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发表时间:2020/11/16 22:18:41  浏览次数:837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即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产量和经济收益高,是世界对虾养殖的主要经济品种。白便综合征发病初期病虾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池塘下风口水面可见漂浮的白色线状黏性粪便,病虾肠道“断肠”、空肠,严重时整个肠道变成乳白色,呈“白肠”,肝胰腺萎缩、模糊。白便综合征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困扰凡纳滨对虾养殖业。通过电镜观察,白便综合征是腺管上皮微绒毛脱落后在管腔中形成的聚集体,其数量多、严重时就使对虾形成白色粪便。由于南美白对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广大水产朋友对南美白对虾的关注程度依然很高,本文将围绕对虾另一个常见疾病——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了解“白便”产生原因,特点和防治手段。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一、“白便”特点

对虾排出体外的粪便细长呈白色(如棉线)、 有粘性、常浮于水面,大量、长期聚集会散发恶臭。病症初期对虾摄食正常,体表无明显病变。但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壳肉分离),且伴随游塘和“偷死”(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为粘膜下层细胞增生,上皮细胞脱落;增生并纤维化的细胞层整体脱落,且可多次脱落,形成多次白便。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二、“白便”原因分析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对虾白便病的主要病因,从患病的对虾中检测到大量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侵染对虾的肝胰脏与肠道等。霍乱弧菌潜伏期长,病症浅,不易察觉。一旦慢料或不吃料已经是后期,基本很难挽救,此病后期肝胰脏坏死,并有大量的白色粘液堵塞肠道。由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引起的肠道更红,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黄腿、红须、红尾、黑鳃等,常伴有水质的异常。针对这种情况,使用抗菌药物,再辅以芽孢杆菌、乳酸菌类产品使用,会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2、藻毒素

藻毒素中有一类肝毒素,进入到虾体内后,会导致肝胰脏肿大,萎缩、出血、坏死以及胃肠道炎症、坏死等病变,切开肝脏可见明显的黑色、黄色或红色的液体流出,而虾体没有明显的病症,这种情况处理首先停料3~5 天,然后使用生物有机酸、腐殖酸、多维类产品等调水解毒,提高对虾免疫力,情况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3、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一般是由水质恶化、底质变坏长期得不到改善所引起。南美白对虾是底栖生物,生活在中下层水体,由于残饵、粪便、死藻大量累积以及滥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导致该层水质、底质发热、发臭、泛酸,生物和化学耗氧量大,氨氮、亚硝酸、硫化氢、藻毒素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名副其实的“聚毒层”,没有得到及时的消除,会加重对虾肝胰脏负担,腐蚀肠粘膜等,最终导致“白便”。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适当的换水,再使用芽孢杆菌泼洒水面及时分解转化池底有机物;再使用增氧型底改剂增加底部溶氧,水质会得到改善,“白便”也会得到缓解。

4、霉菌毒素

高温潮湿季节的饲料原材料往往发霉严重。由于劣质的原料和贮存方法不当等原因,往往造成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长期食用霉变的饲料,造成对虾肝细胞坏死,肝胰脏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碍,导致肠内黏膜和血细胞的坏死,霉菌毒素使对虾机体免疫受到抑制,容易诱发大规模的疾病。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三、对虾的组织病理切片

对虾的组织病理切片将更深入的展示了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的组织病变情况,特别是肠组织病变的演变过程。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1、取样与制片

(1)取不同规格和病变程度的虾样和健康虾样,用波恩氏液(固定组织,易于染色观察)固定病虾肝胰腺、肠道等。

(2)石蜡切片,观察正常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研究、观察及判断细胞组织的形态变化。简单说就是将固定好的组织切成片,易于观察。

2、观察切片结果

(1)对虾肠道病变前后对比图

经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对虾肝胰脏,肠道等组织结构。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肠上皮、基膜、结缔组织、肌层、外膜。结构完整。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2)对虾肝胰腺病变前后对比图

健康对虾肝胰腺组织由多个腺管组成,腺管紧密邻接,腺管上皮中可见三种类型的细胞。

1)吸收细胞,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的小泡;

2)分泌细胞,细胞质内仅有一个大泡,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3)纤维细胞,细胞质致密,呈深蓝色,核、核仁明显 。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组织周围、腺管盲端,可以分化产生其他类型的上皮细胞,称为胚细胞。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3、研究分析

(1)“白便”产生原因复杂,肠道上皮细胞具有酶位点,承担消化,分解有机物的任务。当肠道上皮细胞被取代,产生增生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细胞越来越多,增生细胞层越来越厚,肠上皮被逐步取代、完全脱落;肠完全丧失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增生细胞没有了物质代谢的基础,开始在增生细胞层游离端坏死,之后一圈圈坏死、脱落,最终肠上皮所在部位的结构也不存在。坏死脱落的细胞,无论是上皮细胞还是增生细胞,均落入肠腔,排出体外,即肉眼所见的白便

(2)肝胰腺管崩解、坏死,腺管上皮细胞脱落,肝胰腺或正常或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如萎缩、水肿、腺管崩解、坏死、增生、肉芽肿等,有些腺管组织中可见大量菌体。

(3)组织切片显示,该病形成的机制可能是:虾体受某种因素的刺激影响,认为可能是细菌的某种毒素刺激,引发对虾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起初腺管上皮、肠上皮开始崩解,在肠上皮基膜下出现增生细胞,此时的肠上皮尚完整或已崩解脱落。最终导致肝胰腺和肠功能失常,引发凡纳滨对虾发病、死亡。

四、对虾“白便”的防治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对虾“白便”是一种顽固性肠炎疾病,很难根治,是对虾中肠道上皮细胞受外界刺激而脱落随着粪便一起排出的现象。“白便”病与水质恶化,饲料变质,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时间一久便会形成“偷死病”。所以在发病前期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对水质变化有一定敏感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1、偷死病

偷死病又称死底症,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期后期出现的一种病情,因为池塘积累大量残饵,粪便以及死亡藻类,经异养性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在经过亚硝化细菌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造成对虾慢性中毒,导致代谢絮乱,常因缺氧死于池底,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杀菌会加重肝胰腺负担,从而加速死亡。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措施:

(1)池塘休整养殖一年后,可以清塘暴晒,杀灭病原菌,恢复土壤电位,为来年养殖打下基础。

(2)合理疏养避免过高密度养殖,合理疏养不仅水质好,加速虾的生长。

(3)适当混养虾池适当混养肉食性鱼类,吞食病虾,死虾可以减少虾病传染暴发。

(4)保持水环境定期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硝化细菌等。定期底改,观察底泥颜色,气味的变化。

(5)饲料添加有益菌使用内服和外泼模式。内服调理肠胃产品,外泼降肠炎白便菌。如有弧菌感染则外泼蛭弧菌冻干粉。

2、白便

发病初期病虾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池塘下风口水面可见漂浮的白色线状黏性粪便,病虾肠道“断肠”、空肠,严重时整个肠道变成乳白色,呈“白肠”,肝胰腺萎缩、模糊。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措施:

(1)减餐减餐是协助解决“白便”产生的必要途径,可以减缓对虾白便的发生量。

(2)饲料添加有益菌使用内服和外泼模式。内服调理肠胃产品,外泼降肠炎白便菌。如有弧菌感染则外泼蛭弧菌冻干粉。

(来源:国际微生物。整理:西南渔业网)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告之即改或删)

解析对虾“白便”的防与治:断肠空肠,漂浮着白色线状黏性粪便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病##水产#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