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养黄鳝的看过来!详解黄鳝的养殖生态特征

发表时间:2021/07/02 13:29:27  来源:水产研究社   浏览次数:255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由于目前黄鳝种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还未过关,养殖的鳝种来源,一是靠从市场上选购,二是靠养殖自己捕捉,而目前市场上的小黄鳝又是提供鳝种的重要来源。因而,要养好黄鳝,除了选购良种外,还要把好鳝种质量关。

一、浅栖、穴居

黄鳝体呈鮼形,前端管状,横断面近于圆形,尾部侧扁,尾端则尖细。

体表无鳞,呈全裸状态,体表软滑,黏液丰富.虽属鱼类,但无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侧线发达,略凹于体表,体内无瞟,仅适于陆上扭动前进,水中做短游。

视觉退化,眼极小,为皮膜所覆盖,鳃严重退化.嗅觉和感振灵敏.这些身体结构和功能都表明黄鳝适于浅水穴居。

黄鳝喜栖于河道、湖泊、水库、沟渠的浅水水域和稻田中,白天栖于池梗边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也栖于浅水水域中腐殖质较多的泥穴中,夜晚则离开洞穴觅食。

黄鳝洞穴一般借助于天然的洞穴,也能选择松软的土层用头掘筑.一般洞穴较深邃,洞长约为鱼体长的3.穴里弯曲多叉,结构复杂,一般有两个洞口,水位变化大的水体有时有3个以上的洞口。

由于黄鳝的鳃严重退化,即使在溶氧充足的水体中也要把头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因此黄鳝喜欢栖息在离水面较近的洞中,以便在身体不离开洞穴时挺起觅食和把头部露出水面吸取空气。

因此,在任何水域中黄鳝总是分布在沿岸浅水区域,在水稻田中黄鳝90%以上在田梗边做穴,栖息在稻田中间是极少的。

所以在黄鳝人工养殖时,水体不宜过深,一般不超过20 cm。黄鳝浅水穴居只是在自然界有利生存而形成的习性。

人工养殖中,利用布置浅水,保护环境,如在较深水体中的茂密水草等,便可改变其穴居习性为窝居生活,例如人工养殖中工厂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等,都是成功的方法。

二、呼吸

黄鳝能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呼吸,因鳃退化,只有3对,无鳃耙,鳃丝极短,呈羽状,仅21~25条,所以主要直接由口腔和皮肤进行呼吸。

另外,喉腔内壁表层组织具辅助呼吸作用,冬眠期其皮肤(侧线孔)和泄殖孔也能承担微呼吸。

一般状态下黄鳝以前鼻呼吸,一旦水质恶化、混浊或外界惊扰,前鼻只吸而不呼,后鼻则呼而不吸。

所以在生长季节即使在溶氧充足的水体中,也需要把头伸出来呼吸空气。

如果黄鳝的头部无法伸出水面,即使水体溶氧再丰富,黄鳝也有发生窒息的可能。

要求养殖水体的水深要适宜,过深则会影响黄鳝出水呼吸。

鳝池底泥中有机物及生物耗氧也较多,一般每天可达lg/m2左右。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黄鳝活动正常。

水中溶氧低于2mg/l时,黄鳝活动异常,经常浮出水面吸取空气中的氧气。

经测定,黄鳝的窒息点是0.17mg/l

黄鳝的辅助呼吸器官发达,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养殖水体中短期缺氧,一般不会导致泛池死亡。

综上所述,了解黄鳝呼吸功能的特点,应着重认识黄鳝的口腔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同时皮肤也具有很强的呼吸功能。

口腔上颌及皮肤侧线一带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这二类呼吸器官既能从水中获得溶解氧,又能从空气中呼吸氧气.黄鳝在平静状态或水温较低时,完全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为主,当水体极度缺氧时,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弥补,但频率极低,呼吸一次可维持数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后一类情况如果发生在越冬期间,则可能引起窒息或冻伤,所以越冬期间应保持适度换水,以保持水体一定的溶氧。

黄鳝在进食、剧烈运动及气温较高时,从水中获得的溶解氧已远远不能满足机体运动和代谢耗氧,此时黄鳝则转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为主,其表现状态为:头部频繁伸出水面呼吸,或者将吻部持续露出水面,所谓黄鳝“打桩”。

三、昼伏夜出

由于黄鳝穴居、昼伏夜出的习性,致使黄鳝视觉退化,导致视神经功能减弱而趋喜暗。

即使是白天黄鳝也极喜在阴暗处,如草丛、砖石下、岩缝中、树洞树根中,然而,黄鳝喜暗,但不耐长期绝对黑暗的环境。

将黄鳝短时间(数天内)置于日光照射同时保持水温不变的条件下,观察到黄鳝生存和摄食活动并无异常,但长时间(超过10天以上)的无遮蔽光照,就会降低黄鳝体表的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力,发病率很快上升,这说明黄鳝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不适宜在强烈光照下生存。

四、偏食、消化、生长

黄鳝为偏肉食性鱼类。尤其在人工养殖中,一旦习惯于摄食某种动物性饲料后,要让其改变往往较难。

在食物缺乏和人工驯化的条件下,也会摄取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

但是如黄鳝规格较大时驯化,即使迫使摄食一般的人工饲料,往往造成体重不增长,甚至减轻。

幼苗期,主要摄食丝蚯蚓、摇蚊幼虫;轮虫、枝角类;

成鳝主要摄食河蚌、螺蜥、蛾子、小鱼、虾、蠕抖、幼蛙、蚯蚓、飞蛾、蟋|、小蟾蜍等.若在饵料奇缺,群鳝个体悬殊时,也常发生大吃小的现象。

黄鳝摄食活动依赖于嗅觉和触觉,并用味觉加以选择是否吞咽。

实验表明,黄鳝拒绝吞咽无味、苦味、过咸、刺激性异味食物,尤其是对饲料中添加药品极为敏感,并且拒食。

当黄鳝摄食时,味觉选择错误,吞咽后,前肠会出现反刍现象,将吃进的食物吐出。

在有效的驯养条件下,能达到黄鳝稳定摄食人工饵料的条件是:全价的营养组成、特效引诱剂﹑原料超微粉碎﹑加工后柔韧性强、耐水性高。

黄鳝群居中当个体大小悬殊达到1倍以上,小个体的摄食活动就会被抑制,即使饵料极为充分,小黄鳝也不敢摄食,这一情况的持续发生,将导致同一池的个体悬殊进一步加大。

这样会影响小个体的生长.因此,人工养殖时要大小分级养殖。

黄鳝的消化系统中作为主要消化器官的肠道,无盘曲,中间有一结节将肠道分为前肠和后肠,前肠柔韧性强,可充分扩张。

这一结构与肉食性鱼类的肠道类似.其消化特点是:对动物蛋白、淀粉和脂肪能有效消化,对植物蛋白和纤维素几乎完全不能消化,因此任何使用植物性饲料饲养黄鳝往往效果很差。

但另一方面适度植物性饲料的添加可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提高摄食强度。

黄鳝的新陈代谢缓慢,反映在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量少,吸收速率低,这一特征作为黄鳝的特性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可防止食物匮乏时机体的过度消耗。

这一特性对养殖是极为不利的,严重抑制了增重速度。

然而这一特性并非不可改变,在定期投喂和消化促进剂的激活下,消化系统可很快变得极为活跃,同时在人为增强黄鳝活动量后,就可以达到稳定这种改善了的消化机能。

自然栖息的黄鳝生长速度与环境中饵料丰欠相关,一般生活于池塘、沟渠的黄鳝生长速度快一些,丰满度高,而栖息于田间的黄鳝则生长速度较慢。

但从总体上来说,自然栖息的黄鳝生长速度较慢。

2冬龄黄鳝一般体长30.3~40.0cm,体重20~49g,年增重1~2倍。

自然栖息的黄鳝活动范围小,摄食能力有限,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代谢缓慢则能实现自我保护。

目前,大部分黄鳝养殖均采用投喂鲜活饵料,总体增重极低,以至于造成黄鳝生长速度缓慢的普遍错觉,然而只要在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有效地驯养和全价的饵料投喂情况下,20~30g的鳝种经3~4个月的强化投喂一般可增重达5倍,养殖效果就比较理想。

一般来说,野生黄鳝当年生的越冬幼鳝体长12.2~13.5cm,体重67.5g;

1冬龄鳝体长28.033.0cm,体重1117.5g;

2冬龄鳝体长30.3~40.0cm,体重2049g;

3冬龄鳝体长35.049.0cm,体重58101.0g;

冬龄鳝体长47.059.0cm,体重83.0248.0g;

5冬龄鳝体长56.571.0cm,体重199.0304.0g;

6冬龄鳝体长68.5~75.0cm,体重245.0~400.0g;

7冬龄鳝体长71.0~79.8cm,体重392.0752.0g

人工养殖条件下,只要饵料充足、饵料质量好、饲养管理得当,黄鳝的生长速度就比天然条件下快得多,甚至可达到1冬龄全长为2744cm,体重为1996g;2冬龄全长为45~66cm,体重为74270g

黄鳝的生长期各地不同,一般南方的生长期较长,北方较短。

如江苏、浙江一带生长期为5~10个月,大约170;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生长期更长些。黄鳝6~8月份生长最快。

多种饵料的诱食试验证明,黄鳝对各种饵料的嗅觉敏感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蚯蚓﹑蚌、螺、蛙、鸡、鸭、猪肠等。

作者分别用镛鱼肉、链鱼肉、鸭肝、蚯蚓喂黄鳝,进行其摄食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黄鳝摄食量以蚯蚓为最大,鸭肝最小。

对鱼肉摄食量为1的话,链鱼肉则为1.03;鸭肝为0.83;蚯蚓为1.13

进一步试验,即提取蚯蚓酶、鱼油等进行同样的试验证明,黄鳝对蚯蚓酶敏感程度远远高于一般鱼类。

在相距25m的同一水面两端,同时分别放入蚯蚓和黄鳝,半小时之内,便有56%的黄鳝钻入放有蚯蚓的笼子。

该特性有利于顺利完成需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训饲和快速定点饲喂。

五、耐饥

黄鳝耐饥饿的能力非常强,即使是刚孵出的鳝苗,放在水缸中用自来水饲养,不另外喂食,2个月也不会死亡。

成鳝在湿润的土壤中,过1年也不会饿死.周天元等对20多千克的两种鳝进行专题试验:

3年未投入任何食物,结果未有1尾饿死,只是体重减少56.9%

作者也在塑料桶内用自来水养30尾体长25厘米的黄鳝未喂食,至今已超过一年半,没有1尾黄鳝因饥饿而死亡的。

这可能是由于其长期生活在浅水水域,经常发生干枯的环境适应的结果。

人工养殖中可利用黄鳝耐饥特性进行改革食性过程的驯食。

六、水温与摄食

鳝池底泥中有机物及生物耗氧也牧多,一般每天可达1g/左右。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黄鳝活动正常。

水中溶氧低于2mg/l时,黄鳝活动异常,经常浮出水面吸取空气中的氧气。

经测定,黄鳝的窒息点是0.17mg/l。黄鳝的辅助呼吸器官发达,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因此,养殖水体中短期缺氧,一般不会导致泛池死亡。一般在水温为23℃左右时,每千克黄鳝每小时耗氧为30mg左右。

黄鳝在冬季水温5℃的水中,不摄食,也不生长,当作者进行人工加温达到25℃条件下,用链鱼肉投喂,黄鳝摄食生长,40天内平均增重7g/.证明黄鳝“冬眠”停止摄良生长;

不是其生理的必需过程,只要水温适宜,通过人工加温养殖,可使其常年摄食生长。

七、体表黏液

黄鳝体表无鳞,但能分泌大量黏液包裹全身。黏液的分泌一方面具有代谢功能,可将体内的氨、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同时更具有保护功能,有效地防止有害病菌的侵入。

黏液内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所以一般黄鳝对细菌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抵抗力。

但溶菌酶只有依附于黄鳝体表,才具有活性,脱离机体,其活性很快就消失,同时溶菌酶的活性还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当黄鳝体质衰竭,溶菌酶的活性也随之下降。

另外,体表的湿度对皮肤正常的黏液分泌和溶菌酶的产生极为重要,皮肤干燥会导致分泌黏液的腺细胞坏死。

有害物质或高温和高密度引起的“发烧”会直接损伤皮肤黏液的屏障功能.一旦黄鳝体表的保护层被破坏,有害病菌就会迅速侵入机体。

如果创伤较小,同时黄鳝抵抗力较强,此时进行药物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创面较大,则有害病菌会迅速传染到局部或整个全身。

所以,在鳝种收集和人工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黄鳝体表及其黏液,避免黄鳝遭受机械伤害。

体表干燥、阳光直射、有害物质刺激等,以免其黏液不正常过度分泌或失去黏液。

八、体滑善逃

黄鳝体滑善逃,特别是在缺乏饲料,或雷雨天,或水质恶化时,都容易引起大量逃逸。

逃逸时,头向上沿水浅处迅速游动,或整个身体窜出,若周围有砖墙或水泥块时,则能用尾向上钩住然后跃出,若池堤有洞或排水道、排水孔,则黄鳝更容易逃逸,严重时,饲养的黄鳝可逃得一尾不剩,往往成为养殖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此,养殖黄鳝时,自始至终要十分重视防逃工作。

为防止缺饵逃跑,饲料的准备工作也很重要,预先准备固定饲料源,同时人工收集或培育足够量的饵料并根据饲料量来确定养殖黄鳝的数量。

九、产卵期长

黄鳝产卵周期较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鳝的生殖季节是59,盛期是67月。

繁殖季节随着气温高低而有所提前或推迟。

十、怀卵量少

黄鳝的生殖腺不对称,左侧发达(长达13~14cm),右侧退化(仅为两端封闭的1根细管)

卵巢充分成熟时,雌鳝下腹部膨大,几乎充满整个腹腔,腹部柔软,呈淡橘黄色,透过腹腔,肉眼可见卵巢轮廓与卵粒。

黄鳝成熟卵卵径大,2.5~4mm,卵内充满卵黄。

全长1825cm的单体全部是雌性,并有一定的排卵能力,产卵量一般在100粒左右,全长为25~30cm,5%转为雄性,处于逆转过程之间占3%,产卵量一般有100~200粒。

1-1︰黄鳝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测定

十一、雌性转雄现象

黄鳝具有独特的性逆转现象,即第一次性成熟时均为雌性,以后逐步逆转为雄性,其中间转变过渡阶段叫做雌雄间体,所以在达到性成熟的黄鳝群体中,较小的个体一般为雌性,较大的个体一般是雄性,两者间的个体一般为雌雄间体。

实际上,这种呈雌雄间体的性腺组织,从生理变化的角度看,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性腺组织,是从有功能的典型雌性转变为有功能的典型雄性过程中的一个中间过渡体。

它不同于其他生物的雌雄同体,它在同一性腺中,肉眼可观察到明显的卵子,而在显微镜下则又能看到活动的精子,所以这一现象较为特殊。

一般认为,黄鳝长至2龄﹐开始进入雌雄过渡阶段,3龄以上即完成这种雄化转变过程。

体长20cm 以下的成鳝均为雌性;体长22cm左右的成鳝开始性逆转;

体长20~35cm,绝大多数是雌鳝;体长36~38cm,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体长38cm以上时,雄性占多数。

目前许多资料认为,黄鳝体长在50cm以上时都是雄性。但我们曾多次观察到另外―种情况,即从池塘中捕捞的、体长在5060cm以上的黄鳝都是雌性,橙黄色的卵粒发育正常﹐粒粒可数,并能正常产卵孵化。

对于这一情况,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科研和生产实践,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是由于池塘与水稻田生态环境有差异,也就是说,池塘中环境稳定,饵料丰富,黄鳝生长快,而性逆转又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黄鳝个体虽大,但尚未逆转为雄性;

二是黄鳝很可能像海洋中某些性逆转鱼类一样,它的性逆转受群体性比的调节。

也就是说,在群体中当雄性个体数量足够时,雌性就不逆转,当雄性数量不足时,其中一部分雌性才逆转为雄性。

根据以上情况,使黄鳝在一年中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性比结构。

对四川地区黄鳝自然生殖群体性比调查结果,黄鳝生殖群体在整个生殖时期是雌多于雄。

7月份之前雌鳝占多数,其中2月份雌鳝最多﹐占91.3%;8月份雌鳝逐渐减少到38.3%,雌雄的比例为0.6∶ 1

8月份之后多数雌鳝产过卵后,性腺逐渐逆转,912月份,雌、雄鳝各占50%

由于黄鳝这种特殊的性逆转现象,是黄鳝在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时形成不同的雌雄性比。

在一般情况下,2冬龄﹐体长3040cm的鳝鱼均为雌性;3冬龄,体长35~50cm的鳝鱼,雌性约占60%,余者已转为雄性;4冬龄,体长4759cm,雌鳝降至30%左右;5冬龄,体长5070cm,雌鳝降至12%;6冬龄﹐体长6875cm,已全部转化为雄鳝。

十二、繁殖洞和泡沫巢

繁殖之前,亲鳝先打洞,称为繁殖洞,繁殖洞与居住洞有区别。

繁殖洞一般在埂堤边。如稻田的繁殖洞一般在田梗的隐蔽处,洞口的下缘2/3浸于水中。

繁殖洞分前洞和后洞,前洞产卵,后洞较细长,洞口进去约10cm处较宽广,洞的上、下距离约5cm,左、右距离约10cm

当雌鳝性成熟时,卵子发育很快,临产前雌鱼成熟系数为20%左右,腹部呈纺锤形,并有一紫红色透明带。

能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繁殖。亲鳝常在穴居的洞口附近或水生植物丛中、乱石块间、杂草堆中产卵。

产卵前,亲鳝先吐泡沫为巢,然后产卵于巢内。

在洞口等处堆成浮巢。由于卵粒无黏性,比重大于水,故亲鳝必须将卵粒产生在浮巢的泡沫中,以借助泡沫的浮力托住受精卵。

一般亲鳝排卵和射精基本同时,精液的浮力也有助于卵粒的漂浮。

刚产出的卵呈橙黄色或浅黄色,卵径为3.5mm左右,吸水膨胀后,可扩大至4.5mm左右。

亲鳝吐泡沫做巢估计有两个作用:

一是使受精卵不容易被敌害发觉;

二是使受精卵托浮于水面。因为水面一般溶氧高、水温高(鳝卵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128),这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十三、密度和产卵

黄鳝在高密度群栖状态下,一般不会产卵。

实验证明“高密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当密度一旦降到10/10m2左右时就会大量吐出泡沫或迅速产卵。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十四、护卵护幼

黄鳝有护卵习性。

雌鳝产卵后即离开洞穴,由雄鳝护卵。

其他鱼类或蛙类接近鱼卵时,雄鳝会迅速出击,赶走它们。

在遇到恶劣环境时,雄鳝则将卵吸入口中,转移至安全地方。

幼鳝出膜后,亲鳝会继续保护,遇到恶劣环境如水中严重缺氧时,幼鳝会绞成一团,由亲鳝将它们吸入口中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或转移到其他地方。

我们曾多次观察到这一护卵行为,一般要等到幼鳝开食后能自由游动时,亲鳝才离开。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