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大头鱼(鳙鱼)的缺陷
这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以人类的意愿所转移,大头鱼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头鱼(学名鳙鱼),是中国传统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之一,分布我国大江南北,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西到新疆、东到长江入海口都能看见其中的身影。虽说大头鱼的分布广泛,且需求比较高,但由于这是一条虑食性的鱼类,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主,一般不能进行投喂养殖,只能进行低密度的混养,其出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于水体的面积,一般1亩的水体年产量若是有400斤就算是比较高产的了,因此,在流通上来说大头鱼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
但在中国,特别是在水产养殖行业,供不应求往往是不长久的,只有供过于求才是常态。从几年前开始,精养的喂料大头开始在广东这片地区萌芽,经过几年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其相对低的售价和较大的单批次供给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一些对卖相要求相对较低的客户会愿意在缺货的时候进行一定比例的尝试。然而,受限于其无可奈何的缺陷,精养大头的模式就像是被卡主了喉咙一般,无法进行再进一步的推广,下面就来讨论一下精养大头的缺陷。
卖相差是最大的硬伤
大头鱼,顾名思义,大头是其最大的卖点,而头部也是其最有价值的部位,很多根据大头鱼开发菜式都是针对其头部进行的。在正常情况下长大的大头鱼头部会比较大,其头部的长度会占鱼体全长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饲料大头的头部则会相对较小,头部长度只占鱼体全长的四分之一左右,因而会显得头小而身大。
除却头部占比较小外,饲料大头鱼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躯体比较肥。由于是吃饲料长大,而大头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较高,低档的饲料都是30个蛋白左右,若是高档料则超过了35个蛋白。而由于要追求生产效益,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一般会保持较高的投喂率,在如此高蛋白和高投喂率的双重作用下,大头鱼的往往会出现躯体肥大,腹部突出,脂肪含量过高等问题,养成的大头鱼呈现出来的是一副小头大肚子的胖子形象,相当难看。
相对不耐养
营养学上有一句老话:一条鱼的抗病能力是和生长速度成反比的。现在的大头活鱼流通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从鱼塘刮起来后直接进入批发市场,在水车或者鱼池中批发给市场小贩,再经其农贸市场的档口零售至餐饮或者消费者;二是从鱼塘刮起来后进入吊水场,在进行7-15天的吊水后再进入批发市场。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个暂养的流程,前者较短,一般为1-2天,后者较长,7-15天。而通过饲料精养的大头鱼在此暂养的过程中其抗病能力较差的特性会体现出来,死亡损耗会比混养的大头鱼要高一些。
加剧种退化
近年来,水产养殖行业一直存在种质退化的问题,而且随着养殖量的加大呈现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大头鱼本来由于其较低的养殖量,其鱼种的需求量一直较低,而种质退化的问题相对不算严重。而随着精养大头鱼的出现,大头鱼鱼种的需求呈数倍的增重,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近亲交配,就近选择亲本等应急的措施会被在生产中使用,使得种质退化加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卖相问题(如头小身大)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