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陆基圆池生态养殖技术

发表时间:2024/08/23 10:05:16  来源: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浏览次数:87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杂交鲟陆基圆池生态养殖技术

文俊程,唐 蕾,滕 谦,沈佳庆,伍广涛,李国林

(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桂林分院,广西桂林 541006)

在高寒山区推广陆基圆池养殖鲟鱼模式,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现将陆基圆池养殖鲟鱼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品种选择

选择以西伯利亚鲟为母本、史氏鲟为父本的杂交子代。其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驯食率高等特点,适宜生活水温为8~26℃,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

二、养殖场地选择

选择水量充足,交通便利,供电稳定,无工业“三废”、农业及生活污染源的区域。水源夏季水温<26℃,冬季水温>0℃。

三、设施设备配置

1.陆基圆池

陆基圆池是在陆地上采用镀锌钢板、PVC 板、防渗膜等为主要材料,建设用于鱼、虾等水生动物养殖的高位圆形养殖池。建设圆池的大小应根据水源水量大小、养殖规模等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直径、深度及底部坡度。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建设圆池直径宜4~12 米,池深宜1.5~2.5米,为使养殖过程中的粪便等废弃物能够顺畅地从底部排出,圆池底部应为漏斗形,坡底比降以10°~13°为宜,养殖池地面部分建设加固设施,防止地面泥土松动下沉。为方便日常操作,排水、排污顺畅,圆池应根据池深部分埋入地面,圆池露出地面高度宜0.8~1米。

2.生产配套设施

(1)进排水系统:进水、排水应有沉淀、降解设施。进水系统包括山溪滚水坝、一级泥沙沉淀池、沉淀池进水口拦水闸板、混凝土给水沟、二级泥沙沉淀池、拦网、外径75~110 毫米PVC 给水管、开关闸阀等,每个圆池独立一根给水管道,圆池给水管端安装弯头以实现推水和控制水流方向,增加水体溶氧量同时使池中粪便残饵能更快沉积到底部。排水系统应具有控制池中水位、排出底层污水的功能;池底部安装尾水排放桶并连接底排水管道,底排水管道出口在养殖池外的适当位置,出口处连接三通并安装底排污闸阀,外排水管竖直连接三通,其长短可调节圆池水位。排水管道可用外径110毫米的PVC排水管。

(2)增氧设施:养殖水体每400~600 米³配备1 组增氧设备,包括380 伏电源、电源控制开关、罗茨风机(转速1 750 转/分、功率2.2 千瓦、流量2.2 米³/分),连接外径50 毫米PVC 管道、50 毫米管转20毫米管三通、外径20毫米PVC管道、PVC宝塔闸阀、内径9.5毫米橡胶燃气管、宝塔三通接头连接纳米曝气管,纳米曝气管缠绕在10 毫米螺纹钢筋材料钢圈上,置于圆池底部(钢圈大小宜放置后与池底部边缘留有5~8厘米距离)。满足全场各养殖池水溶氧持续达到并保持6 毫克/升以上的要求。同时,备用1台罗茨风机。

(3)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设施:水产养殖尾水中含有残饵、粪便、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因此,需配套包括沉淀、过滤、生态净化等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设施。

养殖尾水分级处理,根据养殖规模设置尾水处理设施面积。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到沉淀池,沉淀后的上层水从填充了过滤材料的过滤坝流到生态净化池。两个池内都投放少量滤食性和杂食性鱼、虾、田螺,生态净化池中种植沉水植物(如伊乐藻)、浮水植物(如水葫芦)和挺水植物(如荷花),绿植面积不宜超过50%,过多则易阻碍水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植株腐烂易造成水体缺氧与二次污染。条件允许可以设置生物浮床,利用废水种植蔬菜,这样既达到了净水的目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性。通过净化处理后的养殖尾水可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4)水质监测设备:围绕养殖水体中溶氧、水温、pH、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主要理化指标,配置溶氧仪、pH 监测仪、氨氮监测仪、亚硝酸盐监测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养殖水体各项水质指标。

(5)其他配套设施:配备1 台柴油发电机组,配备停电报警装置。其他包括饲料存放仓库、值班室、生活工作室等条件齐备。

四、养殖管理

1.苗种来源及质量

苗种来自具备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的苗种场,规格整齐、健壮活跃、无伤病、无畸形、检疫合格。

2.放养密度和规格

经广泛调研广西地区养殖情况及成鱼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在养殖基地开展生产验证,确定杂交鲟苗种放养规格,见表1,可根据圆池增氧能力,水源水质、水量情况,目标商品鱼规格等因素适当调整密度。

表1 苗种放养密度和规格

3.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经生产试验验证,杂交鲟苗种全年可放养,根据气候、水温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宜12月至翌年3月放养。

(2)放养前准备:鱼种放养前,应进行设备调试,设施故障排查,确保运行正常。清理圆池内杂物,用浓度为10 克/米³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带水浸泡消毒2~3天再排干水晾池。

(3)鱼种消毒:鱼种进池时,宜用3%浓度食盐水对鱼体浸泡消毒10~15 分钟,避免和减少出现鱼种带病入池、运输途中损伤发病的情况。

4.投喂管理

制定科学的投喂计划可降低饵料系数,减少鱼体生长缓慢、病虫害等情况发生。每日定时、定量、定质、定位进行投喂,经过生产实践总结投饵量、投饵次数、投喂时间,见表2。饲料粒径视杂交鲟口径大小确定,高温枯水季节,养殖水体水温≥26℃时,应停止或减少投喂,并做好降温措施。水温≤8℃时,应减少或停止投喂。

表2 日投饵率、投饵次数、投喂时间

5.排污

每次投喂1小时后,开启底排水闸阀排污10~15 分钟,将底部残饵和粪便及时排出,避免水质恶化;根据日投饵量适当调整排污时长,保持氨氮≤0.2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克/升。

6.水质管理

根据杂交鲟的生长情况调整分配养殖池水体交换频率,宜8~12 次/天。实时监测水温、pH、溶氧等理化指标,根据监测数据开启增氧设备或增加水流量等。保持水温≤26℃,溶氧≥6 毫克/升,氨氮≤0.2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克/升。

7.设施设备维护

实时检查维护进水管道、沉淀池、拦网并清除附着物。除水体消毒、捕鱼外,养殖全过程不间断供水,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如遇溪流洪水,及时拦截一级沉淀池进水口,避免浑浊泥浆水进池,同时开启增氧设备供氧。定期维护生产配套设施,清洗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设施。

8.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应进行巡池,观察鱼活动、摄食、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捞除残饵和其他杂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应做好养殖管理记录,内容包括苗种采购记录和放养时间、水温、水质、投入品、鱼病防治等情况。

五、鱼病防治

养殖期间,每隔30~45 天使用聚维酮碘75 毫克/米³进行水体消毒1次,同时,每千克饲料拌多维2~6克、益生菌3~5克,连续使用3~5天,每天投喂1次。

六、养殖尾水处理

养殖尾水应经过沉淀、过滤、生态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直接排放至周边稻田中,结合种稻养鱼模式处理尾水。

七、捕捞收获

收获前2天,应停止投喂,使鱼空腹,以减少运输中的损耗。捕捞前应关闭供水,开启底排水阀门降低水位,开启增氧设备增氧,用网具捕鱼。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