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鲈产业发展报告

发表时间:2024/08/02 11:42:20  来源: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浏览次数:158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前言

我国养殖的淡水鲈主要有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宝石鲈Scortum barcoo、梭鲈Lucioperea lucioperca与河鲈Perca fluviatilis等,它们均为鲈形目鱼类,目前以大口黑鲈的养殖区域最多、养殖规模最大。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隶属鲈形目、鲈亚目、太阳鱼科、黑鲈属,自然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是北美最重要的游钓鱼类之一。大口黑鲈为广温性鱼类,具有生长快、易起捕、肉质鲜美及无肌间刺等优点而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台湾地区从国外引进大口黑鲈,1983年人工繁殖获成功,并引入广东省,在广东省顺德市首先开始养殖。

大口黑鲈养殖产业发展早期,采用人工将冰鲜鱼切成小块或肉浆投喂方法,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投喂难度降低,再加上鲈鱼市场价格较高,逐渐吸引了更多养殖户加入。近几年,由于大口黑鲈人工配合饲料的技术突破与推广应用、冷链运输技术的成熟和消费市场的拓展,大口黑鲈养殖区域与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主产区从沿海省市扩展到内陆多个省市。

2019年全国淡水鲈养殖产量达到47.78万吨,广东省是我国淡水鲈养殖第一大省,养殖面积约10万亩,年养殖产量超过25万吨,占全国总产的58%左右。江苏省与浙江省近年淡水鲈养殖业发展很快,两省2019年的产量合计10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2%。产量超过万吨的省份还有江西省、湖北省、四川省和福建省。淡水鲈成为近几年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发展较快、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且较稳定、养殖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

产业发展现状

(一)苗种

1.规模布局

随着我国大口黑鲈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全国每年大口黑鲈苗种的需求量约500亿尾。大口黑鲈苗种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和湖北省与重庆市等地。

广东省是大口黑鲈最大的苗种生产地,主要分布在佛山市、江门市、广州市、惠州市与肇庆市等地,除满足当地养殖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各地,产苗量约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佛山市是最主要的产地,其产量约占广东省总苗量的60%。2017年以来,广东省建设了一大批工厂化育苗车间,年产水花规模达5亿尾以上的苗企不少于20家。

江苏省与浙江省等地近年来也陆续开展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江苏省大口黑鲈苗种繁育区域主要集中在苏州市的吴江区、相城区和吴中区,2019年持证苗场8家,生产苗种16亿尾左右;浙江省大口黑鲈苗种培育则主要集中在湖州市、嘉兴市与杭州余杭区,多采用土塘进行鱼苗标粗。2018年以来,浙江省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工厂化循环水标苗技术,包括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培育早苗和全季节培苗等技术。

总体上,目前大口黑鲈苗种场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且多数苗场以生产标粗苗为主。大口黑鲈繁育多采用土塘产卵、孵化与培育的方式。江苏省与浙江省等地早期多采用将年底(12月)亲本放入加盖暖棚的土池里加强培育的生产方式,次年3月20日左右出苗,但由于池塘育苗易受气温及水体中天然饵料丰度变化的影响,培苗成功率较低(10%~20%)。近年来,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采用的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氧气供应与水质处理问题,投喂方便、可控性强,有效地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40%~50%);同时,四川省、江苏省与浙江省等地也攻克了反季节育苗技术,通过调控温度与营养实现全季节繁殖和苗种培育,可部分地满足周年养殖的需求;此外,北方地区通常采用配套保温大棚进行早春鱼苗的养殖方式,以缩短养殖上市的时间。

2.产业效益

全国年产大口黑鲈水花3 0 0多亿尾,产值超1.7亿元;标粗苗近30亿尾,产值超17亿元。广东2017年~2019年年产大口黑鲈水花250亿尾~300亿尾,产值1.25亿元~1.5亿元;年产标粗苗17.5亿尾~20亿尾,产值14亿元~16亿元。江苏近三年水花产量18亿尾~22亿尾,产值810万元~1200万元;年产标粗苗6000万尾~7000万尾,产值3000万元~3500万元。浙江省近三年水花产量7亿尾~9.5亿尾,产值700万元~900万元;年产标粗苗1亿尾~1.42亿尾,产值8550万元。

(二)养殖

1.规模布局

2018年全国淡水鲈养殖产量达到43.21万吨(图1),主产区包括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等,五省份淡水鲈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淡水鲈养殖产量的90%。广东省是我国淡水鲈养殖最早、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省份(表1),2019年淡水鲈养殖产量约为全国淡水鲈养殖产量的58%,养殖面积大概有10万多亩,集中分布在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中山、江门等地,亩产可达3吨左右;浙江省淡水鲈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州地区,养殖面积4万多亩;江苏省淡水鲈养殖主要集中在南京和苏州等地区,养殖面积3万多亩;江西省淡水鲈养殖面积2万多亩;四川省淡水鲈养殖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和攀枝花等地区,养殖面积1万多亩。

2018年全国淡水鲈养殖总产量为43.21万吨,比上年减少5.43%,淡水鲈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的1.70%,比上年增加了0.13%。全国有26个省区市养殖生产淡水鲈,主产区是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和四川等省,淡水鲈养殖产量分别为25.84万吨、5.10万吨、3.97万吨、1.74万吨、1.56万吨,各占全国淡水鲈养殖总产量的59.81%、11.79%、9.19%、4.04%、3.61%。

2.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

淡水鲈以池塘养殖为主,苗种主要来源于广东地区,水花价格约70元/万尾~80元/万尾。成鱼主产区包括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等地,广东地区每年3月下旬开始放养,江苏、浙江等地区4月份、5月份开始放养,平均放养密度3000尾/亩~5000尾/亩(苗种规格6cm/尾~7cm/尾,价格约1.0元/尾),养殖周期12个月~15个月,收获规格400g/尾以上,平均产量1500kg/亩~2500kg/亩。根据鲈主产区养殖户跟踪和实地调研数据,本报告对鲈池塘成鱼养殖经济效益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图1 2004年~2018年我国鲈养殖产量

表1 2016年~2019年我国各省市鲈养殖产量(吨)

①成本分析

饲料费、苗种费、塘租费和人工费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总成本67.35%、2.04%、5.61%和6.12%,水电费、渔药费、捕捞费、折旧费和其他费用分别占总成本的4.59%、4.08%、1.53%、4.08%和4.59%。饲料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最大,近两年淡水鲈配合饲料价格持续下降,2019年饲料价格约9800元/吨,饵料系数1.2~1.5,每公斤鲈饲料成本约11.7元~14.7元,加上塘租、水电、人工、渔药等项,成本约19元~21元。

②效益分析

淡水鲈商品鱼价格波动有一定规律性,每年6月~9月温度高,存塘鱼量少,价格较高,平均塘口价约46元/kg~56元/kg;1月~3月和11月~12月是价格相对较低时期,平均塘口价约30元/kg~40元/kg。广东地区养殖密度高,平均产量2000kg/亩~2500kg/亩;其它地区平均产量1000kg/亩~1500kg/亩,平均售价36元/kg。广东地区单位面积成本19600元/亩~29400元/亩,单位面积净利润16400元/亩~24600元/亩;其它地区单位面积成本39200元/亩~49000元/亩,单位面积净利润32800元/亩~41000元/亩,养殖成本利润率83.67%。

(2)生态效益

淡水鲈人工繁育、饲料驯化等关键技术在生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规模化育苗技术的突破,满足了市场需求,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研发为鲈鱼苗来源及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饲料的养殖方式,减少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消耗,并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3)社会效益

淡水鲈已成为我国淡水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无肌间刺,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在丰富消费者菜篮子、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蛋白需求的同时,鲈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等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我国鲈产量达47.78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的1.88%,养殖区域覆盖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产值超100亿元,辐射带动流通、加工、动保、饲料等生产环节,对解决农户就业,提高农户收入,促进人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病害

近年我国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1.病毒性疾病

大口黑鲈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溃疡病、脾肾坏死病和弹状病毒病等。病毒性溃疡病主要由蛙病毒属的虹彩病毒感染引起,发病水温在25℃~30℃,主要危害成鱼,发病病程较长,一般不会发生暴发性死亡;脾肾坏死病由肿大病毒属的虹彩病毒引起,水温28℃~30℃时最易流行,主要危害成鱼,感染发病时常呈暴发性死亡;弹状病毒病由弹状病毒感染引起,水温在25℃~28℃时最易发病,特别是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时,容易导致疾病发生,该病主要危害鱼苗,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大口黑鲈的病毒病基本与鳜的病毒病相似,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借鉴鳜养殖中病毒病的防控措施和对策。

2.细菌性病害

大口黑鲈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柱状黄杆菌病、气单胞菌病、诺卡氏菌病等。柱状黄杆菌病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发病水温25℃~28℃,可对鱼种和成鱼都有危害,高密度或网箱养殖的大口黑鲈更易发病,4月~5月为疾病高发期,死亡率可达60%;肠炎出血病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发病水温在30℃左右,养殖的各个阶段都可感染发病,主要与摄食不洁饵料有关,一旦感染发病可导致暴发性死亡,死亡率较高;诺卡氏菌病由鰤诺卡氏菌感染引起,发病水温25℃~28℃,主要危害成鱼,诺卡氏菌病为慢性疾病,潜伏期长,不易被发现,因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且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除诺卡氏菌病外,其他细菌性病害均可采用外消内服的方法对病害加以控制;此外要加强寄生虫病害防控,减少细菌继发感染。

3.寄生虫病害

大口黑鲈寄生虫病害种类主要包括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累枝虫、锚头鳋等。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对苗种危害较大,可造成鳃丝损伤,引起苗种大量死亡;累枝虫、锚头鳋等主要危害成鱼,其附着于宿主体表、鳃和口腔等处,严重寄生时可导致死亡。寄生虫病害的防控除了确诊病原、对症用药外,还要做好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

(四)饲料

随着大口黑鲈饲料配制技术的进步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配合饲料在大口黑鲈养殖中的应用比例在近3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冰鲜鱼饲料的使用相应减少。配合饲料的产销量从2015年的3万吨~4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5万吨左右,产值接近30亿元。2019年配合饲料的用量达到了市场可容量的55%~60%,预计今后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目前,全国涉及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生产的厂家约有30多家,主要分布于大口黑鲈的主产区,即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产量约1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2%;长三角地区产量约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20%;其它地区产量约2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8%。按企业(或集团)排名,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年产销量超过4万吨的企业,只有1家~2家;年产销量超过2万吨的企业,约有4家~5家;而大多数企业的年产销量在0.5万吨左右。

(五)流通与加工

目前淡水鲈流通企业约120余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017年广东省淡水鲈产量29.6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91%,流通比例达90%以上。以流通90%比例计算,2017年广东淡水鲈交易量26.69万吨,交易额约80亿元。2018年广东省淡水鲈产量25.8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9.81%,交易量23.25万吨,交易额约70亿元。预计2019年广东淡水鲈交易量可达25万吨,交易额约75亿元。

2017年湖北省淡水鲈产量0.9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7%,水产流通公司约20家,以流通量占总产量90%的比例来计算,2017年湖北淡水鲈交易量为0.89万吨,交易额2.7亿元。2018年湖北省淡水鲈产量1.2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85%,交易量约1.1万吨,交易额约3.3亿元。预计2019年湖北淡水鲈交易量约1.5万吨,交易额约4.5亿元。

2017年湖南省淡水鲈产量0.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0.79%,水产流通公司10余家,以流通量占总产量90%的比例来计算,2017年湖南淡水鲈交易量约0.32万吨,交易额约0.95亿元。2018年湖南省淡水鲈鱼产量0.3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0.87%,交易量约0.33万吨,交易额约1亿元。预计2019年湖南淡水鲈交易量0.5万吨,交易额约1.5亿元。

(六)市场消费

1.市场及价格变动

(1)价格变化趋势

2017年~2019年我国淡水鲈年平均塘口价分别为30.52元/kg、27.23元/kg和29.49元/kg,全年塘口价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1月~4月,价格保持相对稳定,5月~9月价格逐渐上升至全年最高价,10月后,由于年底收获集中上市,价格开始下跌至年初。

(2)市场特点

产品认可度高,市场供应量逐年上升。由于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变化,更加讲求食品的丰富化和高品质。鲈上市规格一般在0.5kg左右,没有肌间刺且易加工,适合于目前的大众家庭需求,未来鲈的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很有发展潜力。

市场供应量受限于商品鱼生产,价格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019年,绝大多数主产区大口黑鲈消费量和价格持续增长,商品鱼价格在6月9月以及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较高,6月~9月鲈存塘量相对较少,节假日商品鲈鱼市场需求高,因而价格较高。2019年5月~8月,鲈塘头价一路猛涨,到8月中旬最高位达46元/kg,8月下旬受新鱼上市冲击,均价回落至40元/kg,9月开始受市场大规格鱼紧缺影响,又逐渐回涨至约44元/kg,同比价格上涨30%左右,10月以后受大量上市影响,价格持续下降,但是和2018年同期相比,涨幅为15%左右。2019年,江浙市场上的大口黑鲈销量提高了20%以上,鲈市场供不应求特点较为明显。

2.消费意愿及结构分析

(1)不同地区消费者对鲈的消费偏好分析

①鲈接受度。调研样本中没听过说鲈的消费者较少,占总体的3.84%;听说过,但没购买过的占总量的25.49%;购买过的消费者占70.67%。没听说过鲈的消费者中,西藏、新疆、青海的消费者占当地样本总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9.23%、9.38%、9.09%;听说过,但没有购买过的消费者中,新疆、西藏、云南的消费者占当地样本总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3.13%、50.00%、44.76%;听说过,且购买过的消费者中,上海、北京、福建的消费者占当地样本总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7.18%、81.73%、79.81%。大部分消费者购买过鲈产品,东部地区消费者对鲈的接受程度更高(如上海、北京、福建),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对鲈的接受程度最低(如西藏、新疆、青海)。

②产品购买形式。主要购买的产品形式中,鲜活产品占77.74%,冰鲜产品占12.81%,冷冻产品占6.67%,半成品占1.64%,即食产品占1.14%,可以看到,鲈产品的主要消费形式仍然是以鲜活产品为主。以鲜活产品为主要消费形式的消费者比例超过60%的省(市、区)包括上海、江西、浙江、河南、江苏、广东、福建、陕西、山西等地;冰鲜鲈是仅次于鲜活鲈的第二大消费形式,以冰鲜鲈为主要消费形式的各地消费者比例在2%~20%,其中占10%以上的省(市、区)包括天津、辽宁、山东、河北、北京、福建、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内蒙、山西等。

③产品购买量。鲈并不是消费者水产品消费的主要品种,消费量占水产品购买总量的比例基本在30%以下。东部消费者鲈消费量占水产品消费总量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20%,中部主要集中在10%~30%,西部主要集中在5%~20%。

④产品价格评价。认为鲈价格一般的消费者占57.73%,较高的占31.31%,较低的占8.18%,很高的占2.11%,很低的占0.67%。东中西部消费者对鲈价格的评价较为一致,认为其一般或较高。

(2)不同消费群体对鲈的消费偏好分析

①产品购买形式。鲜活鲈是最为常见的鲈消费形式。年轻人(20岁及以下)对鲜活鲈的需求程度最低,他们的消费形式更为多样化,31岁~40岁的消费者最为偏好鲜活鲈,这与他们已有的固定消费习惯有关。20岁及以下以鲜活鲈为主要消费形式的消费者占该年龄段消费者的43.96%,21岁~30岁占54.77%、31岁~40岁占60.73%、41岁~50岁占58.73%、51岁及以上占48.80%。高收入消费群体对鲜活水产品更为偏好。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以鲜活鲈为主要消费形式的消费者占该收入层次消费者的43.35%,5001元~10000元占53.82%,10001元~15000元占57.55%,15001元~20000元占63.71%,20001元~30000元占67.01%,30001元以上占63.74%。

②产品购买量。不同年龄层消费者鲈购买量的差异不大。年龄在20岁及以下的消费者购买鲈的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20%和5%以下,21岁~30岁的消费者在5%~20%,31岁~40岁的消费者在5%~20%,41岁~50岁的消费者在5%~20%,51岁及以上的消费者在5%~20%。收入水平越低的消费者,鲈购买量占水产品购买总量的比例越低。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消费者购买鲈的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鲈的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例主要集中在5%~20%。

③产品价格评价。年龄较大的消费者支付能力较低,对水产品的价格更为敏感。大部分年龄在20岁及以下、21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的消费者认为鲈价格一般(38.05%、41.69%、41.38%、40.57%),大部分年龄在51岁及以上的消费者认为鲈价格较高(36.80%)和5%~10%(19.20%)。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水平品价格的认知。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鲈价格的评价均为一般或较高,收入水平越低,对其价格评价较高的比例更高。

技术研发进展

(一)年度技术进展

1.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养殖推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经过五代选育于2011年获得第一个大口黑鲈新品种“优鲈1号”,其生长速度快、畸形率低,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推广面积占全国大口黑鲈养殖量的50%。针对大口黑鲈在配合饲料的养殖应用中出现的生长慢、鱼苗转食驯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群体选育培育出易摄食配合饲料且生长快的大口黑鲈“优鲈3号”,2019年通过水产良种新品种审定,有望通过新品种的推广进一步促进配合饲料在我国大口黑鲈养殖中的应用,减少冰鲜鱼的使用,节约渔业资源、保护养殖水环境。

此外,近年特色淡水鱼产业体系开展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淡水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工程化养殖岗位与合肥综合试验站与安徽企业联合开展选育种攻关,利用2016年从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原种进行大口黑鲈“皖鲈1号”的培育。引进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国内现有养殖群体,目前已完成了连续三代的选育,生长速度与抗病性能都明显优于当地养殖群体;在广东,通过从多个养殖群体中挑选基础群体、经过连续三代群体选育培育的大口黑鲈“加得丰”品系,也显示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个体均匀度高,深受养殖者的欢迎。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的培育可为我国迅速扩大的大口黑鲈成鱼养殖业提供更多的优质苗种。

2.高效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的研发进展

近几年来,有关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体系淡水鲈营养与饲料岗位团队,不断完善大口黑鲈营养需求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大口黑鲈营养调控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在主要营养成分需求、饲料配方改进以及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好的进展。

在糖利用方面,由于大口黑鲈对饲料中可消化糖的有效利用能力低,过量摄食可消化糖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因此严格控制可消化糖的摄食量是研制大口黑鲈高效饲料的前提。研究发现,大口黑鲈饲料中适宜的可消化碳水化合物水平应低于10%,远低于国际同行的推荐值(小于19%)。饲料中过多的糖会造成其肝糖原的过量累积,进而导致肝细胞细胞核的偏移,出现空泡化,造成肝脏损伤。血糖水平的升高可一定程度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及基因的表达,但胰岛素通路的激活却不能有效地抑制糖异生途径,这是造成其对糖耐受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研究了大口黑鲈等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蛋氨酸、精氨酸、维生素E和维生素A等其他重要营养素的需求量,为大口黑鲈高性能饲料的配方制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依据。同时基于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与代谢特性,通过对饲料的蛋白源、脂肪源、淀粉源以及功能性添加剂的筛选或改良,研制出系列化的经济实用饲料配方;研究出与大口黑鲈饲料配方和摄食特性相适应的加工工艺和关键装备,解决了低淀粉饲料加工的关键技术。

上述技术的进展对于提升我国大口黑鲈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的产业进步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与推动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产品经生产使用证明效果很好(饲料系数小于0.9),能完全取代冰鲜鱼饲料,鱼病发生少等优点。这将推动我国大口黑鲈养殖模式的转变,有助于促进产业的绿色、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推荐模式

1.“二早一低一高”养殖模式

针对珠三角地区在养殖生产中存在的片面追求产量、产品过于集中上市和鱼价低的问题,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二早一低一高”的创新养殖模式(即:早放苗,早上市,低密度和高效益)。

早放苗:年前的12月份或当年的1月份放养水花于温棚中培育鱼苗,于2月底或3月初将鱼苗拉网并计数,过塘至外塘进行成鱼养殖。

早上市:将成品鱼上市的时间设定于8月份~9月份,此时节的成品鱼青黄不接,销售价格处于当年的较高位,比低位时的价格要高出1倍左右。

低密度:放养规格苗(10g/尾~15g/尾)4500尾/亩~5000尾/亩,仅为该地区通常放养密度的50%;若密度过高,则生长速度变慢,影响到早上市的预期。

高效益:该模式经过了3年,并累计有6000多亩的生产实践证明,纯收益率平均可达3万元/亩。实施这种模式的前提(配套设施)为搭建塑料保温棚,用于早期的鱼种培育,保温棚的面积为成鱼养殖面积的1/8左右。

2.反季节繁育与“996”养殖模式

江浙等地大口黑鲈种苗生产受气候限制,当地的苗种培育一般开始于当年的4月份,远晚于珠三角地区,因而当年投苗的成品鱼上市率较低,一般只有40%左右,且鱼价也较低。余下的存塘鱼必须经过越冬,下一年继续养殖至6月份~7月份才完全能达到成品鱼规格。这些所谓的“老口鱼”经历了越冬和次年的春季繁殖所产生的损耗高达40%左右。

因此,当年新鱼的出鱼率低,鱼价又低,以及次年老口鱼的高损耗是江浙及北方地区大口黑鲈产业的一大劣势。在此背景下,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体系联合有关大口黑鲈的苗种企业经过3年的探索,通过对环境因子与关键营养素的调控,取得了大口黑鲈秋季繁殖的生产技术突破,为北方地区推广“996”养殖模式(即:9月份放苗,经9个月的养殖,次年6月份成品鱼上市)的应用解决种苗的瓶颈。

这一模式的优点体现在:(1)鱼种越冬的损耗相对较小,不超过20%;(2)错峰上市,商品鱼的售价较高;(3)效益高,相较春季放苗的生产方式平均高出50%左右。实施此模式的前提条件是秋苗的供应,同时秋苗的价格比春苗的价格高50%左右。

3.大口黑鲈与河蟹套养技术

该养殖模式通过降低单品种放养密度,并利用蟹鲈不同的栖息与摄食特性,构建“物质—能量”生态循环,降低环境胁迫,从而在降低养殖风险的同时提高养殖产品品质、产值与经济效益。

技术重点:根据池塘水深、增氧条件、水源条件与水草条件等进行合理搭配。搭配原则是:河蟹密度较高,则大口黑鲈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反之亦然。放养密度河蟹为400只/亩~600只/亩,大口黑鲈800尾/亩~1200尾/亩。

重点抓好如下几项工作:(1)大口黑鲈的反季节(早繁苗)育苗,确保3月~4月水温适合放养时,鱼苗可达到放养规格;(2)放养在以投喂点为中心的临时性网围内,并定点定时投喂,让鱼苗形成定点摄食习惯(大塘内继续驯食);(3)前期水草养护按照河蟹单养管理,后期在池塘中间只种植苦草(面条草),保持水面上层水能自由流通,水草覆盖面积30%~50%,并理出水路、进行打头,防止长出水面,养殖过程前期适当投放螺蛳,促进粪便转化和水质净化能力,并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

近几年蟹鲈混养模式在江苏高淳、宜兴、泗阳等地进行示范推广面积达4000亩,亩均效益达5000元左右,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三)发展趋势分析

1.优质苗种需求量巨大。我国大口黑鲈消费市场潜力极大,近年来配合饲料的突破与应用,使得我国大口黑鲈养殖区域与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各地对优质苗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多个主养区开始就地进行苗种培育,为当地提供苗种。由于池塘育苗受气候条件和饵料生物的影响大,因此更多苗种生产者开始尝试突破工厂化育苗及反季节育苗技术,促使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受到重视,多地开展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的培育,通过引进原种、台湾产的苗种以及对当地养殖群体的选育可促进我国大口黑鲈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配合饲料技术有所突破,可满足全程养殖需求,饲料价格有所下调。大口黑鲈配合饲料突破早期未能满足中后期生长需求、鱼养不大的问题,更多的产品可满足大口黑鲈全程养殖的营养需求。虽然配合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但由于饲料研发技术的提高及市场竞争的原因,大口黑鲈配合饲料的价格可能会逐年下调。饲料品质、适口性、满足生长与代谢需求、饲料转化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3.健康生态养殖受到重视。大口黑鲈鱼苗培育早期及驯食转食阶段病害问题较严重,寄生虫、细菌与病毒均有发现,尤其是病毒性病原导致的病害,可导致整批苗种死亡。池塘养成期主要是早春回暖期和夏季高温期大口黑鲈的烂身情况较严重,影响产品上市价格。推出多种调水、改底等物理化学类产品以及益生菌类产品,同时养殖者对健康生态养殖的认知也有所提高,更加注重养殖过程的科学管理,这对大口黑鲈的健康养殖以及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苗种难以满足养殖生产需求

由于国内现有大口黑鲈养殖群体多经过多年的繁育,近亲繁殖较为严重,遗传多样性较低,亲鱼种质质量有所下降。同时各育苗场的育苗技术参差不齐,导致总体上育苗成活率普遍较低,优质苗种紧缺,优质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供应成为大口黑鲈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养殖过程病害多发

由于普遍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加大了水质管理与调控难度,导致各种寄生虫、细菌及病毒性病害问题高发,既影响养殖经济效益也易诱发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水产产品和益生菌类产品还缺乏规范管理,如何实现健康养殖,保证养殖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减少养殖尾水的排放,是急需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3.配合饲料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率仍较低

在大口黑鲈高效专用配合配合饲料推广取得成功的背景下,有些不具备核心技术的饲料生产商也乘势宣传造势,以劣质低价产品打入市场,劣质配合饲料使养殖户蒙受损失。这种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将给大口黑鲈优质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产生干扰。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配合饲料产销量大幅度增加,但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冰鲜鱼饲料的使用比例,按养殖产量计算仍占40%以上,全程单独使用配合饲料的养殖面积尚不足总养殖面积的30%。冰鲜鱼的使用所引发的养殖水环境污染、鱼病频发和用药量增多等弊病仍突出。

4.流通环节整体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大口黑鲈流通各生产环节仍较为落后,捕鱼环节使用人工拉网,装卸环节以人工搬运为主,在运输、暂养环节的温控和净水方面仍采用人工换水与加冰。大口黑鲈的流通过程至少使用三项技术,即充氧技术、温控技术和净水技术,其中一项技术的标准水平较低或应用效果较差,其它技术以及综合技术的整体实现都会受到影响。

以中长途运输环节为例,主要采用有水保活运输技术,过程中贩运商、运输者等多借助增氧机或液氧罐为活鱼供氧,其上配有氧气输送管道、调节阀门和可视量表,可根据气温、密度等精确调控氧气,避免途中因缺氧而出现鱼死亡。但在温控和净水方面,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换水与加冰方式,不仅过程中没有可遵循的换水、加冰等标准操作流程与方法,也难以对水温、水质进行准确测量与控制,进而即使上所述采用的充氧技术符合标准,也可能因温控、水质的不适或变化而导致大量死鱼。

5.缺乏技术规范和统一的运输标准流程

大口黑鲈运输的各项指标和方法规定不明确,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流程,运输水平和运输后大口黑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建议

1.重视种质资源管理与优化

需尽快建立大口黑鲈原种种质库,优化大口黑鲈种质质量;加大对大口黑鲈选育种研究的资助力度、加快良种培育,特别是生长与抗病性状的选育;加强大口黑鲈良种场、良种繁育场的规划、建设与支持力度,以及政府的管理力度;建立区域性产业苗种支撑体系,做好亲本质量控制、保存及规模繁育等规划,对苗种的流通进行监管,降低病原的传播。

2.加大健康生态养殖理念的宣传教育与组织

大口黑鲈养殖密度较高,特别是广东地区由于塘租较高,通常放养密度高达5000尾/亩~12000尾/亩。虽然通过加大池塘的水深可有效加大养殖水体,但对增氧机的功率与性能要求更大。因此应加大健康养殖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宣传教育及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方式,采用合适的养殖模式与精细管理减少病害,并考虑适时实行放养密度限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及药物使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要研发创新型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有效防控鱼病,并避免产品的集中上市,使养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得以大幅提升;推广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农户”的高效管理模式,使养殖户不仅拥有技术和信息,而且能将养殖技术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也容易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促进产品流通。

3.开展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推广

通过发展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鱼菜共生、轮捕轮放、生态湿地、生物絮团及复合养殖系统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政府对新技术开发和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对采用健康生态养殖的养殖户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使用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另一方面不断开展生态健康生态养殖的宣传和培训,使养殖户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态养殖方式,转变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

4.加强对病害的监测防治

病害问题是影响大口黑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对各种病害的监测力度,开发出快速鉴定病原的技术方法,引导养殖户对症下药,不滥用药,将防重于治的观念灌输到养殖户的日常养殖工作中。

5.强化人工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

加强对大口黑鲈营养需求与代谢等基础性研究,解决饲料适口性、提高转化率、满足生长与代谢需求;规范配合饲料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加强地方渔业主管部门对饲料企业的管理,保证饲料品质与养殖者利益,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配合饲料市场的有序竞争,鼓励大口黑鲈养殖业采用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产品,同时限制或禁止冰鲜鱼的使用;进一步加大对大口黑鲈营养与饲料研究的资助力度,完善相关数据库及相关饲料加工工艺,同时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为饲料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6.做好准备应对市场风险

由于大口黑鲈养殖以散户为主,抗风险能力低,市场鱼价的波动对养殖效益的影响极大,应根据当地市场行情调整养殖规模与品种结构;加快大口黑鲈加工产品的研发,促进产品的多元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需求;养殖过程应注意休药期。加强商品活鱼运输过程的监管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7.加强行业组织管理与引导

加强省级和地方水产行业协会的建设,使协会真正起到引导生产、技术支持作用,促进行业协会的标准化管理,加强行业内的自律行为,避免无序竞争,提高协会的凝聚力;搞好水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淡水鲈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成鱼和鱼苗销售市场动态信息;加强渔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养殖与市场;提高水产品质量,引导养殖户打造自主品牌;帮助养殖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以解决养殖分散、专业水平低、消息闭塞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养殖效益。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淡水鲈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有效控制疫情向全国蔓延,各地采取了封路与封村等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市场交易关停、餐饮歇业,与整个水产业一样,淡水鲈产业也受到很大影响。

1.新冠肺炎疫情对淡水鲈产业的影响

(1)淡水鲈的消费端受阻,出现存塘量大、鱼价下跌等问题。淡水鲈的主要市场是餐饮、酒店聚会和家庭聚餐。春节期间是鲈鱼消费量最大的时候,但临近春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量酒席、聚餐取消,餐饮行业休业,淡水鲈销售受到极大冲击。与正常年份相比,疫情暴发以来大口黑鲈商品鱼销售量同期降幅约80%,销售价格降幅达20%。预计未来半年,酒席、宴会与聚餐仍将明显减少,大口黑鲈鱼价可能会继续走低。

(2)正常养殖生产节奏被打乱。疫情早期的“封路”影响淡水鲈的流通,导致无法及时清塘、及时投放鱼苗,因而缩短了养成期,并可能产生上市时间集中的问题,影响来年淡水鲈的养殖生产、产量与效益。“封路”也导致饲料、渔药等渔用物资以及饲料生产原材料的运输受阻,同时许多外地工人回家过年后无法按时回场(厂),对苗种生产与养殖、饲料厂等的生产均造成较大影响。

2.新冠肺炎疫情后期的应对措施

(1)由于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与防控措施存在差异,各地淡水鲈的繁育、投苗与养殖、加工和运销等应结合当地情况及时调整生产方式、养殖模式和其它经营管理计划,抓好复工复产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有效降低疫情对生产的影响。

(2)继续严抓疫情防控工作,养殖生产企业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农业农村及渔业主管部门沟通,完善疫情防控物资器械储备,持续开展场(厂)区环境无害化消毒,严格用工人员疫情检查,减少人员场(厂)区进出频次,实施分组、分散作业,督促人员规范使用防护用品(具)、注意个人卫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3)及时关注国家和地方针对疫情的政策与平台,了解疫情信息、产业政策、金融保险措施和市场资讯,加快淡水鲈压塘问题的解决,利用政府兜底补贴政策,减损止损。鼓励加工企业加大收储淡水鲈,开拓淡水鲈的加工方式(比如制作半成品食材)。及时关注气象信息,做好“倒春寒”防范,保证育苗生产与养殖生产的顺利开展。

(4)进一步积极发挥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各功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及示范县区、试验示范基地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动作用,因时因地及时调整、完善和发布疫情期间和疫情后期养殖生产关键技术指导方案,从水质调控、鱼苗鱼种培育、病害防治与尾水处理等各环节给予科学指导、技术帮助和适当的物资支持。

(5)切实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的改变,利用5G、互联网、水产物联网、绿色通道等手段,逐步实现装备设施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市场网络化、产品加工化、场区清洁化、物流便捷化。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