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细菌疾病和病毒病的区别
从致病原因来说,弧菌病是细菌感染;病毒病是病毒感染。当虾发病时,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弧菌病还是病毒,就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因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病的传播途径、处理思路都不尽相同。
我们先说说两类疾病的现场辨别:
1、致病部位:
a)弧菌病:都是攻击某个局部位置。例如,1黑斑病攻击了甲壳;黑腮病和黄腮病攻击了腮部,断须、烂眼、烂尾等也都是单一部位;就算EMS,也是只攻击消化器官和系统:肝脏和肠道;现在流行的白便病攻击的是肠道。
b)病毒病:病毒往往是多个部位同时攻击。例如,白斑病毒和红体病毒病的共同症状就是头胸甲易剥离、肝脏萎缩、肠道发红、烂鳃、肌肉发白。不同的表现症状:红体病毒病体色发红,偶尔甲壳内表皮有黑斑;白斑病毒病甲壳上有白斑。
c)所以,一个相对初步的判断方法是,通过被攻击的部位初步来诊断:只出现单一器官或组织的发生病症的,判断为弧菌病;出现多个器官或组织同时发生病症,可判断为病毒病。
2、生长阶段:根据刚发病时,病虾的规格,也可以快速排除某些疾病。
a)弧菌病:第一批发病的虾,大、中、小虾各种规格都有。因为,弧菌病的发生通常是体内的弧菌累积到临界量后,再爆发。而在同一池塘内的各种规格的虾,都处于同样的养殖水体环境中,其体内的弧菌数量或比率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第一批发病的虾,在各种规格上都会出现;
b)病毒病:第一天发病的虾经常是体弱、大虾。病毒病的发生,首先是抗病力差的弱虾先发病死亡;病虾死亡后,被健康虾吃掉而染病,随后引起几何级的爆发。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传播,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虾吃虾传播扩散的。刚开始发病的虾并不多,但病虾死后,会被大群的健康虾抢着吃,而最先抢到的都是那些大虾,小中虾根本挤不进去,所以,发现发病时,往往都是大虾。一般来说,如果在已发病的塘内看到病虾有大有小,并确诊是病毒,那么可以大胆地说。这口塘绝对不是当天发病的,因为第一天发病的病毒病虾都会是大虾。
3、离水试验:把病虾抓起来,放在手掌上
30秒左右,再放回水里观察。a)弧菌病:病虾能很快站立起来,并开始游动;
b)病毒病:病虾则多是侧躺,没多久就死亡。
4、涂板培养
a)目前,弧菌快速涂板培养以及很方便。有专业的涂板售,价格也不贵。24小时就可以出结果。
b)弧菌在专门的培养基上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使现场判断的准确性也大大提升。甚至,可以帮助你判断弧菌病的“严重程度”,可以以菌落大小、密度等估算。菌落数多、密度大,则肯定是弧菌病爆发;如果只有几个菌落,且小,则弧菌可能不是主要致病菌。
c)病毒,在细菌培养基上是培养不出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弧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在养殖水体中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低溶解氧,0.3%~2%的中低盐度水体,有机物丰富,底质恶化的水环境。实际上,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中本身就都有弧菌,弧菌可谓“无处不在”,是自然环境中的常在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即使南美白对虾苗种“不带弧菌”,放入虾塘后,虾苗也会迅速“被弧菌感染”,只不过弧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条件“不具备”,不会发病。目前发现弧菌有91种。常见的弧菌属有36种,其中致病性弧菌就有12种。虾类常见的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创伤弧菌、河弧菌、哈维氏弧菌及杀对虾弧菌(主要见于日本对虾)。菌落特征:TCBS平板上,呈黄色的菌落有可能是溶藻弧菌、麦氏弧菌或霍乱弧菌等;呈米黄色的有可能是河弧菌;绿色是副溶血弧菌。
从防治的角度看弧菌病:可以预防与治疗,并且治疗有效。病毒病:只可以预防,治疗基本无效。所以,尽管许多水产养殖者视弧菌为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第一杀手”,但个人看来,相对于病毒病,还不是那么“吓人”。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得到管控的。我们建议,在水体监测中,采用总菌数与弧菌数同时定期监测,及时分析的做法。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弧菌预警,提前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据科研数据表明,当所测绿菌达弧菌总数1/3以上的塘,80%的虾塘会爆发疾病。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也是可以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