件下,需要经过80 h的孵化才能出膜。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丹东市宽甸县水丰水库养殖的马口鱼孵化需要消耗的时间较长,比浙江地区要长27.83 h,比湖南地区的马口鱼要长40.25 h,这有可能是不同地理种群所产生的变化。本研究基本和徐伟等[21-22]研究的乌苏里江唇 和哲罗鱼Hucho taimen的胚胎发育发育过程相近,都可以分为卵裂-原肠、器官形成和出苗期,只是具体各个阶段的孵化积温有所不同。
3.3 不同年龄马口鱼亲鱼的差异
本研究虽然催产1龄和2龄马口鱼都获得成功,但我们认为不同年龄的马口鱼的繁殖特性有所差异,一是繁殖时间和水温要求不同,2龄亲鱼在4月、水温在16℃以上时即可进行催产,而1龄亲鱼应在6月下旬才能催产;二是1龄亲鱼的催产率和受精率不如2龄;三是1龄亲鱼个体小,绝对怀卵量明显少于2龄鱼。所以,我们认为在生产中应用2龄马口鱼作为亲鱼,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有文献报道[3],南方马口鱼性成熟年龄为2龄,本试验中取得繁殖成功的1龄亲鱼的冬天培育是在温室中进行的,如在室外池塘培育,1龄亲鱼能否性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马口鱼苗种的“开口”方式
本研究中考虑到刚出膜的仔鱼个体较“四大家鱼”小,没有采用将鱼苗直接下塘培育的传统方式,而是先在水泥池“开口”,即在水泥池中用熟蛋黄和粉状饲料培育一周,待鱼苗长到1 cm左右后再下塘,按传统技术培育夏花鱼种。我们认为,先在水泥池小水体中投喂饲料有利于鱼苗“开口”,能使鱼苗的体质得到加强,提高游动、摄食能力,时间过长又会引起水质变坏,影响成活率,所以,控制在一周时间是合理的。分段培育马口鱼夏花鱼种应是鱼种培育的一个创新,但该培育方式对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1]刘其根,汪建敏,何光喜,等.千岛湖鱼类资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7-69.
[2]倪 勇,朱成德,朱茂晓,等.太湖鱼类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5-88.
[3]董聿茂,诸葛阳,黄美华,等.淡水鱼类.浙江动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51.
[4]金 柏,金克伟.铁甲水库马口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1985,4(4):8-12.
[5]苏家勋,邱发绪,周维祥,等.三道河水库马口鱼的年龄与生长、繁殖和食性[J].水利渔业,1993(1):15-18.
[6]姜志强,王喜庆,刘 建,等.碧流河水库马口鱼的食性及渔业对策[J].水产科学,1995,14(3):30-32.
[7]姜景田.鸭绿江马口鱼人工繁殖及养殖试验[J].水产科学,2009,28(6):32-34.
[8]李 强,蓝昭军,赵 俊,等.广东北江马口鱼个体生殖力研究[J].四川动物,2010,29(3):440-445.
[9]邱 晴,罗 文.采用RAPD技术筛选马口鱼性别差异相关分子标记[J].水产养殖,2012,33(1):38-42.
[10]谢建洋.南方马口鱼人工繁殖实验报告[J].当代水产,2013(10):73-74.
[11]谢建洋,皱志强,刘文义.马口鱼人工训养试验总结[J].当代水产,2014(6):78-79.
[12]刘小燕,陈 乘,龚闻棋,等.安化马口鱼的生物学特性[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30(2):2-5.
[13]陈 乘.南方马口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14]唐 英.南方马口鱼形态、组织和营养特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15]梁正其,杨梦双.锦江河马口鱼的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关系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4):24-29.
[16]练青平,宓国强,胡廷尖,等.花 (♀)×唇 (♂)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J].水产养殖,2012,33(4):25-28.
[17]练青平,宓国强,姚子亮,等.瓯江光唇鱼胚胎发育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J].2013,32(2):80-84.
[18]张永正,李智强,郭水荣,等.翘嘴红鲌繁殖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276-279.
[19]宓国强,顾志敏,黄鲜明,等.翘嘴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1):64-67.
[20]练青平,宓国强,姚子亮,等.瓯江唇 全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1):181-186.
[21]徐 伟,李池陶,耿龙武,等.乌苏里江唇 的全人工繁育[J].中国水产科学,2009,16(4):550-555.
[22]徐 伟,尹家胜,姜作发,等.哲罗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3,10(1):26-30.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