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之名的由来
鲤鱼,是我国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水系。可以说,鲤鱼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水产品种,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最高,常常被视为美味佳肴和吉祥之物,素有“鱼之神”、“鱼之主”“鱼之美”等美誉。有关鲤鱼的话题不绝于耳,如鲤鱼跳龙门、鲤鱼传书、鲤鱼还年福等。然而,对于鲤鱼,人们只注重其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其美名的由来。殊不知,鲤鱼之名竟与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
一、鲤鱼之名久矣
鲤鱼,又称鲤,最早见于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诗经·陈风·衡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诗经·小雅·鱼丽》;“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经·周颂·潜》等。这说明,早在西周的时候,鲤鱼之名就出现,而且分布很广,记载颇多,是先人食用、祭祀和寄托情感的首选佳品,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历朝历代,鲤鱼之名从未改过。
我国有2000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类,绝大多数鱼类的名称都是在近100年内才被确定下来的。而鲤鱼早在3000年前就被先人认识和喜爱,足以反映鲤鱼在先人心中的地位。
二、鲤鱼之名由来
《说文》曰:鲤,从鱼里声。意思是说,鲤是属于鱼类,读作“里”字的音,即lǐ。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取“里”字,而不用其他字呢?难道仅仅是读音吗?我想应该不是,因为“里”字的字义与鲤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关,也就是说先取其义,而后读其音。
一是与鲤鱼鳞片有关,即“鳞片说”。
“里”是一个长度单位,古人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这正好与鲤鱼鳞片上的特征相吻合。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鲤,当助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如十字,故谓之鲤,文从鱼,里有三百六十也。”。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时珍曰:鲤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虽困死,鳞不反白”,“颂曰:处处有之(鲤)。其脊中鳞一道,从头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每鳞有小黑点。”。这两位大科学家都认为,鲤鱼无论大小,其体两侧分别有一条侧线,每条侧线上有三十六片鳞(又称侧线鳞),每片鳞上有像十字的黑纹,三十六乘以十,等于三百六十,刚好是一里的步数,所以取“里”字,又从鱼,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鲤”字。
二是与鲤鱼生活习性有关,即“习性说”。“里”的本义是居住的地方,引申为里面、内部和底下之意,这正好反映鲤鱼的生活习性。鱼类活动有分层现象,一般习惯上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三大类,而鲤鱼属于底层鱼类,它们喜欢在水域底层活动,包括觅食和休息。一旦水域饵料匮乏,鲤鱼就用嘴翻动底泥寻找食物,导致水域浑浊,影响环境。在繁殖季节,即每年清明节前后,水温升高,鲤鱼就到水域浅滩,选择有水草的地方产卵排精,完成任务后又潜游到深处活动。遇到天气突变,若水中溶解氧下降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导致鲤鱼缺氧游到水面或水边,甚至死亡。尽管这些现象都会暂时改变鲤鱼的活动范围,但始终还是以水底活动为主。这说明古人对鲤鱼的生活习性是非常了解的,在取名的时候也充分地考虑了字与义、义与音的结合。
三、鲤鱼与新品种
时至今日,江河湖泊中仍有鲤鱼,美名还在,人们对鲤鱼的喜爱和推崇也不逊于古人,只是水域中鲤鱼资源量有所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水产科技人员,经过不懈努力,通过杂交和分子技术等手段,选育出了许多鲤鱼新品种,如兴国红鲤、婺源荷包红鲤、万安玻璃红鲤、锦鲤、建鲤等。这些品种,有的体色鲜艳、有的体型优美,有的生长快速。不管怎样变化,其主要特征未变,侧线鳞保持三十六片,美名中仍少不了一个“鲤”字,始终是鲤鱼家族中更为优秀的一员。随着这些新品种的出现和推广应用,可以满足人们对鲤鱼的食用、观赏、养殖、祭祀和寄托情感的需求。
(通联:332200,江西省瑞昌市赤乌中路3号 瑞昌市畜牧水产局 电话:15907029789)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