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3/08/18 00:32:46  来源:淡水渔业 2017年1期  浏览次数:179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李 清1,王贵英1,白晓慧2,祝东梅1,李 佩1,熊传喜2,陈 见1,刘英武1

(1.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武汉 430207; 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 430070)

在不同水温(14、20、25、27.5、32 ℃)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规格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鱼种(Ⅰ:6~8 cm,1.45~2.89 g,Ⅱ:9~11 cm,3.73~6.26 g,Ⅲ:25.0~26.8 cm,119.36~123.64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规格Ⅰ和规格Ⅱ的耗氧量关系式分别为:YⅠ-1=0.005 3X1.484 8(R2=0.996 2)、YⅡ-1=0.003 8X1.767 1(R2=0.985 7);耗氧率关系式分别为:YⅠ-2=0.003 0X1.510 6(R2=0.960 4)、YⅡ-2=0.001 4X1.650 3(R2=0.986 6)。黑尾近红鲌鱼种的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和鱼体规格的增加略有升高,但其窒息点较低,三种规格鱼种的平均窒息点分别为0.37 mg/L、0.44 mg/L和0.40 mg/L。在水温14~32 ℃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种的耗氧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可根据其活动规律指导人工养殖。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鱼种;耗氧率;窒息点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nigrocauda),又名高尖、黑尾、黑尾鲌、大白刁等,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长江上游干支流中特有经济鱼类[1]。黑尾近红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其自然资源日趋减少,个体越来越小。开展人工养殖,可为市场提供大量商品鱼,减轻天然资源的捕捞压力。目前已对其年龄与生长、个体繁殖力[2,3]、人工繁殖[4]及养殖[5]、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6]、消化酶活性[7]及体成分[8]进行了相关研究。

鱼类耗氧率是反映鱼体代谢活动的重要指标,而鱼类窒息点则是反映其对低氧耐受能力的重要参数。两者不仅在鱼类呼吸生理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鱼类养殖上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关鱼类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已对四大家鱼、尼罗罗非鱼、真鲷、翘嘴鲌、中华倒刺鲃、白斑狗鱼、厚颌鲂、圆口铜鱼和胭脂鱼[9-18]等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而目前关于黑尾近红鲌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对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的黑尾近红鲌鱼种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黑尾近红鲌的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鱼为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人工繁育的黑尾近红鲌,分规格Ⅰ(全长6~8 cm、体质量1.45~2.89 g)、Ⅱ(全长9~11 cm、体质重3.73~6.26 g)、Ⅲ(全长25.0~26.8 cm、体质量119.36~123.64 g )三种;实验鱼在水族箱中停食暂养2 d后用于实验。实验用水为充分曝气的自来水,pH 7.0,溶氧含量5 mg/L以上。

1.2 实验方法

实验共设计14、20、25、27.5和32 ℃ 5个温度梯度,其中14 ℃和32 ℃分别为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摄食下限温度和摄食上限温度。分别测定不同水温下规格Ⅰ、规格Ⅱ和规格Ⅲ黑尾近红鲌鱼种的昼夜耗氧率变化及窒息点。

1.2.1 耗氧率的测定

耗氧率的测定采用流水式的密封装置,仿陈宁生等[9]的装置改造而成,呼吸室容积为11 600 mL。呼吸室置于恒温箱中,水温变幅为±0.5 ℃。调节呼吸室进、出口的水流量,使呼吸室中的水体溶氧始终保持在5 mg/L以上。实验前让鱼种在呼吸室适应2 h以上,待其呼吸平稳后开始实验,每隔1 h测定1次呼吸室进、出口水中的溶氧(DO)和流量(V),并记录水温(水银温度计测定)、pH值(PHS-ZC精密酸度计测定,变幅±0.1)。溶氧采用温克勒Winkler碘量法测定,流速采用容量计时法测定。

实验结束时用滤纸吸干鱼体表水分,用电子天平称量鱼体质量(精确到0.01 g),并测量鱼体全长(精确到0.1 cm)。耗氧量和耗氧率按下式计算:

耗氧量/mg·ind-1·h-1=(A1-A2)×V/M

耗氧率/mg·g-1·h-1=(A1-A2)×V/W

其中:A1、A2分别为进、出水口的溶氧量(mg/L),V为流量(L/h),M为鱼的尾数(ind),W为鱼体重(g)。

1.2.2 窒息点的测定

窒息点的测定装置同耗氧率测定装置,在耗氧率测定结束后关闭进出水口,待呼吸室的鱼死亡50%时,立即测定水中的溶氧,以半数死亡时的溶氧量为窒息点[13,14]。

1.3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利用 Excel和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方差分析来检验温度对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影响显著性,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不同水温下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在水温14、20、25、27.5、32 ℃条件下连续进行24 h的观察测定,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黑尾近红鲌鱼种在一昼夜中有2~5个耗氧高峰,较明显的高峰发生在5:00~10:00和16:00~20:00。

在水温14~32 ℃条件下,3种规格黑尾近红鲌鱼种的耗氧量和耗氧率详见表1,由表1可知黑尾近红鲌鱼种的耗氧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上升,随鱼种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耗氧率也随水温的升高而上升,但随鱼种规格的增大而降低;同一规格的鱼种在相同的水温条件下白天(7:00~18:00)平均耗氧率与夜间(19:00~6:00)平均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经函数统计分析,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量和耗氧率均随水温的上升而升高,呈正相关(见图2),其关系式分别为:

YⅠ-1=0.005 3X1.484 8(R2=0.996 2)
YⅠ-2=0.003 0X1.510 6(R2=0.960 4)
YⅡ-1=0.003 8X1.767 1(R2=0.985 7)
YⅡ-2=0.001 4X1.650 3(R2=0.986 6)

图1 14~32 ℃下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的昼夜变化Fig.1 The day and night fluctuation of OCR of A. nigrocauda fingerling at 14~32 ℃

表1 黑尾近红鲌鱼种在14~32℃下的耗氧量和耗氧率Tab.1 Oxygen consumpt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A. nigrocauda fingerling at 14~32℃

式中YⅠ-1和YⅠ-2分别为Ⅰ号规格的耗氧量和耗氧率,YⅡ-1和YⅡ-2分别为Ⅱ号规格的耗氧量和耗氧率,X为水温。

图2 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量、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of oxygen consumption (A),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B) and temperature of A. nigrocauda fingerling

2.2 黑尾近红鲌鱼种的窒息点

不同规格的黑尾近红鲌鱼种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的窒息点测定结果见表2。黑尾近红鲌鱼种的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而升高;当水温由14 ℃升高至32 ℃时,Ⅰ号规格的窒息点由0.28 mg/L缓慢上升至0.50 mg/L,Ⅱ号规格的窒息点由0.34 mg/L缓慢上升至0.56 mg/L。

3 讨论

3.1 耗氧量、耗氧率与水温的关系

研究认为,鱼类在耗氧变幅较小的温度范围内,其新陈代谢异化作用上升的倍率较少,体内能量贮存较多,这样对鱼体生长有利,可认为此温度是该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10,17]。 根据不同温度段耗氧率增加的幅度分析,可以看出黑尾近红鲌鱼种在25~27.5 ℃范围内耗氧率变动幅度较小,为较适宜的温度范围,最适于黑尾近红鲌的生长。

3.2 耗氧率与鱼体规格的关系

鱼类的耗氧量与体重正相关,而耗氧率与体重负相关。这是因为鱼体直接维持生命的肾脏、脑、生殖腺、鳃、肠等多种组织的耗氧率较高,非直接维持生命的骨骼、骨骼肌、脂肪等多种组织的耗氧率较低。在幼鱼生长阶段第一类组织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类组织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小规格鱼的耗氧率高于大规格鱼。此外鱼类耗氧率与其机体发育密切相关,在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阶段新陈代谢迅速,导致其耗氧率较高,当其机体发育趋近完成时则新陈代谢相对减弱,耗氧率降低[17]。

不同规格的黑尾近红鲌鱼种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均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小规格鱼种的耗氧率极显著高于大规格鱼种,而大规格鱼种的耗氧量则高于小规格鱼种,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0,11,13,17-18]。

3.3 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本实验结果说明黑尾近红鲌鱼种在水温14~32 ℃条件下,生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耗氧高峰时段。可根据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昼夜变化规律和生产实际,尽可能在耗氧率出现高峰时投喂饲料,可使黑尾近红鲌充分摄食和生长,并减少饲料浪费。

3.4 窒息点与水温和鱼体规格的关系

黑尾近红鲌鱼种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升高;在小规格鱼种中,窒息点随着体重的增加而略有升高;这与鳜[23]、中华倒刺鲃[16]的结果是一致的,与大口鲶[21]、真鲷[12]等相反。

规格Ⅰ黑尾近红鲌鱼种在水温25 ℃时的窒息点为0.34 mg/L,朱华平等[14]21~25 ℃下测得全长4.6~4.7cm翘嘴红鲌窒息点为0.41~0.43 mg/L,雷建军等[15]28 ℃下测得的同等规格翘嘴红鲌鱼苗的耗氧率为0.6 mg/L,表明黑尾近红鲌鱼苗对溶氧的要求低于翘嘴红鲌。与陈琴等[24]在24.5 ℃测得全长3.4~7.2 cm斑点叉尾鮰窒息点0.34 mg/L相当。规格Ⅲ黑尾近红鲌在水温25 ℃时的窒息点为0.40 mg/L,比叶弈佐等[10]23 ℃测得全长11.7 cm的白鲢窒息点0.79 mg/L,24 ℃测得全长13.5 cm的草鱼窒息点0.99 mg/L,23.5 ℃测得全长14.5 cm的青鱼窒息点0.58 mg/L低。由此分析可知,黑尾近红鲌鱼种具有较强的耐低氧能力,有利于其高密度养殖和活鱼运输。

[1]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长江鱼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115-116

[2] 薛正楷,何学福. 黑尾近红鲌的年龄与生长[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6(6):712-717

[3] 薛正楷,何学福. 黑尾近红鲌的个体繁殖力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6(1): 90-94

[4] 谭德清,王剑伟,严太明,等.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93-196

[5] 王贵英,张训蒲,李 清. 黑尾近红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J]. 福建水产,2009,(3):77-83

[6] 谭德清,王剑伟,但胜国. 黑尾近红鲌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2004,28(2):68-74

[7] 白晓慧,王贵英,熊传喜.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较[J]. 淡水渔业,2007,37(3):30-33

[8] 李代金,黄 辉,谭德清,等. 饥饿和再投喂对黑尾近红鲌幼鱼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RNA/DNA比值的影响[J]. 淡水渔业,2010,40(6):27-32

[9] 陈宁生,施瑔芳. 草鱼、白鲢和花鲢的耗氧率[J]. 动物学报,1955,7(1):43-58

[10] 叶弈佐. 鱼苗、鱼种耗氧率、能需量、窒息点及呼吸系数的初步报告[J]. 动物学报,1959,11(2):117-137

[11] 张中英,胡 玫,吴福煌. 尼罗罗非鱼耗氧率的初步研究[J]. 水产学报,1982,6(1):369-378

[12] 王艺磊,张子平,张殷鹏,等. 真鲷耗氧率的初步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7(3):193-197

[13] 朱华平,黄樟翰,谢 刚,等. 翘嘴红鲌鱼苗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J]. 水利渔业,2003,23(4):10-11

[14] 唐 毅,罗 莉,郑永华,等. 中华倒刺鲃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J]. 淡水渔业,2004,34(5):23-26

[15] 乔德亮,李思发,凌去非,等. 白斑狗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研究[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2):202-206

[16] 孙宝柱,黄 浩,曹文宣,等. 厚颌鲂和圆口铜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J]. 水生生物学报,2010,34(1):88-92

[17] 杨 曦,李桂峰. 赤眼鳟的耗氧量、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164-165,169

[18] 许勤智,周 波,陈娜娜,等. 温度和体质量对胭脂鱼鱼种耗氧率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34(1):37-41

[20] 徐绍刚,杨贵强,王跃智,等. 温度对溪红点鲑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10,25(1):93-96

[21] 罗相忠,邹桂伟,潘光碧. 大口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J]. 淡水渔业,1997,27(3):21-23

[22] Clausen R G. Oxygen consumption in freshwater fishes[J]. Ecology, 1936, 17(2): 216-226

[23] 杨 春,李 达,徐光龙,等. 鄱阳湖鳜鱼窒息点与耗氧率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1998,10(4):96-98

[24] 陈 琴,罗仁生,欧阳贤华,等. 斑点义尾鮰鱼苗阶段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J]. 广西科学院报,2001,17(l):35-36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