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工厂化养殖: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染症状及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22/12/19 11:21:25  作者:谢妙 等  浏览次数:512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中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染症状及防控措施

对 虾 白 斑 综 合 征 病 毒(WSSV)具有很强的侵染性和复制能力。对虾主要通过摄食携带WSSV的媒介生物或浸泡含有WSSV的水体感染病毒。感染WSSV的对虾,在水质恶化、水温升高、pH昼夜相差大、养殖密度过高等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下,体质变弱,病毒大量繁殖进而发展为对虾白斑综合征。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对虾养殖模式将成为主流对虾养殖模式。本文将针对循环水工厂化对虾养殖的特点,对对虾WSSV的传染机制和防控措施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对虾WSSV的感染、发病、诊断

(一)WSSV的感染机制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迄今危害最严重的甲壳类病毒,具有传播迅速、致病力强、宿主范围广等特点。感染了WSSV的南美白对虾受到不良环境因子胁迫时容易发病,在10天内死亡率可达80%~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南美白对虾的可持续发展。工厂化养殖系统中对虾WSSV的传播途径有种虾—虾苗垂直传播、经口摄食传播、水源水输入传播、共用未消毒工具交叉感染传播、养殖区域动物活动传播这五种。

(二)WSSV的发病机制和症状

对虾感染WSSV和发病在时间上并非完全一致,即对虾感染了WSSV不一定马上发病。在水质良好、对虾体质健壮的情况下,对虾不发病或者发病相对缓慢。但当水质环境恶化(如高氨氮、高亚硝酸盐、低溶解氧等),水质因子突变时(如温度突变、pH突变、倒藻等),均可诱发对虾体内病毒粒子大量复制,进而导致对虾发病。对虾体质强弱也是决定对虾是否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对虾受种虾种质退化、环境因子胁迫、搬运损伤等不利因素影响时体质变差,感染WSSV后很容易发展成对虾白斑病毒综合征。

对虾感染WSSV的初期表现为摄食活跃,摄食量增加。少数对虾表现为趴边、水面独游、行动迟缓的活动症状。感染后期对虾发展成白斑病毒综合征,表现为虾体变软、红体、空肠空胃、肝胰腺肿大发红,头胸甲易与真皮层分离剥落,且有大量肉眼清晰可见的白斑。感染后期的对虾大量死亡,严重时排塘。

(三)对虾病毒性白斑、细菌性白斑和非病原性白斑

对虾养殖过程中,可能受到病毒、细菌或者某些化学药品的影响,头胸甲均可出现肉眼可见或仅显微镜下可见的白斑。根据白斑形成的机制不同,可将对虾头胸甲白斑分为病毒性白斑、细菌性白斑、非病原性白斑。

1.对虾病毒性白斑

对虾病毒性白斑是由对虾WWSV引起,感染后期的对虾头胸甲肉眼可见大量不规则的白斑,头胸甲表现为易与真皮层分离剥落。显微镜100倍镜镜检下可发现头胸甲有大量边缘不规则的白斑状结构物,外观呈花骨朵、多层鱼鳞重叠状,如图1、2所示。经研究发现,白斑沉积物实际上是对虾钙盐代谢异常导致碳酸钙在头胸甲沉积,但导致钙盐代谢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病虾组织做白斑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病毒性白斑发病迅猛,对虾在一个星期内爆发性死亡很可能是由对虾WWSV引起的。

图1 对虾病毒性白斑镜检-花骨朵状

图2 对虾病毒性白斑镜检-多层鱼鳞重叠状

2.对虾细菌性白斑

对虾病毒性白斑往往还伴生对虾细菌性白斑。对虾细菌性白斑多数是由弧菌引起,感染的对虾头胸甲无肉眼可见白斑,外观完好且不易与真皮层分离。显微镜100倍镜镜检下可发现头胸甲有许多呈中心辐射状的白斑,边缘相对规则,中心有黑点,如图3、4所示。病虾组织做白斑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阴性,细菌培养可检测到大量弧菌。细菌性白斑致死率没有病毒性白斑高,通过换水、消毒、增强对虾营养可缓解症状。

图3 对虾细菌性白斑-中心辐射状

图4 对虾细菌性白斑—中心辐射状

3.对虾非病原性白斑

对虾非病原性白斑通常是指的过多的钙离子在对虾头胸甲沉积形成的白斑。这类对虾通常会表现为白肠白便,极端情况下虾身和虾肢也会覆盖白色的碳酸钙沉淀。非病原性白斑在100倍镜下外观多呈不规则状,边缘部分有多支状碳酸钙结晶,如图5(该图来源于中国水产频道)所示。病虾组织做白斑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阴性。与病毒性白斑不同,病毒性白斑是由对虾钙盐代谢异常导致碳酸钙在头胸甲沉积形成,而非病原性白斑是由水体中过高的钙离子沉积在对虾头胸甲造成的。非病原性白斑可通过蓄水池充分曝气、泼洒EDTA钠盐等来缓解病症。

图5 对虾非病原性白斑-边缘多支结晶状

(四)检测方法

WSSV的主要宿主为虾蟹类、卤虫、桡足类。藤壶不是WSSV的自然宿主,但WSSV可以在藤壶体内复制。在海水、养殖水体中也存在游离的WSSV病毒粒子。对于不同的宿主和载体,WSSV的检测方法也不同。在生产实践中,成虾和虾苗通常使用对虾白斑病毒PCR试剂盒进行检测,卤虫一类的生物饵料推荐使用灵敏度更高的巢氏PCR法检测提高阳性检测率。对于养殖水体和水源水的检测需要通过聚乙二醇浓缩发、超滤离心管法进行浓缩,提高单位体积病毒颗粒的密度,便于检测。

二、工厂化养殖WSSV的防控措施

(一)选择优质无特定病原携带的对虾虾苗是关键

研究中发现,南美白对虾虾苗WSSV阳性检出率虽然低于池塘放养虾,但这些携带WSSV的虾苗流向养殖场后有一部分会发展为白斑综合征的病虾。当病虾死亡后,健康对虾通过摄食病虾而感染WSSV,进而发生串联式感染,在封闭、高水温的工厂化养殖环境下,这种病毒传播速度非常迅速。生产不规范的种苗场所培育的虾苗受亲虾垂直传播和培育环境的影响往往带有WSSV。即使是使用了SPF种虾的苗场,若操作不规范将导致培育环境带有WSSV,进而生产出感染WSSV的虾苗。通常情况下携带病毒的虾苗在工厂化养殖前期不表现出病症,但后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水质控制难度增加,当控制不当时就会突然发病,大量死亡,严重时排塘。因此工厂化养殖应选择优质的SPF虾苗,并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虾苗不携带病原,从源头上杜绝WSSV的传播。

(二)做好水源水的消毒和养殖尾水、养殖废弃物的处理

在对虾养殖集中的养殖区,多数养殖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就将含有大量病原、死亡养殖动物的养殖废水排放到自然水域中。由于自然水域的自净能力有限,水体中常常带有各种病原体,包括WSSV。可使用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含氯制剂,高锰酸钾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杀灭水体中游离病毒以及桡足类、枝角类等有可能携带WSSV的浮游生物,使WSSV的囊膜蛋白失活从而切断水源传播途径。此外,通过实践发现,水源水经过30m以上深度的沙井过滤可大大减少水体中弧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以及有害浮游生物的数量,因此沙井过滤水可作为良好的养殖水源水。

现有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尚达不到零排放,养殖废水可通过沉淀、消毒、检测合格后再进行排放。病虾、死虾应做无公害处理,加生石灰深埋处理,避免病死虾排放到自然水域污染水源水。

(三)做好生物饵料的病原检测和消毒

当前的工厂化养殖主要为两段法养殖,即中间培育和成虾养殖。通常中间培育时会使用生物饵料,如丰年虫、轮虫、桡足类等。研究中发现桡足类有可能携带WSSV,而在生产实践中也检测到商品卤虫、桡足类休眠卵携带WSSV。因此应加强生物饵料WSSV的检测工作。

经研究发现,50ppm的高锰酸钾处理5min即可破坏病毒几乎所有的结构蛋白和DNA结构,从而使病毒颗粒失去感染活性。规范化的生物饵料培育,对卵的处理、孵化、扩大培养、饵料的收集都应做好消毒处理。此外还应加强对购买的商品生物饵料的消毒处理。消毒后的生物饵料还需要进行WSSV检测,确保合格再投入使用。

(四)良好的水质管理

王年斌等认为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化学耗氧量、盐度和水温等因子是决定对虾疾病爆发的关键因子。因此良好的水质对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夏季工厂化养殖车间温度很高,藻类繁殖旺盛,微生物分解残饵、粪便的速度加快,容易形成pH波动大,氨氮、亚硝酸急剧升高的不良环境。可通过改良通风条件、降低养殖水体透明度、使用优质藻种肥水、合理投喂饵料、增加光合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一类的益生菌的使用量、加强底部增氧、优化生物处理池等措施改善水质,必要时可适量换水。

工厂化养殖车间的生物处理池是水质管理的重要环节。生物处理池中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养殖用水中的有机废物、转化氨氮和亚硝酸等途径改良水质。但生物处理池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生物处理池处理过载时,可通过添加生物滤料来增大微生物附着总面积、提高养殖废水的碳氮比(20:1)、延长处理时间等方法提高处理池的处理能力,从而改善水质。

(五)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加强免疫

南美白对虾在室内工厂化养殖密度较传统要高,生产实践中一般在375尾/m 2 ~600尾/m 2 (<8cm的标粗虾苗)。在供水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但在南方高温季节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生产实践中发现,控制放养密度在300尾/m 2 ~375尾/m 2 可有效避免病害的大规模爆发。

提高对虾免疫力有助于对虾抵抗病害感染。在对虾病害流行季节,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增强剂、中草药、解毒护肝剂、加强消化吸收剂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或者复方中草药可显著提高受到WSSV胁迫的南美白对虾免疫性能和抗WSSV能力。在饲料中添加肽聚糖、葡聚糖等多糖类制剂亦可提高南美白对虾的抗菌和抗病毒能力,有效的帮助对虾抵抗WWSV的感染。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工厂化对虾养殖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

养殖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对虾工厂化健康养殖离不开良好的种苗、水质、饵料和优秀的管理。黄倢认为,良好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工厂化养殖生物安保体系,保证养殖系统中没有病原。所谓生物安保,即以动物病原风险分析为指导,通过在养殖设施、技术、管理上多方位实施病害防控措施,达到降低养殖系统中病原侵入、存留、传播的风险的目的,提高养殖系统中动物安全的整体水平。工厂化对虾养殖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包括对虾病原监测计划的制定、对虾病原风险的评估、病原风险的管理和建立可追溯的系统。

1.对虾病原监测计划的制定

在对虾病害流行的季节,应制定对虾病原监测计划,充分发挥检验检疫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的安保作用。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病原的感染机制、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有清晰而全面的了解。监测对象包括进排水、进水渠道、鲜活饵料及冰鲜饵料、饵料休眠卵、幼虾、成虾、粪便、车间入侵动物。采样方法应遵循随机采样、不限个体、多次采样的原则,采样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议一周一次。样品可送第三方检测也可以采用巢氏PCR法自行检测。

2.对虾病原风险的评估

对可能携带对虾病原的饵料、水体、受精卵、无节幼体、粪便、对虾亲体、幼虾、成虾以及可能将对虾病原引入到养殖体系的生产操作如交叉使用生产工具、投饵、换水、捕捞等行为、车间内入侵动物如老鼠、藤壶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等级评级,越是风险等级高的越应重视,对各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对虾病原风险的认识,并确定病原的检测技术。

3.对虾病原风险的管理

建立全方位的消毒计划,包括养殖场地与生产工具的消毒、水源水与进水渠道的消毒、养殖尾水的消毒和养殖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活饵料及冰鲜饵料的消毒,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制定不同的消毒方案,并接受第三方检疫机构的检查、评估,以确保消毒有效、彻底,做到养殖区域无疫。

4.建立可追溯的系统

制定工厂化对虾健康养殖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标粗车间和养成车间的标准操作流程。标准操作流程应全方位覆盖,包括生产场地消毒、进排水、卫生管理、饵料投喂、搬虾收虾、日常巡逻、水质检测、样品送检,并完善生产管理记录,构建网络化的养殖场的全人员全过程的生产管理记录和可追溯系统,以加强对虾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

(来源:中国水产,2019年9期)
(作者:谢妙,冉春丽,刘永奎)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