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鲨鱼(巴沙鱼)生活生长习性
淡水鲨鱼属圆腹属,是苏氏圆腹的俗称,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鲨鱼并无亲缘关系。又称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分河系与海系生长。黑色的称淡水黑鲨,原产于泰国,1978年引进我国;白色的称淡水白鲨,原产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入我国;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2000年引进我国。
生活习性
淡水鲨鱼喜欢底栖生活,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性情活泼好动,游动快捷,一旦受到外界惊扰即在水中不停地蹿跃,这一点与白鲢相似。
食性
淡水鲨鱼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十分贪食。幼鱼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主要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也摄食一些绿藻和硅藻。稍长大后,摄食水生昆虫幼虫和水蚯蚓等。成鱼阶段食谱很广,食有机碎屑、蚯蚓、水生昆虫和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在养殖条件下,淡水鲨鱼以有机碎屑、浮游生物、人工饵料以及蚯蚓、小杂鱼、螺肉、鱼粉和虾类为食。浮游生物包括硅藻、绿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
繁殖
淡水鲨鱼性成熟年龄为3龄-4龄,体重3千克以上可繁殖。每年6月-9月为繁殖季节,每年产卵一次。可人工催产,卵小,呈黏性,黄绿色,呈透明状。
对环境的适应性
淡水鲨鱼体质健壮,对环境适应性强,无论适应力还是抗病力,皆较其他鱼类强,耐低氧能力强。它的鱼鳔为辅助呼吸器官,具有辅助呼吸作用,能游上水面吸气,当“四大家鱼”因缺氧严重浮头时,该鱼仍能正常生活。
适温范围
温水性鱼类,抗低温的能力较弱,在北方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可进行越冬,为防治寒流袭击,最好采用温室越冬。生长适宜水温20℃-33℃,水温下降至18℃时停食并减少活动,温度14℃以下开始发生昏迷现象,12℃时开始出现死亡。
生长习性
淡水鲨鱼的生长主要在当年适温范围内,生长速度很快,最大个体27千克。当年150克的鱼种可长到1.5千克-2千克,由于其价格较昂贵,一般以1.5千克的规格上市为宜。
生长率
在饵料丰富、温度和其他生态因子适宜时,淡水鲨鱼生长比较迅速,体重、体长可成倍增长,生长主要受温度、饵料、年龄和生理状况等影响其生长规律,幼鱼时体长增加较快,体重增加相对较慢;当体长增加到某一长度以后,增长速度便开始减慢,而体重却增加得很快。资料表明,在6月-10月淡水鲨鱼一般可按平均日增15克以上的速度生长。饲养2年的淡水鲨鱼可长到2千克以上。
温度与生长
适宜生长水温为20℃-33℃,以28℃-30℃最为适宜。因此,生长季节为4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我国南北约差20天左右。
饵料与生长
在人工投饵情况下,饵料数量和种类都会直接影响淡水鲨鱼的生长。在鱼种规格、放养密度和环境条件都相似时,无论是个体生长还是群体产量,投喂精饲料都要优于粗饲养;精饲料中尤以含有一定数量的动物性蛋白,如鱼粉、蚕蛹粉的混合饲料长得最快。因此在养殖中通过人工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来促其生长是可行的。在放养密度较大时须辅以一定的精饲料。
密度与生长
与其他养殖鱼类一样,在一定的放养密度范围内,放养密度越低,个体长得越大,而群体产量越低;相反,放养密度越高,个体长得越小,而群体产量越高。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放养密度的确定关键就在于处理好个体大小与群体产量这一矛盾。
性别与生长
淡水鲨鱼因性别不同而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在鱼苗及幼鱼时期,这种差异并不明显。然而一旦性成熟并发生生殖行为,通常由于雌鱼要经过怀卵、产卵、孵卵、护幼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使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故雄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雌鱼,且随着生长延续而差距越来越大。
病害与防治
养殖实践证明,淡水鲨鱼对化学药物较为敏感,故在饲养期间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副作用大的化学药品。在鱼病流行季节,定期泼洒含“氯”药物,或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土霉素”等药物,预防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害发生。在鱼苗阶段易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等寄生虫病,若患腐皮、疥疮等皮肤病,可用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并保持药效2小时以上。
( 来源:中国渔业报 作者:赖春涛 )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