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灭绝的古代两栖动物鱼石螈,以及和它同类的现代近亲生物
鱼石螈是已经灭绝的古代两栖动物,它有着扁平的头部,还具有背鳍,鳞,鳃盖等鱼类的痕迹,有壮实的肋骨支撑身体,趾骨肩带和头骨之间已经失去联系,(鱼类是连接在一起的,不能活动)鱼石螈主要仍在水中活动,也能在泥地上爬行,但是由于后肢不够强壮,所以主要作用也不是支撑身体和行走,而是像一对划水的桨,用于辅助游泳。
鱼石螈在动物进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鱼石螈是最早出现的两栖动物,从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在格陵兰发现,它们像鱼一样的尾巴和鳞表明了它们和鱼类的关系,他们的牙齿也是如此,几乎和肉鳍鱼类的牙齿一模一样,但是鱼石螈还是具有鱼类所没有的特征,包括头骨喉部的耳裂,因此它们是一类从鱼类到两栖动物过渡型的动物。

鱼石螈由于早已经灭绝,而且时间太长,科学家对其了解甚少,只是少量发现了它的化石,但是和它同类的现代生物,倒是不少,也可以说是它的近亲,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位古代生物活在现代的近亲两栖动物。


牛蛙
东方蝾螈的体长在6-9厘米,头部扁平,躯干背部的中央有不太显著的脊沟,尾巴扁平,十只细长,无蹼,皮肤光滑,有小疣粒,背面和体测均为黑色,有光泽,腹部为红色,有不规则的黑斑,分布在我国的华中,华东等等地区,以及日本等地,栖息在水塘,稻田等水域,常常匍匐于水底活动和觅食,以水生昆虫为食物。据说这小东西具有很强的毒素不能食用,但是可以作为中药泡酒,估计不少人不太敢愿意尝试把,这鲜艳的颜色就表面它不好惹。

中国 林蛙
中国林蛙也叫做哈士蟆,体长4-7厘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分散的小颗粒,背部有明显褶皱,背体背面一般为棕黄色,腹部面乳黄色,散布有红色斑点,趾间有蹼,中国林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和日本等地,栖息在山地森林中的水塘,溪流附近,善于跳跃,以昆虫等为食物,冬季在深水的石块下冬眠,早春产卵,卵经过半个月在水中生活的蝌蚪,经过变态发育成为成体。

牛蛙
牛蛙体长在18-20厘米,身体粗壮,背面皮肤略显粗糙,有细的皮肤棱或疣粒,为褐色或者是深绿色,有黑色的斑点,腹部为白色,雄性的喉部黄色,雌性喉部一般为白色,后肢较长,趾间有蹼,这种原产于北美洲,墨西哥等地的动物,已经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养殖,栖息于沼泽,池潭,水田等处,有冬眠的习性,夜晚活动,善于游泳,行动敏捷,单独鸣叫,好像牛叫,因此而得名,以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下线脊椎动物为食,牛蛙在其他国家泛滥成灾,但是在我国地区必须依靠养殖,因为成为了人们的眼中谈论的美食了。

花背蟾蜍
花背蟾蜍体长5-6厘米,体型娇小,纹端较圆,四肢较短,皮肤粗糙,身体颜色为浅绿色或者至橄榄色,有酱油色斑纹和红色斑点,腹部为乳白色,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各地,栖息在平原,低山沼泽,草地和荒漠等环境当中,常常隐蔽在树根下或土穴中,属于夜行性,以椿象,叶蝉等昆虫为食。每年3-6月产卵,将卵产于静水塘,池潭,干净的水沟等地。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