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中几种常见病的诊治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该科在我国只有一种,即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微流水的河溝小溪石洞中,一般所栖息的石洞为平坦的砂石低质,不栖息于有泥土的石洞。大鲵怕光,白天行为较为呆滞,多伏于洞内,夜间则异常活跃,往往爬出洞外,寻找食物。
沙河市泽丰生态园位于邢台沙河市东石岭水库大坝下游,冷水资源丰富,环境幽静清新,适于大鲵的生长和繁育。自2010年引进大鲵以来,在其养殖基地山体中开挖若干隧道,在隧道中引水营造微流水和阴暗潮湿的环境,对大鲵生活环境进行仿生态模拟。目前养殖大鲵1 000多尾,其中后备成熟亲鱼100余尾。
基于该基地近几年的养殖经验,对大鲵养殖中容易出现的几种疾病以及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帮助,促进大鲵养殖业健康发展。
1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
因大鲵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温度较低,正是水霉合适的生长条件,故水霉病是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幼鲵和成鲵都可感染,全年均可发病,2~4月为流行高峰。在鲵体健康的情况下,由于皮肤及黏膜的保护作用,一般不会感染霉菌,当体表受伤后,在阴暗潮湿和低水温的环境中,便会感染霉菌。在水霉病早期只可见寄生部位边缘有不明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伸出的棉絮状菌丝,随着病情的加重,患处有灰白色絮状物,严重时覆盖全身。患病后大鲵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
治疗方案:首先捞出病鲵单独饲养,彻底清洗原饲养池。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病灶部位的水霉菌丝,清除完表面大菌丝后,用注射器吸取15 m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向病灶处喷洗,重复多次,确保将病灶处水霉菌落冲洗干净,然后用75%酒精棉球直接轻擦溃烂处消毒,让大鲵在无水状态下保持10~20 min。查看病灶部位,确定是普通划伤还是被其他大鲵咬伤,体表腺体是否遭到破坏。若伤口较重(可能感染其他病菌),在放入水中之前应在伤口处注射消炎针剂。如此处理每日一次,3~5 d即可痊愈。一般养殖中发生水霉时肯定有外伤存在,应根据病灶伤口情况及时查清是普通划伤还是同类咬伤,若是划伤要及时清理池中尖锐石块或其他物体,若是咬伤要立即分池单独饲养。
2 腹水病,又称腹胀病
在养殖中若存在流水量不够、串联养殖方式或者饵料投喂量过多,未及时清理剩余饵料残渣,则经常会导致水质恶化、饵料变质等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易诱发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幼鲵和成鲵均可受到危害,全年均可发生,7~9月为流行高峰期。腹水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鲵眼球外突,眼球覆盖有一层白膜,鲵腹部明显膨胀,抛开腹腔有大量积水流出,肝肿大并有出血点,肠道发炎充血,肠内无食。
治疗方案:发现有这种情况后,要立即将发病大鲵从混养池转移到单独的隔离池,首先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腹腔腹水,抽腹水时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型号,针头刺穿皮层抽到腹水即可,切勿刺伤内脏。腹水抽干净后腹腔注射先锋霉素,或注射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混合液,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 mL,注射后配合庆大霉素药浴5 min,每日一次,3~5 d可治愈。稚鲵不易注射的可直接用庆大霉素药浴治疗。
3 腐皮病又称烂皮病、皮肤溃烂病
常因水质恶化或大鲵体表破损导致病原体侵入引起该病。该病对幼鲵和成鲵均造成危害,全年均可发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可高达95%。主要症状为病鲵体表黏液脱落,皮肤可见许多白点或白斑,并逐步扩大溃烂,口腔等有出血现象。解剖发现心脏因失血色泽变淡,肝脏、胆囊肿大,胃肠道充血。
治疗方案:饲养池用二氧化氯彻底消毒,注入干净水,保持微流动。对尚能吃食的病鲵,每天用100 mg/kg体重的恩诺沙星和150 mg/kg体重的多维伴食口服治疗。对不能摄食的病鲵,按每kg鲵体重,肌肉注射庆大霉素0.2 mL。溃疡面大者需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
4 烂尾病
该病无明显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主要症状为病鲵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可见点状或斑块状出血点,表皮呈灰白色,最后部位肌肉腐烂坏死,骨骼外露,常伴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见图4)。
治疗方案:现病鲵后,应及时隔离治疗。对病鲵先用浓度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 随后用红霉素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一周即可治愈。
5 烂嘴病又称口腔溃烂病
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大鲵吃了质量差的饵料导致细菌感染而诱发。幼鲵、成鲵和亲鲵均可受害,全年可发病。主要症状是病鲵嘴唇肿大、渗血或溃烂,严重者暴露出上、下颌骨;或病鲵双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内上下颚组织形成大块蚀斑或充血、出血溃烂(见图5)。
治疗方案:及时隔离病鲵,在饲养池水中加庆大霉素注射液,使水体浓度达3~4 mL/m3,每次浸泡30 min,连续浸泡3~5 d。症状严重可注射庆大霉素,药量为0.2 mL/kg。
6 药后管理
病鲵药后管理是能否痊愈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养殖中发现部分养殖者药后管理措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
一是治疗后,防止病害继发感染亦是非常重要,但多数养殖者很少做到这点。目前大鲵病害诊断主要以目测为主,有些疾病用肉眼无法判断出,大鲵表证正常,但体内病变可能尚未痊愈,所以当大鲵无明显表证或初愈时,应继续做好相应防治措施,以防病害继发感染。
二是给药后未进行池子消毒,便把病鲵放回原池。此做法容易引起交叉感染,而且原池中病原菌含量相对多,影响治疗效果,也会引起其他并发症。
三是发现病鲵开始摄食时,马上给病鲵投喂大量饵料。由于病鲵长期不摄食,体内无食,处于饥饿状态,而且代谢强度相对较弱,若病鲵开始摄食时饲喂太多,病鲵就会“暴饮暴食”,不仅不利于治疗,更容易引起腹水、肠炎等病害发生。
四是采用急流水养殖。为了保持水质干净清晰,部分养殖者对药后病鲵采用急流水养殖,反而会适得其反。大鲵患病时,体质较差,急流水对大鲵刺激太大,同时病鲵需要耗费能量去抵抗流水刺激,特别在药后,此措施容易使病鲵吐出药饵,也容易引起应激性疾病。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