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为了较好的掌握发病规律和防止鱼病的发生,首先必须要了解各方面的原因,鱼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查找根源时不应只考虑某一个因素,应该把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正确的找出发生鱼病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化学物质
池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水源、生物活动、底质等有关。如果鱼池长期不清塘,池底会堆积大量没有分解的剩余饵料和鱼类粪便等积累物质,这些积累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同时还可能会释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有害气体,其超量时会毒害鱼类。
工厂、矿山和城市排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益增多,有些地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比较高,有些重金属毒物轻则影响鱼的健康,重则引起鱼的大量死亡,使鱼的抗病机能削弱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在这些地方修建鱼池也容易引发疾病。
2.酸碱度
养殖水体应以PH6.5~8.5为宜,水体PH值低于5或高于9.5时,会使鱼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但一般以弱碱性水体为好,宁碱勿酸。
3.溶解氧
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影响。在低溶氧时,水中鱼对饵料的利用率较低,体质渐虚,溶解氧低至浮头时,如果短时间内不增加水体溶氧量就会造成鱼体死亡;长期低溶氧最有概率引发鱼病,且大多不可逆转;溶解氧过多,或过饱和时,则又可能会使水花(鱼苗)或苗种患气泡病。
4.水温
水生动物在正常条件下,体温是随着外界的水温变化而变化的,外界水温变化过快,鱼就难以适应,容易造成死亡。
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和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不超过3℃,长期的高温或低温对鱼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水温过高时可使鱼的食欲下降,苗种进温室越冬时,进温室前后的水的温差不能相差过大,相差3℃时就会引发鱼病或死亡。
5.机械性损伤
拉网捕鱼,鱼种运输以及人工授精时的操作不当,常使鱼受伤,引起组织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现象,引发赤皮病是常有常见的病种,在低温时使鱼容易被水霉污染。
(二)生物因素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而引发的,另外还有一些直接吞食或直接危害鱼的敌害生物,如池塘里的黄鳝会吞食鱼的卵和幼鱼。
(三)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和混养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能够增加鱼的产量,但当放养密度过大时会造成缺氧并降低饵料的利用率,导致鱼的生长速度不一致,体型大小悬殊,同时由于缺乏正常的活动空间,加之代谢物增多会使其正常的摄食生长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必然发病率增高。
另外,不同规格的鱼同时饲养会发生大欺小或相互追咬的现象,特别是在凶猛性鱼类中,长期受欺负的鱼、被咬伤的鱼往往有较高的发病率。当然食性不同的鱼类,混养时应注意比例和规格,如果比例不当不利于鱼的生长。
2.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营养不全面,不能满足鱼的生长发育的需求,如长期缺乏或欠缺维生素、无机盐,同时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投食不均匀及水草丛生,水质恶化,投喂不规律等均能引发鱼病或者潜在鱼病。
3.饲养池及进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养鱼池特别是其底部设计不合理,是不利于池中残饵和污物的彻底排除,易引发水质恶化时发病,进排水系统不能独立,一塘鱼发病往往会传播导致另一池鱼的发病,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大面积精养或流水池养殖时更要注意预防。
4.消毒不彻底
鱼体、池水、底质、食场、工具等消毒不彻底,特别是多年不清塘的更会使鱼的发病机率大大增加。
5.检疫不严
从外地引种时,未经检疫,使伤鱼、带病原体的鱼进入池内,从而引发鱼病流行暴发,这种情况很少有人注意。
(四)内在因素
一条鱼是否得病,除上述外在因素外,主要还取决于鱼的内因,即鱼的免疫力,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对于不同的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如出血性水肿病会引起鱼大面积的死亡,而三代虫病等引发的疾病危害要小得多;另外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同一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如苗种期得小瓜虫病的机会要大于成鱼期。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
当我们对于发生鱼病的各种成因有了完善的了解后,内因是根源,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针对鱼病的提前预防就早已心中有数,至于有效防治鱼病也胸有成竹,沉着应对,不至于心慌意乱和手忙脚乱。
(刘文俊 资料综合)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病##鱼##水产养殖##喂鱼##水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