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鲟龙1号”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发表时间:2024/06/03 08:49:12  浏览次数:324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一、品种概况

1.培育背景

鲟鱼是古老的软骨硬磷鱼类,起源于白垩纪时期,迄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尤其是鲟鱼子酱富含优质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被誉为“黑色黄金”,与鹅肝、松露并称为世界三大美食。

鲟鱼的人工繁育可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前苏联在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增养殖研究方面历史悠久,引领了世界鲟鱼养殖的先河。目前,全世界有美国、德国、法国等三十几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鲟鱼的研究和人工增养殖。鲟鱼个体大、养殖周期长、性成熟晚,杂交育种是实现其种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在完成欧鳇、闪光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与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属间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出杂交鲟新品种Bester(欧鳇(Huso huso)♀×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其综合欧鳇与小体鲟的父母本养殖优点,具有性成熟早、生长速度快及怀卵量大等优点,被欧美国家迅速推广养殖。此外,德国、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展意大利鲟 (A. naccarii) ♀ × 西伯利亚鲟(A. baerii)♂、俄罗斯鲟 (A. gueldenstaedtii) ♀× 西伯利亚鲟 ♂ 、 A. schrenckii ×A. baerii 、A. gueldenstaedtii × A. naccarii等鲟鱼杂交组合优势利用研究,但均处于养殖试验状态,还尚未成功培育出养殖性能优良的杂交鲟新品种。

我国鲟鱼养殖虽然起步较晚,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产业发展迅速,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鲟鱼产业从无到有,且已形成集“品种-繁育-养殖-加工”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在鲟鱼生态养殖、鱼子酱与鱼肉深加工等领域独具特色,经济效益高达30亿元之巨。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养鲟大国,养殖产量达9.5万吨,占世界鲟鱼总产量的80%以上,鲟鱼子酱的年生产量可达50t以上。我国鲟鱼的养殖品种丰富,多达十几余种,其中包括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达氏鳇、欧鳇、小体鲟和俄罗斯鲟等,但均为原种或野生驯养种,缺乏系统的选育培育过程,导致其养殖性状不稳定。自我国第一代人工养殖的鲟亲鱼达性成熟以后,鲟鱼的苗种市场上多以近亲繁殖的纯种苗种和无序杂交的杂交鲟苗种为主,其养殖性能下降,导致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等问题,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的鲟鱼产业发展速度迅速,鲟鱼良种培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鲟鱼良种缺乏的现状已成为制约鲟鱼发展的瓶颈问题。

达氏鳇、施氏鲟均为黑龙江流域特有的重要经济鱼类。其中,达氏鳇体型大、寿命长、怀卵量大,是我国鲟科鱼类中生长速度最快和性成熟年龄最长的品种。人工养殖状态下,达氏鳇存在产卵晚、性腺指数低,且个体生长变异幅度大等问题,养殖效果不佳。施氏鲟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鲟鱼养殖品种,其易驯养、产卵早,但个体生长速度显著低于达氏鳇。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鲟鱼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据达氏鳇与施氏鲟各自特点,利用群体选育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生长快、易驯养、性腺指数高的鲟鱼杂交新品种。

2.品种特性

杂交鲟“鲟龙1号”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快、易驯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龄杂交鲟“鲟龙1号”的体重生长较父本施氏鲟平均快19.1%,4龄杂交鲟“鲟龙1号”的生长速度较父本施氏鲟平均快90.3%。苗种期成活率较母本达氏鳇高17%。

(2)性腺指数高:7龄雌性杂交鲟的性腺指数( GSI)平均值为15.13,比施氏鲟提高了2.44,比达氏鳇提高了3.93。

(3)卵巢发育早:6龄时雌性杂交鲟“鲟龙1号”与施氏鲟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以Ⅳ时相为主,而达氏鳇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以Ⅲ时相为主,较达氏鳇卵巢发育早。

预计杂交鲟“鲟龙1号”在全国各地都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将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鲟鱼产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人工繁殖技术

1.亲本选择与培育

(1)母本的来源与选育

母本:原始野生亲本为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于1994年捕捞于黑龙江抚远江段,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及苗种培育,获得 F1代达氏鳇。课题组于1998年从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5000尾4龄的F1代达氏鳇(Huso dauricus)群体中,选择体表无伤、摄食旺盛的健康个体500 尾,个体重13.5kg~15Kg,其中雌鱼350尾,雄鱼150尾,群体中雄性占比为30 %。将养殖个体分为3组平行管理,每组160尾标准化饲养,作为后备亲本的基础群体。基础群体在30kg、50kg和成熟期时按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生长快、体型标准、身体健壮的个体,标记、记录体重后放入网箱内养殖,培育至性成熟。2002年选择性腺发育良好、体型大、身体健壮的10尾性成熟亲鱼生产F2代。由这批亲本繁殖的后代在15kg(4龄)、30kg、50kg和成熟期时按90%、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体型标准 、体健个大,符合达氏鳇形态指标要求的个体,用作杂交鲟“鲟龙1号”苗种生产的母本。

生长对比:为评估母本达氏鳇F1代和F2代的选育效果,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开展了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对比试验。2002年~2010年共开展两次对比试验。生长对比采用流水池塘养殖方式进行,同塘养殖。养殖环境一致,养殖密度、饲料质量及投喂量均一致。设置三个平行组。非选育系的生长数据测量同选育系。非选育系与选育系的对比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流水池塘养殖母本达氏 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的对比研究

性腺指数对比:为评估母本达氏鳇的选育效果,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开展了选育系与非选育系性腺指数对比试验。养殖环境一致,养殖密度、饲料质量及投喂量均一致。非选育系的生长数据测量同选育系。非选育系与选育系的对比数据见表2。

表2 母本达氏 选育系与非选育系性腺指数(GSI)的对比研究

经过2代的选育和测量,达氏鳇亲本的生长速度有了一定地提高,变异系数进一步降低。经过300天流水池塘的养殖,选育系达氏鳇平均体重达到470g左右,比2010年的非选育系提高约19.1%,体重变异系数由15.01降至11.26。经过8年的网箱养殖,选育系达氏鳇的平均性腺指数为11.15以上,比非选育系提高约13.66%,变异系数由15.90降至12.19,可以进行杂交鲟生产。

(2)父本的来源与选育

父本:原始野生亲本为抚远县国营渔场于1996年捕捞于黑龙江抚远江段,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及苗种培育,获得的F1代施氏鲟。课题组于2000年从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渔场5000尾3龄的F1代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群体中,选择体表无伤、摄食旺盛的健康个体500 尾,个体重3.5kg~5kg,其中雌鱼350尾,雄鱼150尾,群体中雄性占比为30%。将养殖个体分为3组平行管理,每组160尾标准化饲养,作为后备亲本的基础群体。基础群体在8kg、12kg和性成熟期时按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生长快、体型标准、身体健壮的个体,标记后放入网箱内养殖,培育至性成熟。2003年选择性腺发育良好、体型大、身体健壮的15尾性成熟亲鱼生产F2代。由这批亲本繁殖的后代在5kg(4龄)、8kg、12kg和成熟期时按90%、50%、50%和20%的淘汰率留取体型标准 、体健个大,符合施氏鲟形态指标要求的个体,用作杂交鲟“鲟龙1号”苗种生产的父本。

生长对比:为评估父本施氏鲟F1代和F2代的选育效果,在选育过程中同时开展了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对比试验。2003年~2010年共开展两次对比试验,设三个平行组。非选育系的生长数据测量同选育系。非选育系与选育系的对比数据见表3。

表3 父本施氏 选育系与非选育系生长的对比研究

经过连续2代的选育,施氏鲟的生长速度有所提高,性状稳定,变异率低。经过300 天养殖,施氏鲟选育系的平均体重达到442g左右,比2010年的非选育系提高12.3%,体重与体长变异系数分别为8.03与8.29,符合理想的优良亲本特征。

2.人工繁殖

(1)杂交种生产

2 0 1 0年4月,当水温达到14℃~15℃,检查亲鱼的性腺发育情况,选择经2代选育的9龄以上,鱼体长190cm、体重90kg以上,性腺发育良好的雌性达氏鳇作为母本,选择体长140cm、体重20kg以上 ,经连续2代选育的雄性施氏鲟为父本。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先用LRH-A2(1μg/ kg~1.5μg/kg)第一针催熟达氏鳇,12h后进行LRH-A2(3μg/kg~4μg/kg)第二次注射催产,施氏鲟的催产LRH-A2(3μg/kg~4μg/kg),与达氏鳇第二次催产同时进行。催产后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催产后先每3h采集施氏鲟精液1次,将精液保存在0℃~4℃冰箱内,达氏鳇产卵后,先检查精液质量,采用干法授精,每1kg卵加精液10mL,人工授精的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获得杂交F1(即杂交鲟“鲟龙1号”)受精卵50万余粒,经孵化、苗种人工开口驯养共获得3cm~5cm苗种23万余尾。

3.苗种培育

整个幼苗人工配合饲料驯养阶段包括,活饵开口阶段(7天);软颗粒饲料与活饵交替投喂阶段(10天~14天);软、硬颗粒饲料交替投喂阶段(21天);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阶段。驯化期间根据进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种类并筛选分缸培育。

(1)将鲟仔鱼放入经消毒的圆形玻璃钢槽,玻璃钢槽的直径为2m,高为40cm,保持水深25cm~30cm。受精卵孵化后,仔鱼暂养至沉底、聚群至逐步分散游动状态后,同时仔鱼肠道黑色色素栓部分排出体外,可以进行仔鱼开口驯化;破膜仔鱼放养密度:5000尾/m2~7000尾/m2。

(2)仔鱼经暂养期后,采用活饵(剁碎的水蚯蚓)进行仔鱼开口培育,每天投喂8次,投喂量以饱食且略有剩饵为准;培育过程中及时清除死苗及残物。开口培育7天。投喂量投喂20分钟后还有少量残饵。

(3)仔鱼开口培育7天后,进行软颗粒料诱食开口2天。软颗粒料的制备:将直径≤0.5mm的配合饲料(0号粉料)少量拌入碎水蚯蚓(水蚯蚓:0号粉料=20:1)投喂,诱导仔鱼摄食,每天投喂8次。开口放养密度为2500尾/ m2~3000尾/m2。

(4)仔鱼经配合饲料诱食2天后,正式开始软颗粒饲料与活饵交替驯化,驯化时间14天。每天投喂软颗粒饲料(活饵中拌入配合饲料。活饵:配合饲料为20:1)4次,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7%~8%;投喂活饵4次,与软颗粒料交替投喂,活饵投喂量(投喂20分钟后还有少量残饵);

(5)软、硬颗粒饲料交替投喂阶段(21天),每天投喂软颗粒饲料(活饵中拌入配合饲料。活饵:配合饲料为15:1)4次,每天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7%~8%;投喂硬颗粒饲料4次,与软颗粒料交替投喂,硬颗粒饲料投喂量5%~6%;硬颗粒饲料制作:0号粉料拌入半碎蚯蚓室温阴干制成(活饵匀浆后喷洒在颗粒粉料上,室温阴干备用);

(6)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阶段,调整鱼苗密度为每个圆形玻璃钢槽1000尾/m2~1500尾/m2。每天投喂硬颗粒饲料6次,投喂量为鱼苗体重的5%~6%。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