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8/01/11 00:00:00 浏览次数:4148
笔者介绍了近年来大家对鲫鱼对鳃出血病的共识以及达成共识后的改变,重点分析了鳃出血病的变化发展和并发症,对鳃出血病进行了小的总结,以供参考。
鲫鱼的鳃出血病已出现多年,从一开始的发病原因不详,到大多数养殖户知悉其病因和发生条件、传播途径,从导致万亩水面因病无法可养,到目前大多养殖户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死亡率,鲫鱼重现养殖热潮,这其中凝聚了无数水产业者们的努力。笔者作为水产一线渔医,对鲫鱼鳃出血病做一个小的总结,以供参考。
一、鳃出血病的共识
首先,是我们这几年来对鳃出血病达成了一些共识:
(1)鳃出血病是病毒性,无药可治,病原是鲫鱼疱疹病毒。明确了诊断方法和标准,有实验室的PCR检测确诊,也有现场诊断方法。但近来鳃出血病的症状更为复杂,且经常会和其他疾病并发,使养殖户容易将其和出血病、大红鳃等混淆。
(2)鳃出血病能通过苗种传播,水源传播,网具、人员传播等,因此大家知道了如何切断传播途径。另外,也知悉了刺激、应激是造成该病暴发的主要因素。例如温度变化、pH值变化,氨氮亚硝酸升、寄生虫增多、其他疾病暴发等等都能加速病情;刺激性药物的投放,如杀虫药、氯制剂之类能引发该病;一些人为的刺激,如换水、拉网捕捞等也易引发该病。
(3)加强保健、增强鱼体体质很重要,体质好、健康的鱼对鳃出血有更强的抵抗力。
(4)发病和温度关系非常大,水温28°以上发病一般会停止。一般水温达到该温度,持续3天以上死亡率很快就会下降,甚至几天之类就停止死亡。
(5)减料、控料对控制死亡确实有帮助,有部分业者猜测是因为此举减少了鱼的抢食接触,减少了病毒的传播蔓延。但停料时间不宜过长,如果5-7天还不能控制死亡率,一般建议直接清塘以减少损失。
鲫鱼鳃出血病典型症状
二、达成共识后的改变
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多数养殖户对鳃出血病的了解不断加深,达成了更多的共识。这样的共识非常重要,大家对养殖各环节的要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有助于进一步控制鳃出血病。比如大家明白了:
(1)苗是关键,不带病原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基础。首先,品牌苗开始走红,哪怕价格贵不少,也开始被接受;其次,南方高温时间长,能有效对抗鳃出血病,南苗北调开始形成;再次,非疫区的内陆区域和独立池塘养殖的鱼种更受欢迎;另外,拿鱼种的养殖户都会打听该养殖区域或塘口之前是否发病;一些大的养殖场也开始自己繁殖鱼种,有条件的也开始做PCR病毒检测,甚至有一些育苗场在研究抗鳃出血的鲫鱼品种。
(2)生物防控受到重视,开始注重注重病毒的隔离。很多养殖户开始自备捕捞网具,并注重捕捞工具的消毒,以防被传染;发病季节一般不再进水以防病原;不乱扔病死鱼,一些大的养殖场甚至开始对病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户乱用药的现象大大减少,不再存侥幸心理。前几年的好几种“神药”、“特效药”都已消失不见。明白很多时候,不用药比用药的效果还要好;水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发病季节;保健的概念深入人心,保健品和保健料走红。养殖户用饲料不再只看价格和生长速度,而是更重视保持鱼体健康的作用;高档料开始走红,低蛋白的保健料逐渐好卖;投喂也不再追求越多越好,不再猛投猛喂。
三、鳃出血病的复杂化
但是,鲫鱼鳃出血病的症状更加复杂了,出现了许多变化。原本鳃出血病的典型症状为:美人鳃、鳃流血、体表点状出血、鳃盖内侧点状出血、鱼鳔点状血点。鱼鳔是诊断的关键点,其内藏体内,死亡腐烂的鱼也能诊断。
鳃出血病典型症状:鱼鳔点状血点
1、鱼种发病增多
目前,鱼种阶段发生鳃出血病的情况增多。刚发现此病时一般都是半大成鱼,三五两以上的鲫鱼才发病,现在半两不到的小鱼种就开始发病,并且能造成大量死亡,这样的鱼种养殖起来风险很大。
鱼种阶段暴发鳃出血病增多
2、和其他疾病并发的情况增多
同时,我们发现鳃出血开始在更低温和更高温下发病,和许多其他疾病的病期出现更多重叠,导致诊断和防治更加复杂。
(1)鳃出血病和孢子虫并发。在鲫鱼的主要地区盐城,孢子虫之前是能被有效控制的,由于鳃出血病的流行,导致大家不敢用杀虫药来预防。这两年孢子虫发病明显增加,特别是春季,有孢子虫单独暴发,也有喉孢子和鳃出血病同塘暴发,如果是后者,一般只有放弃。
发生鳃出血病的时候怎么预防孢子虫?我们要根据各个塘口的发病史、感染率、苗种的来源来确定。如果鱼种来源清楚,无孢子虫发病史,养殖池塘没有暴发过孢子虫,且有定期检测无孢子虫感染,则可以不用药物预防,否则还是要对孢子虫进行预防的。
使用鳃丝显微镜检查有助于提前发现孢子虫,需要提醒的是,鳃丝检查需要有经验的渔医根据镜检来判断。若采取喉咙检查,可以直接掰开鱼的鳃盖或通过嘴向里看,不需要杀鱼才能检查。两种检查方式都需要采集至少20个以上的样来统计感染率。
如果是鱼种阶段,基本都需对孢子虫进行预防。成鱼则需根据感染率的高低来判断是否进行预防,若感染率低,则可以不用预防。
鳃丝显微镜检查能提前发现孢子虫
预防时,外用一般在放苗前彻底清塘,用到红虫(水蚯蚓)死亡。放苗后以内服为主,可定期使用氯苯胍结合维生素、保肝药。有一些养殖户朋友,既防住了孢子虫也没有更易暴发鳃出血病。
(2)鳃出血病和大红鳃并发。两种病很容易出现重叠,先看看典型的大红鳃症状:鳃丝颜色变淡,从正常的紫红到鲜红、粉红,最后发白;鱼体发黑;眼球突出;尾部边缘发白;腹水;肝脏坏死;肠道没有食物;胆囊胆汁郁积发黑肿大。
鳃丝颜色变淡是大红鳃的典型症状
大红鳃(又叫肝胆综合征)是细菌性疾病,之前盐城地区的养殖户一般都能对其有效控制,对病原和治疗方案(消毒+抗生素+保健药)都较为明确。但同样因为这两年鳃出血的流行,使很多养殖户不敢用抗生素和消毒剂对大红鳃进行防控,从而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有些养殖户在刚发现大红鳃的时候没有用药,等后面鳃出血病也暴发,两者叠加的情况下只有卖鱼清塘,损失惨重。
同一池塘,既有鳃出血,也有大红鳃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其实大红鳃发病会更早一些,所以提前预防,早期用药是关键,千万不要因噎废食,不敢用药。不过用药需注意,选择温和的消毒剂,抗生素的用量不要特别大,加上多维保肝,一般没有问题。即便后期暴发鳃出血病,也至少能避免两病同发的棘手状况。
鳃出血病和锚头蚤并发
(3)鳃出血病和锚头蚤并发。部分养殖户因为害怕用药引发鳃出血病,在锚头蚤暴发时仅仅靠严重控料来控制病情,但此举导致鱼体瘦弱,锚头蚤感染率加剧,最后锚头蚤、鳃出血并发,全军覆没。其实,春天做好预防后,不动水,一般就不会有锚头蚤。在同时暴发鳃出血病和锚头蚤的鱼塘用混养塘专用锚头蚤药(温和)有一定效果。
鲫鱼出血病
(4)鳃出血病和出血病并发。典型的鲫鱼出血病症状是鱼体体表发红,甚至肌肉发红,内脏发红肿大,有肠炎症状,多伴随着同池花白鲢和野杂鱼的死亡。出血病的发红,一般是弥散性出血,没有明显的出血点,有时候也会有“美人鳃”的症状,但鳃盖内侧不是出血点,只是发红。近来,我们也常发现鳃出血病和出血病这两种病并发于同一条鱼上。如何判断是单独感染还是并发?这主要看鱼鳔,鱼鳔完全没有出血点,则不属于鳃出血病;若有出血点,但是不明显,且细菌性出血病症状更明显,则可以判断同时感染了两种病。
鱼鳔完全没有出血点
出血点有但是不明显,而细菌性出血病症状更明显,就是两病合一了。
上图是2016年发生的,300亩,浮头泛底三天,同时有鳃出血,跟着就爆发。
近年来,无论是养殖户还是饲料厂技术员、渔医,都很容易在防控疾病时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陷入误区。比如有人为了避免鳃出血病的暴发,认为完全不能消毒。实际上放苗时、低温时(水温10℃)、高温时(水温超过30℃),或者确认没有感染鳃出血病的池塘都可以进行消毒。当确认鲫鱼患细菌性疾病(比如赤皮、大红鳃、出血病等)时,一些温和的消毒剂也是可以适量使用的。其次,也不是完全不能杀虫,水温低的时候早杀,选择对的药,没有暴发鳃出血病,虫病危害很大时,可能还是要杀虫的。再次,并非完全不能用抗生素。我们不能滥用抗生素,但有些疾病必须配合抗生素才能有效治疗,只是要注意确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用药量、保肝、保健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投喂过多会导致鳃出血。一定要明白病毒才是鳃出血病的根源,鳃出血不是吃不出来的,控料要有度,过渡控料鱼体质瘦弱,抵抗力差,反而容易发病。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