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回家“猫冬”的鱼 ——乌苏里白鲑
懂得回家“猫冬”的鱼 ——乌苏里白鲑
文/徐革锋 王炳谦 李明爽
黑龙江省的春天应该是全国各地来的最晚的,每年4月中下旬,被冰封、雪藏的黑龙江开始解冻,江面上漂浮着密集的冰排,此时整个流域也迎来期盼已久的明水期。
每年开江前,随着水温升高,大江深处“猫冬”的乌苏里白鲑陆续离开自己的“家”,成群结队地向黑龙江下游水温更低和食物丰沛的河口或近海集结、迁徙、育肥,抵达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每次过境,无障碍通关,来去自由,堪比“国际公民”。
暑假结束,远东的天气转凉,又到了乌苏里白鲑返乡时节。它们集结之后一路上溯,迁徙回黑龙江,有的还会造访乌苏里江、松花江,甚至抵达兴凯湖,回到出生地,等待一年一度冰雪冬季到来。当水温降为4℃左右,成年乌苏里白鲑开始交配,然后选择适宜的环境繁衍后代。待到第二年开春,乌苏里白鲑无论老小又成群集结,开启传统的远东旅行,直至中秋返乡,交配繁殖,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一、脸形神似兔子
乌苏里白鲑(),属鲑形目、鲑科、白鲑亚科、白鲑属(见图1)。渔民通常称乌苏里白鲑为“兔子鱼”或“江兔子”,是由于乌苏里白鲑的吻部和眼睛与兔子神似。乌苏里白鲑通常呈银白色,没有杂色,再配上优美体型,看起来清新脱俗。
图1 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nsis)
乌苏里白鲑属中型肉食性鱼类,野生成年个体通常为0.5kg~2kg,最大可达3kg,产出的鱼籽颗粒圆润饱满,微微泛着清亮金黄的光泽,味道极其鲜美,并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在当地久负盛名。
乌苏里白鲑是黑龙江珍稀名贵水产品,作为当地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其产量主要来自于捕捞。2019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鲑鳟鱼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团队经过四年技术攻关,首次实现了乌苏里白鲑人工繁殖。
科研人员通过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环境因子,模拟自然繁殖生态条件,使乌苏里白鲑性腺达到自然成熟,获得受精卵约60万粒,这为今后我国土著鲑鱼养殖新品种开发、渔业资源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乌苏里白鲑养殖可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有望在全国各鲑鳟鱼主产区开展推广,并具有向深远海发展的潜力。
二、黑龙江水域唯一的白鲑属鱼类
乌苏里白鲑是典型的冷水性鲑鳟鱼类,也是黑龙江水域唯一的白鲑属鱼类,主要栖息在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水系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萨哈林等地寒冷水域。乌苏里白鲑属洄游性鱼类,具有典型的越冬、生殖、索饵洄游特征。据相关调研和报道,乌苏里白鲑在春末至中秋时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下游至河口或近海区域(俄罗斯),秋末至第二年初春在我国江河越冬,对水温和水质要求较高。
乌苏里白鲑无肌间小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恶化,乌苏里白鲑资源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捕捞量锐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松花江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曾连续多年未见乌苏里白鲑捕获记录。早年50t/年的捕捞量成为历史记录,乌苏里白鲑现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名录。
随着松花江生态环境条件改善,乌苏里白鲑重返松花江水域。但由于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建设,乌苏里白鲑在松花江的分布格局产生变化,目前其在坝上松花江段及支流的栖息地基本丧失。乌苏里白鲑在我国分布范围有限,鱼类资源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衰退现象,一旦资源破坏,种群很难恢复。
三、繁殖期仅20d左右
黑龙江当地有著名的“三花五罗”——鳌花(鳜鱼)、鳊花(长春鳊)、鲒花(花鮕),哲罗(哲罗鲑)、法罗(三角鲂)、雅罗(瓦氏雅罗鱼)、胡罗(黑龙江鳑鲏)、铜罗(白吻梭鲈)。尽管同属鲑科,乌苏里白鲑与其中哲罗鲑的繁殖期相差甚远,与大马哈鱼相近,都在秋季。
乌苏里白鲑的繁殖期十分短暂,与气温和水温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是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约20d。繁殖期的亲鱼会在产卵场进行短暂停留,此时也是捕捞乌苏里白鲑的绝佳时机,其产卵地点多为浅滩、微流和砂砾底质的水域,但目前尚无关于其产卵场的确切研究或记录。
亲鱼繁殖后没有护巢行为,会立即摄食,主要捕食江中的小鱼和小虾。自然条件下,乌苏里白鲑4龄~5龄达到性成熟,一生可多次产卵,卵呈微黏性,卵径可达2mm(见图2)。鱼卵孵化期较长,4℃~5℃水温下,从受精卵至仔鱼孵出需要70d~80d(见图3)。
图2 乌苏里白鲑受精卵
受精卵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冰封期才开始发育,且没有父母护佑,独立长成鱼苗,但其相较其他凶猛型的鱼类出生得早,有充足的时间尽早发育。基因里的耐寒特性,使其可以在低温条件下觅食、生长。
待冰雪融化,乌苏里白鲑鱼苗已经长大,而其他鱼类还未开始繁殖,鱼苗沿着江河顺流而下,逐渐抵达下游食物丰沛的育肥场,之后便每年往返于中俄之间,不断生长发育,并完成自己繁衍后代的使命。
图3 乌苏里白鲑的仔鱼和幼鱼
四、神秘的洄游经历
乌苏里白鲑作为我国土著鲑鳟鱼,一直被忽视,长期以来没人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对其生活史更是知之甚少,有学者甚至误认它为陆封种类。仅有前苏联学者编著的《黑龙江流域鱼类》中,记载了乌苏里白鲑夏季在黑龙江下游及河口附近,可以进入咸水水域;冬季在黑龙江河道及大支流中“猫冬”,但没有对其洄游经历详细描述。
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经历具有淡水—咸水洄游特征、年度(季节)洄游特征,部分群体还有规律地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结合观察,可以对前苏联学者观察到的乌苏里白鲑洄游经历进行一个科学推断。1龄后的乌苏里白鲑只在秋季返回故乡“猫冬”,这期间(每年秋末至翌年初春)尽管外面是一个冰冻世界,但在冰雪覆盖之下的江河湖泊里仍有旺盛的生命活动,乌苏里白鲑大量捕食小鱼小虾,和当地人们一起迎接新年。
当春季来临冰雪融化,乌苏里白鲑结束了一个冬季的“返乡休假”,整个族群开始顺流而下,开启传统的迁徙之旅,跨过中俄边界抵达河口甚至是近海,找到育肥场养精蓄锐,等待秋季到来。
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要返乡回中国“猫冬”呢,因为乌苏里白鲑和大马哈鱼一样,出于物种繁衍特性,要回到出生地繁衍后代。但不同于大马哈鱼长途迁徙完成一生仅一次的交配产卵活动,乌苏里白鲑交配后不会死亡,而是周而复始地从儿时到暮年往返中俄。
繁殖生物学和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是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近年来,有关乌苏里白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洄游群体生物学特征、洄游群体结构、生化特点、肌肉营养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
为更好地保护乌苏里白鲑这一物种,相关科研单位应进一步注重水产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尽快实现乌苏里白鲑苗种规模化繁育,填补研究空白。应设立基础性和长期性科研项目,保存好活体种质,建设乌苏里白鲑原种场,通过项目执行全面掌握乌苏里白鲑种质资源现状,并做好遗传多样性解析。应建立并扩大乌苏里白鲑F1核心繁育群体,开展大规模全人工繁殖,构建乌苏里白鲑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并维持多样性种群结构,开展保种技术、性腺发育及繁殖生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乌苏里白鲑的种质保护、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