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二十二种常见水产寄生虫病害
二十二种常见水产寄生虫病害以肉眼是否可见,分为:
l,肉眼直接识别的寄生虫:
扁弯口吸虫、锚头鳋、中华鳋、孢子虫(胞囊)、球虫(艾美虫胞囊)、碘泡虫(胞囊)、绦虫、九江头槽绦虫、孢子虫、鱼怪等。
2,需显微镜辅助观察的寄生虫:
鳃隐鞭虫、纤毛虫、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小瓜虫、卵涡鞭虫、复口吸虫、华枝睾吸虫、刺激隐核虫等。
1、鳃隐鞭虫
鳃隐鞭虫主要危害鱼苗、夏花,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引起鱼生病和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草鱼苗种,尤其在草鱼苗阶段饲养密度大、规格小、体质弱,容易发生此病。
每年5月~10月份流行。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2、斜管虫病
斜管虫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腹面观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左面有9条纤毛线,右面有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一律的纤毛。腹面中部有一条喇叭状口管。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身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伸缩泡,一前一后。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靠近塘边浮在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此病流行广泛,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该寄生虫繁殖最适温度为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
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浮在池边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刮下病灶黏液或剪下鳃丝置载玻片上,加少量水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虫体借腹部的纤毛运动,沿着鳃和皮肤缓慢地移动。
寄生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观赏鱼亦被寄生。流行季节在每年3~5月,适合斜管虫大量繁殖的水温是12~18℃,水温低至8~11℃时,仍可大量出现。
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斜管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3、小瓜虫病(白点病)
小瓜虫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容易发生。无宿主特异性,任何鱼类都可被侵袭、发病。
治疗此病,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观赏鱼可以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
4、指环虫病
指环虫的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蠖,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身体前端有4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盘的中央有2个大锚,盘的边缘有14个小构,在两大钩之间有l-2条横棒相连。口通常呈管状,可以伸缩,位于身体前端腹面靠近眼点附近,口下接一圆形的咽,咽下为食管,接着是分2支的肠,2条肠的末端通常在后固着盘的前面相连,使整个肠成环状,但也有不相连而呈直管状的。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指环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5、三代虫病
三代虫,学名Gyrodactylus。三代虫是雌雄同体,有卵巢2个及精巢一个,位于身体后部。三代虫为卵胎生,在卵巢的前方有未分裂的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在大胚胎内又有小胚胎,因此称为三代虫。三代虫身体扁平纵长,前端有两个突起的头器,能够主动伸缩,又有单细胞腺的头腺一对,开口于头器的前端,此虫没有眼点,口位于头器下方中央,下通咽、食道和两条盲管状的肠在体2两侧。体后端的固着器为一大形的固着盘。盘中央有2个大锚,大锚之间由2条横捧相连,盘的边缘有16个小钩,有秩序地排列着。三代虫用后固着器上的大锚和小钩固着在寄主的身上,同时前端的头腺也分泌粘液,用以粘着在寄主体上或像尺蠖一样的慢慢爬行。
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
三代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上,分布很广,其中以湖北和广东较严重。每年春夏危害鱼苗鱼种。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三代虫或寄生虫类专杀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6、中华鳋病
鳃丝末端肿胀、发白,肉眼可见挂着许多白色蝇蛆一样的小虫。严重时鱼头朝下尾朝上。大中华鳋往往寄生在 2 龄以上的草、青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 1 龄以上的鲢,鳙鱼的鳃上。打开鳃益,肉眼可见在鳃丝末端许多白色的小蛆即中华鳋。病鱼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鲢、鳙鱼感染后往往在水中尾鳍露出水面,故又有"翘尾巴病"之称;病鱼鳃丝局部发炎、肿胀、颜色发白。严重感染时,病鱼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肉眼可见鱼鳃丝上有许多白色的小蛆即中华鳋病。
此病可肉眼确诊,需用中华鳋或寄生虫类专杀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7、锚头鳋病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表现不安,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此虫可侵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主要是影响生长)。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病。
锚头鳋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鳋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
锚头鳋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此病可肉眼确诊,需用锚头鳋或寄生虫类专杀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8、卵涡鞭虫病
病鱼的鳃表面,其次是体表和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最初病鱼在池中挤在一起或在水面形成几个圆圈环游不息。随着病情加重鱼最后衰弱而死。
易与小瓜虫病混淆影响准确用药,生产重要注意镜检鉴别,需用对卵涡鞭虫有效的或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9、车轮虫病
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用显微镜确诊后,需用车轮虫或专杀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10、疯狂病(孢子虫)
病原体为鲢碘泡虫,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无光,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有时钻入水中,复又跳出水面,似疯狂状。失去正常活动和摄食能力,逐渐死亡。打开病鱼头骨,可见白点状的粘孢子虫胞囊。
白鲢疯狂病又名疯刀病,弄水病。主要危害一龄以上白鲢,使其丧失商品价值,并引起严重死亡,此病治疗需要对碘泡虫或寄生虫类进行有效杀灭。
11、复口吸虫病
病鱼脑部充血,嘴圈发白,眼球突出甚至脱落。有的病鱼眼球混浊,呈乳白色。本病又称双穴吸虫病,对鱼苗、夏花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春片和一龄以上的鱼,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如鲢、鳙、团头鲂等则引起瞎眼、掉眼等病症。
本病一旦发生,难以治疗,因此强调预防和控制。①鱼池清塘,可用每1/15公顷按水深1米计,用125千克生石灰或50千克茶饼带水清塘,杀灭池中椎实螺。②发病池可用硫酸铜(0.7毫克/升)全池遍洒,24小时内连续泼洒2次,可杀死椎实螺。③用苦草或其他水草扎靶,放入水中,诱捕椎实螺,第二天取出,置日光下曝晒,使螺死亡。连续诱捕数天,可控制疾病的发展。
12、鱼虱病
鱼鲺身体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体物体上。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尾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他水体中。
鱼虱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外形似臭虫,俗称水臭虫。一般寄生在2厘米以上的鱼体各部位,腹下和鳍、尾上尤多。鱼虱以其口刺刺伤鱼体表组织,吸取血液与体液。
鱼虱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是附着在观赏鱼体表的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常在春季发生,为鱼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体有鱼虱寄生时,因为鱼虱破坏鱼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不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一旦出现此病,需要用寄生虫类专用鱼药对鱼虱就行灭杀。
13、鱼怪病
病鱼胸鳍基部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洞内可见虫体,病原为鱼怪(Ichthy-oxenus)。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靠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其幼虫可寄生于由于幼鱼的体表和腮。
危害雅罗鱼、鲫、鲤等。寄生部位充血发炎,严重影响性腺发育,可引起幼鱼大批死亡。此病发生在水库、湖泊等较大水域,池塘中极少见。可用寄生虫类或者专用鱼药对鱼怪就行灭杀。如发现有鱼怪幼虫寄生,应用晶体敌百虫水溶液进行药浴。
14、球虫病(艾美虫病)
严重感染青鱼艾美虫的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膨大,肠道前段的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的病灶,好象开花一样,肠道前端内壁米粒状的凸起就是球虫胞囊。肠管特别粗大,比正常的大二三倍,这些小结节,就是由艾美虫的乱囊群集而成,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节状病灶。病鱼体色发黑,失去食欲,游动缓慢而死亡。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疖状病灶。肝组织里也可寄生,使肝功能受损。
在全国各养鱼地区都可发现,鲢、鳙、草鱼等虽有艾美虫寄生,但未见有爆发流行病的报道,青鱼的艾美虫病主要流行于江、浙地区,可使一二龄青鱼造成严重损失,流行季节为4~7月,适宜于艾美虫繁殖的水温是24~30°C,艾美虫不同种类对寄主有严格选择性,但同一条鱼里又常可寄生几种艾美虫。)必须用显微镜对前肠进行检查、确诊,再用对球虫有效的水产药品进行内服驱虫。
15、舌状绦虫病
俗称面条虫,病鱼腹部肿大,剪开腹部可见体膛内有色带状虫体。该虫寄生在鱼体内后,造成鱼的腹部膨大。面条虫的虫体会和鱼的内脏紧密交错,导致鱼内脏受压迫而萎缩,致使鱼体瘦弱,最后死亡。面条虫有时还会从鱼腹中钻出来,鱼病情严重时,会漂浮水面,腹部向上,很容易捞起。
一旦发现肠道有此寄生虫,可用阿苯达唑等专门针对绦虫的水产药品进行内服驱虫。
16、打粉病
病鱼全身像裹了一层米粉一样。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故叫打粉病。
打粉病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以夏、秋两季流行最盛,草鱼种最易感染。夏花和刚入池培育的“冬片”鱼种最容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可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把池水的ph调节到8左右。或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
17、孢子虫
碘泡虫属(Myxobolus)是原生动物门、粘体动物亚门、粘孢子虫纲、双壳目、碘泡虫科的一属。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扁平,前端有2个极囊,等大或不等。孢中质中有1个嗜碘泡。
有些种类可造成严重的鱼病,如草鱼饼形碘泡虫(M. artus)、鳙鳃上的异型碘泡虫(M. dispar)、鲢碘泡虫(M. drjagini)等。它们广泛寄生于鱼类,所有饲养鱼类和常见野杂鱼均可被寄生。寄生部位有:鳃、皮肤、鳍、脑、胆、脾、肾、肌肉、膀胱、鳔。其他器官如输尿管、鼻腔、生殖腺亦照样可受侵袭。不论是江湖的鱼类或小溪、小河、池塘,小沟、小荡的鱼类均可检出。碘泡虫感染率(粘孢子虫类的其他属亦有)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感染亦与宿主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孢子虫在鱼体寄生、繁殖和形成胞囊,导致寄生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其正常机能,引起相应的症状,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一般以寄生在鳃、肠、体表和神经系统的种类危害较大。孢子虫的繁殖时间在夜晚,因此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
孢子虫从卵到成虫有5天~7天的发育时间,预防用药必须大于3天,治疗时间必须大于7天以防止复发。做好清塘后的底泥消毒工作、购买良好品质不带孢子的鱼苗是预防孢子虫病的基础。
18、扁弯口吸虫
扁弯口吸虫是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吸虫目、弯口科、弯口属的一种。扁弯口吸虫病是由寄生于鱼类鳃部、鳃盖内侧及肌肉里的吸虫的囊蚴引起的疾病,对于鱼苗及鱼种有一定的危害,一旦感染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鱼可能出现狂游症状,体表及尾鳍尖端发黑。疾病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胞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胞囊。扁弯口吸虫胞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胞囊不等。鳃部寄生时有大量黄色的包囊,挑破包囊,里面有黄色蝇蛆样虫体爬出。可参照治疗孢子虫的方法。
19、纤毛虫
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等。在虫体的近前端有一明显的胞口,下接胞咽,后端有一个较小的胞肛。多数纤毛虫营自生生活,少数可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
20、九江头槽绦虫
九江头槽绦虫虫体扁平,带状,乳白色,长20-230毫米。头节心脏形,顶端有一明显的顶盘,两侧各自有一个深的吸沟。颈节不明显。颈节之后由许多片组成,前端节片宽大于长,成熟片近方形,孕卵节片长稍大于宽。每个节片内有一套雌雄性生殖器官。
21、华枝睾吸虫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华支睾吸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 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
22、刺激隐核虫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又叫海水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刺激隐核虫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刺激隐核虫与寄生淡水鱼类的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很相似,所以又称咸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其大核呈卵圆形团状,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2016-11-30 刘文俊 )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