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大鲵发病原因及常见病害与预防方法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隶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Urodel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s),俗称“娃娃鱼”,素有“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营养及食用价值,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鲵病害逐渐增多,导致大鲵宝贵资源的损失,也造成养殖经济的损失,已成为制约大鲵集约化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了解大鲵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对广大养殖户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对大鲵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内因
大鲵个体质量差异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大鲵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性,若品种质量差,大鲵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则低,从而使机体容易被病菌感染。研究表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质量差的大鲵生长速度慢、体质差,病害发生概率高,导致死亡率也高。
然而在购置大鲵种苗时,除少数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外,一般人很难判断种苗质量的好坏,又由于大鲵种苗价格较贵,有些养殖户考虑到价格因素,常购置价格相对便宜的种苗。
图1 健康的大鲵
二、外因
(一)养殖操作不规范
养殖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都可能会使大鲵遭到疾病侵染。大鲵养殖设备没有进行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时,会带入病原或造成交叉感染,导致疾病发生与传播;部分养殖者给大鲵换水时,前后温差太大,致使大鲵产生应激性疾病,甚至死亡;养殖场内残粪、残饵、污渍清除不彻底,生活的环境恶劣易导致大鲵疾病的发生;在大鲵捕捞、转移等过程中操作不合理,造成大鲵受惊吓甚至受伤;养殖时无独立的患病大鲵治疗池,患病大鲵和健康鲵同池混养,导致疾病迅速扩散传播;此外,水位过浅,通风过大,易使大鲵着凉;水位过深,无着陆区,大鲵长期生活在水中,也违背了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二)水质控制不严
大鲵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生活习性,对水质要求高。若水质受到污染,水体中滋生的微生物病原体容易沉积在大鲵身体表面或通过体表的伤口创面侵入大鲵体内,从而导致感染水霉菌等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此外,水温、pH、溶氧量等发生变化,水质过肥,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等超标,也会引起大鲵发病。
(三)饵料处理不当
投喂的饵料质量差或适口性差,营养搭配不均衡,都可造成大鲵营养缺乏,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另外投喂的饵料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会携带病菌进入水体;饵料消毒时间太长或消毒所用药物过量,也会导致大鲵药物中毒。
(四)日常管理不注意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大鲵个体间的打斗或与养殖池四壁的碰撞摩擦均可能使水中的有害病原菌通过划刺、夹咬等造成的机体表面损伤侵入机体,引起伤口感染,诱发疾病。可适当控制饲养密度,保证每个个体的活动空间。

图2 患病的大鲵
三、预防方法
(一)选择优质鲵苗
采购鲵苗前务必先了解苗种地的养殖史和近年来发病史,避免从疫区采购苗种。在引种时,尽量挑选机体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例如选择眼睛明亮、体表完整、抢食能力强且反应敏捷的鲵苗,集中放养前用1%~2%食盐水浸泡10~15 min,可达到提前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新购入的鲵苗应避免适应性应激导致体质下降,尽量减少引种地与养殖地水温、环境、饵料等的差异。在运输、搬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损伤大鲵的皮肤。
(二)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
放养前对苗种和养殖设备进行消毒并做病原体检疫。定期对大鲵养殖池进行消毒灭菌,清除潜在病原菌。保持空气清洁,保证水质水温,定期监测水体的各项理化指标,勤打扫、勤观察、勤记。
(三)加强饲养管理
活饵料可在人工投喂前切至碎块,用2%~3%食盐水浸泡0.5 h后投喂,可有效杀灭水霉菌等致病菌。平时在饵料中添加一些抗病毒、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
(四)定时接种疫苗
当针对大鲵病毒性疾病的疫苗批量生产后,可在适当的时间、部位注射疫苗,该方法是目前预防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大鲵常见病害简介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隶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Urodel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s),俗称“娃娃鱼”,素有“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营养及食用价值,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大鲵是水产养殖中高效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病害爆发严重影响大鲵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大鲵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已成为解决大鲵养殖问题,实现增产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许多学者对大鲵病害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大鲵常见病害主要分为4类: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
一、细菌性疾病
大鲵细菌性疾病较多,常见的有腹水病、腐皮病、败血症、赤皮病,疥疮、烂尾病、烂腿病、肠炎病、腹胀病、打印病、白点病,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屈挠菌、大肠杆菌等。
(一)腹水病
大鲵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确定导致大鲵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病大鲵腹部肿大,解剖可见腹腔有呈淡黄色的积水,肠、肝、胃有出血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溃烂。
图1 大鲵腹水病症状
(二)肠炎病
经鉴定,肠炎病病原菌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患病大鲵起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严重的不摄食。发病中期激动不安,在池中乱撞池壁,最后无力地伏于池底,活动减少。观察其粪便不成形,入水不久后即散开,而正常的大鲵粪便入水后半小时后仍呈圆棒状。
人工投喂时,大鲵有吐食现象,即使吞下,不久又吐出。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观察其泄殖孔呈红色,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水流出,腹部膨胀。解剖病死大鲵,可见肠道发炎、充血,出现糜烂。
(三)赤皮病
大鲵赤皮病的病原菌为Ⅰ-型荧光假单胞菌。患病大鲵表现症状为全身肿胀,体表有大面积不规则的红色斑块,在红斑块中有许多呈圆形的浅黄色的小颗粒,或者小颗粒破裂成溃烂病灶。解剖可见肝脏有出血点,肠糜烂。
(四)烂尾病
大鲵烂尾病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菌。患病大鲵感染烂尾病主要表现为尾部病初充血,随后发炎糜烂,分泌白色黏液,并有臭味。最后尾部肌肉腐烂,如不及时发现治疗,将难以治愈。
(五)腐皮病
大鲵腐皮病到目前为止,对其病害的报道不多,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病大鲵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
病大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患病大鲵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就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
图2 大鲵腐皮病症状
二、真菌性疾病
大鲵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可见感染大鲵头部、躯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只见寄生部位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严重的出血。
肢感染时会出现菌丝布满整个部位,刮除菌丝后,可见四肢上有许多肉瘤状圆点,并出血,触之患病大鲵有剧烈痛感。开始感染时急躁不安地全池游动,有的在池中整个身体翻转,最后导致全身感染病菌,引起并发症。患病大鲵无力地在池中游动,体质消瘦,行动迟钝,投喂饵料时不动不摄食,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三、病毒性疾病
大鲵病毒性疾病以虹彩病毒病最为严重,其病原体为虹彩病毒。虹彩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为双链DNA病毒,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患病大鲵表现出体表及四肢溃烂,内脏器官充血、出血等病理特征,严重时出现大面积死亡。
四、寄生虫性疾病
(一)吸虫病
寄生在大鲵体内的吸虫有多种,已报道的有贵阳拟牛头吸虫、无棘吸虫、东方后槽吸虫、椭圆大鲵吸虫、马边鲵居吸虫、沐川鲵居吸虫、短肠中肠吸虫。多数种类寄生在大鲵肠壁的粘膜层,引起肠壁红肿发炎,少数种类寄生在胃里。患病大鲵体质消瘦,体表黏液过多,行动呆滞。如果是吸虫少量寄生,对大鲵影响不大。如果是吸虫大量寄生,易堵塞肠道,并引起肠胃穿孔。
(二)线虫病
据报道,大鲵感染的线虫主要有嗜子宫线虫、毛细线虫等。寄生在大鲵皮下的线虫,发病部位在四肢、背部、腹部、尾部,4~5月份在躯干部(尤其是两侧)有线虫寄生。触及患部,大鲵有疼痛反应。
时大鲵多不进食,6月以后自然消失。也有线虫寄生在大鲵肠道的,主要寄生在前肠的肌肉层,线虫头部钻入肠壁,破坏组织,吸取组织营养。还有线虫寄生在小肠、直肠的,甚至有寄生在胆囊内的线虫。
来源: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