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鮈鲫——中国版的水中小白鼠
小白鼠(小鼠)是我们最常听说的实验动物,具有成熟早、繁殖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科学实验。其实,除了哺乳动物中的小白鼠,还有其他较低等的模式动物用于各类实验研究,常见的就有秀丽线虫、果蝇、斑马鱼、非洲爪蟾,都具有繁殖力强的特点。其中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就有水中小白鼠之称。本文要介绍的则是完全由我国学者发现、提出作为实验动物的一种鱼类——稀有鮈鲫。
稀有鮈鲫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鮈鲫属,1983年作为新属新种描述时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流沙河。其后的调查表明,稀有鮈鲫分布区域涉及岷江中游、沱江上游、大渡河中下游和青衣江中下游,主要生活在沟渠等小水体中。自然条件下,稀有鮈鲫的繁殖季节为3~11月,产卵水温14~30℃。在室内控温条件下,稀有鮈鲫可以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化后4个月左右即可产卵繁殖。配对成功后的亲鱼一般每隔4天左右产卵一次,每次可产卵数百粒。与国际上常用的模式鱼类斑马鱼、青鳉、黑头软口鲦、虹鳟等相比,稀有鮈鲫同样具备繁殖快、饲养简便、对环境污染和化学品敏感等优点,而稀有鮈鲫温度适应范围广、胚胎和初孵仔鱼相对较大(易观察、操作)、对有机物污染敏感性更高。作为我国生态毒理学测试的模式动物,稀有鮈鲫还有以下特点:(1)是东亚地区淡水鱼类主要组成类群鲤科鱼类的代表,是鲤科中适应江河等流水环境的鮈亚科鱼类的代表;(2)是中国特有物种,是我国污染较少、自然生态保持较好的溪流、沟渠鱼类的代表;(3)是一种温水性鱼类,同时也是温度适应范围很广的广温性鱼类,可以作为我国大部分内陆水域鱼类的代表;(4)是温和性肉食鱼类,水体中的次级消费者,代表了鱼类种类数最多的营养级。
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培育新的鱼类实验动物为目的,对稀有鮈鲫开展了系列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并推动它在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在稀有鮈鲫已较多地应用于遗传学、鱼病学、生理学、生物监测、毒性测试等领域。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规定“新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必须包括在中国境内用中国的供试生物完成的测试数据”,在《化学品测试方法》及化学品测试的相关国家标准中,稀有鮈鲫被列为受试鱼类之一。2010年,《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和《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指南》修订后,稀有鮈鲫被推荐为我国化学品鱼类测试的首选受试鱼种。
(稀有鮈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别称金白娘、墨线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鲤科、鮈鲫属淡水鱼类,仅见于长江上游的大渡河支流和四川成都附近的小河流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水生所已基本实现了稀有鮈鲫的实验动物标准化,特别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湖北省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下,已完成了稀有鮈鲫实验动物系列标准研究稿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在种质资源建设方面,水生所先后培育了稀有鮈鲫近交系(HAN系)和封闭群(IHB系),并建立了种质保存基地,向全国科研、检测机构提供实验用鱼或其种鱼。近年来,水生所还完成了稀有鮈鲫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为进一步拓展该模式物种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