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鳜鱼人工配合饲料生态养殖技术

发表时间:2024/09/13 19:27:08  来源:中国水产 2022年11期  浏览次数:40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池塘鳜鱼人工配合饲料生态养殖技术

文/汪福保 程光兆 孙成飞 董浚键 卢迈新 叶星*

鳜鱼是我国特色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大部分鳜鱼养殖饵料仍以活鱼为主,存在诸多问题。本团队通过综合开发鳜鱼驯化技术、饲料配制技术以及膨化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与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在池塘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方面取得进展。经试验,鳜鱼驯化率可达70%以上,饲料系数约1.2,养殖成本32元/kg左右,最高亩利润能达到18万元,可供鳜鱼养殖户参考借鉴。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以下简称“鳜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属。其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自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后我国鳜鱼养殖规模逐年增长。据202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养殖鳜鱼产量37.4万t,比2019年增长近4万t。鳜鱼具终身摄食活饵的特性,鱼苗培育及养成不同阶段需配套供给活饵料鱼。然而投喂活饵料鱼除了保障供给难度较大外,还存在成本较高、占用水体空间,且可能携带病原体、加大鳜鱼发病风险等问题。因此推广使用配合饲料养殖鳜鱼对于鳜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7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鳜鲈创新团队与杰大公司合作开展了鳜鱼易摄食配合饲料性状的选育、鳜鱼配合饲料的研发,并建立了鳜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开发了水质调控配套产品,突破了鳜鱼配合饲料利用的难关,近几年在生产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鳜单位面积养殖产量高、饲料系数低,经济收益显著高于使用活饵料鱼养殖。选育的翘嘴鳜新品系在配合饲料利用方面表现优异,且具有体色优势。

一、种苗选择与驯化

健康优质的种苗是养殖成功的前提,目前种苗获取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外购已驯化好的种苗

注意选择管理规范、信誉度良好的苗场,并咨询种苗来源,优先选择翘嘴鳜“广清1号”等经过选育的品种。另外要留意鳜鱼苗是否全部吃料、规格整齐、驯化时间足够、活力状态良好,有无受伤、畸形、携带寄生虫等异常情况。要特别重视鳜鱼苗的病毒检测,重点检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和弹状病毒(SCRV)。

(二)自行驯化

要求配备足够的适口饵料鱼,鱼塘水质良好。目前鳜鱼驯化一般采用在鱼塘中架设网箱的方式,放苗密度根据鱼的规格大小约1000尾/m3~2000尾/m3。

驯化流程为:先投喂活饵,正常摄食后,逐步过渡到投喂死的饵料鱼,聚群抢食状态良好后,再过渡到投喂添加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使鳜鱼的味感和视觉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发现鱼苗个体不均匀以及大吃小现象要及时分筛。从活饵到人工配合饲料的整个驯食过程7d~10d,驯化后巩固15d左右。

二、养殖模式的选择

目前配合饲料养殖鳜鱼的方式主要有:流水跑道、工厂化、池塘水库架设网箱、传统池塘养殖(搭暗房)。前三种养殖方式优势是投喂、销售方便,水质相对可控,缺点是需要额外投入建设资金,后期管理难度大。因密度较高、光照不足导致养成的鳜鱼体色偏黑,同时中后期单位养殖水体负载高、长速偏慢,管理难度加大。第四种传统池塘养殖(搭暗房)方式是结合了粉料制粒投喂的方式,虽然相对投入不大,鳜鱼体色较为自然,但也存在投喂管理麻烦、饲料浪费严重等问题。

针对上述养殖方式存在的问题,本团队推荐一种接近于传统活饵养殖的池塘散养模式,即在普通鳜鱼养殖池塘的基础上,投放经驯化能够完全摄食膨化浮性饲料的鳜鱼苗,全程使用诱食性良好的高质量膨化配合饲料,通过人工或者自动投料机投喂。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管理简单方便,鳜鱼长速快、成本低、病害少,体色自然,效果较稳定。

目前鳜鱼的商品饲料主要有膨化浮性饲料、缓沉饲料和软颗粒饲料(需要养殖户再加工)。膨化浮性饲料投喂方便,摄食情况容易观察,饲料浪费少,利用率高。但由于需要鳜鱼上浮摄食,对鳜鱼驯化苗的质量和饲料的诱食性有较高要求。投喂缓沉饲料不易观察到鳜鱼的摄食状态,容易投喂过量造成水质污染,最终导致饲料系数高、养殖效果欠佳。软颗粒饲料鳜鱼相对易于接受,制作药饵相对简便,但也存在需购买软颗粒制粒机、制作储存麻烦等问题,且投喂方面也与缓沉饲料一样易投喂过量造成浪费。

本团队结合三种类型饲料的优缺点以及鳜鱼的摄食习性提出了新的鳜鱼饲料投喂模式,即前期开始驯化阶段使用粉料拌活饵投喂,驯化期间使用缓沉饲料投喂,驯化后期以及养成期使用膨化浮性饲料投喂,较好地解决了鳜鱼饲料驯化率低、养殖投喂管理难度大的难题。

三、放苗前后的准备

池底污染源是池塘耗氧的重要原因,而池塘缺氧是鳜鱼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养殖或者淤泥很厚的鱼塘放苗前要进行清淤和晒塘。清淤时将塘底过厚的淤泥清走,不仅能起到除污的作用,还能加深水的深度,增加放苗量、提高产量。清淤和晒塘之后进行围网(根据放苗密度确定围网约为鱼塘面积的十分之一)使鳜鱼苗逐步适应鱼塘散养的环境,前期围网内应配置一台增氧机。围网脚应埋入底泥,避免破损和跑鱼的情况发生。之后进行塘底消毒、进水、肥水、放苗前水质检测、试水等基本工作。

放苗密度根据鱼塘的硬件(土质、水源、水深等)、投苗时间、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推荐3 0 0 0 尾/亩~4000尾/亩。放苗前2h在投苗区域内泼洒抗应激产品。鱼苗下塘时应带水操作,轻拿轻放,避免操作不当导致鱼苗受伤。投苗后应及时泼洒抗应激药物,另外使用碘制剂等进行消毒,如遇到水温较低时可配合使用其他药物预防水霉,减少发病。料台附近设置冲水装置,在投喂前10min开始冲水、形成摄食信号以建立条件反射。

四、投喂管理

鳜鱼的参考投喂率为:规格12.5g/尾~50g/尾,投喂率5%~6%;50g/尾~150g/尾,投喂率3%~4%;150g/尾~300g/尾,投喂率1.5%~3%;300g/尾以上,投喂率1%~1.5%。鳜鱼投喂量除需根据鱼的规格进行调整外,还需根据鱼的实际摄食情况灵活调整,保持其八分饱。天气变化、使用药物、水质恶化或发生病害等情况下应适当减少投喂量。如果长期投喂率达不到正常水平,应重点检查水质、病害、存塘数量等因素,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鳜鱼饲料投喂遵循“慢—快—慢”的原则,即刚开始鱼较少时应缓慢投喂吸引鱼群,当鱼摄食速度快时投喂也加快,到后面摄食减慢时投喂减慢,以无剩料为原则。投喂时采用均匀抛撒的方式,抛撒范围尽可能大一些。建议投喂频率为2次/d,一早一晚。冬天水温低于20℃以下时改为6:00~7:00投喂一次。鱼塘的存塘量乘以投喂率即得出每天适宜的投喂量。

五、水质管理

鳜鱼为底层鱼类,因此勤改底是水质管理的重点内容。鱼塘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时,应根据超标程度进行控料、加强增氧、调水的方式解决。调水方面使用经过审批的乳酸菌、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另可根据鱼塘溶氧状态使用增氧剂。当水体氨氮、亚硝盐酸等指标偏高时可使用增氧剂和化学改良剂全塘泼洒,连用两次,使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降到正常水平后再使用微生态制剂,如长期偏高、无法处理的可在确保水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换水。

六、病害管理

鳜鱼容易发生寄生虫、细菌与病毒性病害,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除了做好种苗、水质、投喂等管理外,视情况投喂护肝类中草药及其他带有预防功效的药物。日常管理中应随时巡塘观察鱼的状态,定期打样,对鱼进行外表观察、寄生虫镜检和解剖观察内脏,发现病害应及时请经验丰富的渔医处理。

七、部分优秀案例总结

在本团队调查的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养殖案例中,发现部分养殖户亩利润超过10万元,现将这些案例的经验总结(见表1)供参考。从养殖面积来看,这些鱼塘为小型鱼塘,从1亩~7.5亩不等,平均为3.5亩,日常管理上更为方便;养殖密度较高,为4000尾/亩~13000尾/亩,平均为7795尾/亩;养殖周期以5个~8个月居多,在高密度情况下鳜鱼生长速度稍慢,通过延长养殖时间提高出鱼规格和产量;养殖产量为2402kg/亩~5259kg/亩,平均3955kg/亩。高产是这些养殖户能取得超高利润的重要原因,案例中的饲料成本和养殖成本较低,故单位利润和亩利润较高。但高产也意味着高风险,对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跟踪过程中发现,这些养殖户的日常管理十分精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他们较好地执行了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定期拌料内服保健提高鱼体免疫力,坚持调水改底改善养殖环境,整个养殖过程病害较少,最终的养殖效益明显高于一般养殖户。

表1 部分优秀配合饲料养殖鳜鱼案例

八、小结

使用鳜鱼人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后,鳜鱼的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在鱼的营养与肉质方面与活饵料鱼养殖产品没有明显区别,且安全性更有保障。另外从节约土地(饵料鱼培育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病害防控(饲料不携带病原、可实现多途径防控)、饵料来源的稳定性、日常管理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发展配合饲料养殖鳜鱼也是大势所趋,对提高鳜鱼养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