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换很多套“新衣”的螃蟹

发表时间:2023/10/20 21:37:37  来源:新发现杂志  浏览次数:152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螃蟹,在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Decapoda),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十条腿的动物,最前面的一对足特化成了螯足(大钳子),其他4对为步足,有些种类的最后1对步足或全部4对步足末端延展为桨状,既能爬行,也善于游泳。有时也能看到少了1个大钳子或少了2~3条步足的螃蟹,它们很可能是因为打架断掉了,或者遇到危险比如被捕食者咬住不放时弃足逃生。好在螃蟹的腿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机会在下次蜕壳时将断掉的足重新长出来。

陈旻(海王弗兰克)曾养过一只网红“蟹坚强”,这是一只常见的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 sanguineus)。他的家中有许多鱼缸,养着各种各样不同食性的海洋生物,因而要定期采购它们的口粮,“蟹坚强”就是鲨鱼的口粮之一。有一次他在清理鱼缸时发现了这只10条腿全部掉光的“蟹坚强”,腹部还有一道大口子,显然它是从鲨鱼的口中侥幸逃脱的幸运儿,但失去了所有足的“蟹坚强”属于一级伤残,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捕食能力,防御能力也大打折扣,遇到捕食者是只能靠坚硬的外壳硬扛,无法反抗或逃脱,毫无招架之力,相当于等死。

陈旻给“蟹坚强”安排了单身公寓(隔离盒),每天把虾仁和鱼肉送到它嘴边,好在螃蟹还有由大、小颚和颚足组成的强大口器,对放在嘴边唾手可得的美食具备基本的抓握能力,只要胃口好,吃饭完全没问题。经过20多天悉心的照料,“蟹坚强”蜕壳并长出了10条全新的腿。

那么为什么在提问时设置了前置条件“包括2只大钳子”时还会有这么多“一共8条腿”的答案呢?这明显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问题出在了提供错误知识点的大量科普作品尤其是绘本和动画片上。当这些科普作品的作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时,就会将错误的信息融入作品中,传递给读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比如把螃蟹画成2只大钳子和6条腿。至今市面上许多的科普作品仍然存在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关于螃蟹,第二个问题是“螃蟹怎么分公母?”对于这个问题,反馈回来的答案正确率就比较高了,“公的腹甲是三角形的,母的腹甲呈圆形”,吃过螃蟹的人大多知道如何区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仍然不了解。海洋中分布的螃蟹,大部分是雌雄异体,只有少数是雌雄同体。

在外观上,大多数螃蟹的雌、雄个体的配色和花纹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有少数螃蟹有明显差异,比如雌性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的头胸甲呈单调的墨绿色,而雄性个体的头胸甲则呈蓝绿色,并搭配漂亮的白色花纹,俗称“蓝花蟹”;通常情况下,同龄的螃蟹成体中,雄蟹的个头要比雌蟹大;大部分螃蟹种类雌性和雄性的螯足外形相似,但同龄成体的螯足,雄性通常大于雌性,一些特定的类群比如招潮蟹家族,在螯足上能看到明显的差别,雄蟹是“一大一小”两个差异悬殊的钳子,雌性则是一对对称的小钳子;最后就是腹甲形状的差别,雄性腹甲通常呈三角形,而雌性腹甲较宽大,呈长卵形或圆形。打开腹甲看内部,通常雄性的第4腹甲(腹甲共分为7节)上有1对圆形的突起,而雌性的第5腹甲上有1对生殖孔。

坚硬的外壳是螃蟹强有力的保护盔甲,但同时又限制了螃蟹的生长,因而螃蟹长大的过程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蜕壳来实现。蜕壳过程通常分为4期:蜕壳前期,钙从老壳中转移至血液,新壳逐渐在老壳下形成;蜕壳期,螃蟹带着柔软的新壳从老壳的头胸甲和腹甲交界处破壳而出,并迅速吸收水分;蜕壳后期,螃蟹多躲藏起来不吃不喝,等待新壳逐渐钙化变硬后,才开始觅食;蜕壳间期,新壳继续硬化,同时组织生长到与新壳相匹配。此时,蜕壳的全过程才算完成。

虾类(包括外形像“虾样”的十足目动物)是螃蟹的十足目亲戚,它们的生长过程与螃蟹类似,同样需要经过多次的蜕皮或蜕壳才能长大。但有些虾类的繁殖行为却与螃蟹迥然不同。十足目可分为枝鳃亚目(Dendrobranchiata)和腹胚亚目(Pleocyemata)。枝鳃亚目包括对虾总科(Penaeoidea)和樱虾总科(Sergestoidea)的生物,它们的鳃呈分枝状,产卵时直接甩到水里而不抱卵,比如餐桌上常出现的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腹胚亚目俗称抱卵亚目,十足目里除了枝鳃亚目的生物,其他都隶属于腹胚亚目,比如各种螃蟹、龙虾、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即小龙虾)等,它们的鳃呈片状或丝状,产卵时会把卵抱在腹下保护。伍氏奥蝼蛄虾(Austinogebia wuhsienweni)也是腹胚亚目的成员,它们也会将黄褐色的卵抱在腹部下方保护起来。

对于十足目不同物种而言,无论是枝鳃亚目甩掉后代的“放养式”繁殖策略,还是腹胚亚目抱紧后代的“圈养式”繁殖策略,其实没有高低之分,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因此,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方式,都是最好的繁殖策略。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