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挂卵孵化锦鲤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试验
本文通过系统性试验,总结了京郊锦鲤新型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挂卵孵化相关内容,并探索了锦鲤新型孵化方式的应用。该方式下锦鲤受精率、孵化率、苗种成活率等各项技术指标在京郊均处于较高水平,可为广大锦鲤养殖户提供可靠技术参考。
锦鲤作为北京地区重要的观赏鱼养殖品种和水产种业振兴重点支持品种,在京郊水产养殖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21年,北京市共有观赏鱼生产经营主体297个,年产值6867.33万元,已经在京郊通州、平谷等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养殖规模,其配套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也日渐成熟。但在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锦鲤受精卵的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一直未能有所突破,因此本文着重从新型孵化方式的应用和苗种培育两方面开展试验研究,以探索提高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为锦鲤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一)试验材料
1.亲本选择
用于繁育的锦鲤品种为挑选出的红白锦鲤,亲本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尾柄粗壮、游动有力、色泽鲜艳且花纹边界清晰。雌性亲鱼在4龄以上,体长50cm以上,腹部卵巢轮廓明显,有弹性。雄性亲鱼在3龄以上,体长40cm以上,头部有“追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亲本为室外池塘雌雄分池养殖,越冬后经强化培育,挑选出4组(雌雄比例1:2)亲本放入室内暂养池备用。
2.孵化设施
北方地区鲤科鱼类的孵化一般是将附着受精卵的鱼巢悬挂于孵化环道或封闭水池中,受精卵在3d~5d的孵化过程中始终浸泡于池水之中,这种孵化方式容易使受精卵感染水霉,造成孵化率大幅下降。因此试验小组改变孵化方式,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无水挂卵孵化装置,在保证孵化所需的温度、湿度、溶氧三个重要条件的同时,使受精卵孵化全程离开水体,有效避免了真菌的感染。
无水挂卵孵化装置(见图1)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孵化区,顶端和靠近顶端的侧面安装有可旋转的雾化喷淋头,24h向受精卵喷洒雾化微水珠,沾满受精卵的毛刷悬挂于喷淋头下方;下部分为集水区,倒梯形,底部开口,可收集喷淋水,更有利于稳定孵化设施内部的湿度。为保证孵化期间稳定的温度和湿度,该装置采用封闭式,仅在两侧开有活动通风口(操作口),便于通风和观察。
图1 无水挂卵孵化装置示意图
3.试验水源
试验水源为地下井水,水质符合GB11607-1989的标准,在试验前5d抽至室内蓄水池中备用。
(二)试验方法
5月中旬,水温连续稳定在20℃以上时,开始进行人工繁殖。首先对试验所用到的设施和用具用10mg/L的高锰酸钾消毒20min;其次亲本的催产采用胸鳍基部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混合催产,根据亲本发育程度的不同,雌性亲本LHRH-A2的注射浓度为2μg/kg~3μg/kg,HCG的注射浓度为500IU/kg~800IU/kg,DOM的注射浓度为1mg/kg~2mg/kg,雄性剂量减半。
采用干法授精,先将鱼卵挤到干净的盆中,再将精液挤在卵上,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用羽毛迅速、轻柔、充分搅拌,使精卵快速结合、受精,取得的受精卵迅速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带有曝气装置的水盆中,利用适度的曝气力量使受精卵均匀附着于浸泡在水盆里的毛刷上,然后将毛刷悬挂于孵化装置内,开始无水孵化。孵化期间,孵化装置内部的温度控制在23℃左右,湿度控制在85%左右,喷淋气雾的溶氧量不低于7mg/L,定期打开两侧通风口通风,观察孵化进程,发现有死卵等及时清除。
(三)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共催产锦鲤亲本4组,获卵86.3万粒,受精率89.5%,获受精卵77.24万粒,经过4d左右的无水孵化,共收获水花鱼苗61.39万尾,孵化率79.48%。
二、苗种培育试验研究
本次苗种培育试验在室外标准化池塘中进行,从仔鱼下塘培育至首次筛选(5cm/尾),用时35d。
(一)试验材料
1.苗种来源
苗种为无水挂卵孵化获得的仔鱼,从中选取50万尾用于试验。
2.育苗池
为室外标准化鱼池,面积5亩,深2m,注排水方便。鱼池四周护坡,池底有10cm~15cm的淤泥且平坦不渗漏。育苗池提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消毒,待毒性消失后加注新水至60cm。
3.试验水源
试验水源为地下井水,水质符合GB11607-1989的标准,加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
4.试验饵料
鱼苗下塘的前10d,依靠池塘中的轮虫作为天然饵料,轮虫不足的情况下泼洒豆浆作为补充饵料。随着苗种的生长逐步转为蛋白含量38%的不同粒径人工配合饲料。
(二)试验方法
1.饵料的投喂
仔鱼下塘前3d向育苗池中全池泼洒育苗营养液用来培育轮虫,3d后用肉眼观察每毫升轮虫的数量(微小白点),当达到5个/mL~10个/mL时,将开口摄食的仔鱼转入池塘中,连续2d泼洒育苗营养液以延长轮虫在池塘中的存在时间。仔鱼入池培育10d以后开始驯化投喂0号人工破碎饲料,之后随着鱼苗的生长,及时调整饲料粒径。同时日投饵率由前期的20%~25%逐步降至后期的5%~10%,投喂次数稳定至3次/d。
2.鱼苗放养
锦鲤仔鱼孵出3d后,大小约为6mm~7mm,鳔充气,能够正常平游和摄食,立即下塘。下塘时采用饱食放养法,将熟鸡蛋黄搓碎投喂,待仔鱼饱食后,在上风口缓慢放入育苗池中,温差控制在3℃以内。仔鱼的初始放养密度为10万尾/亩。
3.日常管理
为方便水质调控和投喂,仔鱼入池时水位保持在60cm左右,在培育过程中,每5d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cm~15cm,不断扩大鱼苗活动空间和改善水质,加速鱼苗生长。此外早、中、晚定时巡塘,观察水质情况和鱼苗活动情况,并做好各项生产记录。
4.苗种筛选
红白锦鲤的首次筛选在苗种培育35d后进行,通过筛选剔除畸形、全白和全红的鱼只,将筛选出品质较好的试验鱼继续培育,首次筛选剔除率为90%~95%。
(三)试验结果
试验结束后,鱼苗的平均规格由入池时的6mm/尾~7mm/尾长至5cm/尾,共收获苗种34.2万尾,成活率为68.4%。
三、分析与讨论
(一)受精率分析
受精率是影响受精卵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受精率与亲本的性腺发育程度、催产时机等息息相关。本次试验所使用的亲本始终在外塘亲本培育池中分池单独饲养,单个亲本培育池4亩,放养密度20尾/亩,亲本在越冬前后均经过强化培育,产前检查显示达到了催产要求,并采取了水流刺激等辅助措施使其达到了最佳产卵状态,最终4组亲本全部人工催产成功,获卵86.3万粒,平均每尾雌性亲本产卵21.58万粒,受精率89.5%,获受精卵77.24万粒,达到了较高水平。
(二)孵化率分析
一般情况下,水霉病是影响黏性卵孵化率的重要因素。本次试验采用了新的无水挂卵孵化方式进行,在对所有孵化设备进行充分消毒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适宜的孵化温度,且避免了受精卵全程浸泡在水体中,有效控制了水霉病的发生与扩散,减轻了因水流交换不畅与溶氧不稳定等因素对孵化产生的影响,使得孵化率达到了79.48%,较常规的静水充氧和环道孵化方式孵化率提升了15%左右。从本次试验取得的数据来看,无水挂卵孵化方式其效果较传统孵化方式有较大的优势。但截至目前,针对无水挂卵孵化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孵化设备的优化设计和室内温度、湿度、溶氧的精细化控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
(三)苗种成活率分析
苗种培育试验在室外育苗池中进行,经培育,鱼苗的平均规格长至5cm/尾,共收获苗种34.2万尾,成活率68.4%,该成活率在京郊处于较高水平。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了较佳的仔鱼下塘时机,试验小组对锦鲤人工繁殖和育苗池中轮虫培育在时间上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使得仔鱼下塘后有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仔鱼入池后的5d内,平均每天池水中轮虫密度达到了10个/mL~15个/mL,保证了鱼苗在关键环节的成活率;其次,培育期间,试验小组采取措施适当促肥水体,不仅有效降低了病害发生,而且为轮虫提供了足量天然饵料,保证了鱼苗的饵料供应;最后,精准的管理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必不可少的要素,试验小组对试验和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均进行了细致的筹划和准备,使得试验全程均在计划范围内执行,保证了最终取得较高的苗种成活率。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