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鲟全人工饲料苗种培育试验
施氏鲟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为珍贵淡水经济鱼类,是黑龙江特产鱼类之一,被称为水中"活化石"。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经驯化的施氏鲟苗种及成鱼均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施氏鲟养殖的最关键时期为苗种开口摄食阶段,此时体质弱,易患病,而饲料是影响鱼生长的直接因素。本试验旨在掌握施氏鲟正确的开口时间和驯化、投喂方法以提高其开口率和苗种成活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苗种来源
施氏鲟亲鱼捕自黑龙江抚远江段,经人工授精,发眼卵运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孵化车间,人工孵出鱼苗。
1.2 日常管理
在养殖车间内使用玻璃钢罐和水泥池、采用大循环式的流水方式进行培育。水源为地下井水,将水注入一个 500m2的大蓄水池(池底为沙底,池四周由石板垒成,水深保持在 1.5~2m),经日光照射提温、增氧机曝气增氧、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去除水中绝大部分的浮游动、植物,当水质清澈,透明度在 200cm以上时方可用于鱼苗培育。进入车间鱼苗培育池后再流回室外的大蓄水池。为保证水质,每 15d将蓄水池中 2/3的水排掉,重新注入地下井水。前期水温较低(6月初,16~18℃),后期水温较高(9月中旬,22~25℃)。采用配合饲料进行开口驯化,从仔鱼开口至 100日龄苗种培育结束,全过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前期使用浮性微粒子鲟鱼饲料,用水混合后均匀撒入水中投喂。后期鱼苗能摄食粒径 1.0mm饲料时,使用鲟鱼专用沉性饲料进行投喂。
饲养期间每天巡池观察,保持水质清澈透明,溶解氧在 6mg/L以上。玻璃钢罐每天清污 1次,水泥池每天清污 2次,1个月按规格大小分池一次,以利于生长。定期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对鱼病进行定期预防和及时治疗。
2 结果
2.1 仔鱼阶段
仔鱼出膜 6~7d全长可达 21~23mm,卵黄囊大半已吸收,色素栓已排出。仔鱼开始下潜到水底部,口裂张开,肠道开通,开始向外源性营养过渡,可开始投喂。开食时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保证不同开食时间的仔鱼均能够得到食物,可提高鱼苗食物获得率,从而提高了开食率和成活率。最初投喂粒径 0.2mm的饲料,每 2h投喂 1次,每天投喂 12次,日投喂量占体重的 10%,投喂时停水 15min。孵出 9d左右卵黄囊全部吸收完毕,此生长时期水流量控制在15L/min。
2.2 稚鱼阶段
孵出 13d的鲟鱼苗全长 29~31mm,五行骨板已形成,但未完全硬化,各鳍都已形成,形态特征与成鱼相似,视为进入稚鱼阶段。投喂 0.4mm~1.0mm不同粒径的颗粒料,日投喂量从体重的 10%减少到 5%。此阶段为体长和体重生长的过渡阶段,对以后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约持续 1个月左右。
2.3 幼鱼阶段
鱼苗长至 40~50日龄时,体长达到 10cm左右,骨板硬化,头部外骨骼颜色加深,侧线明显,体表黑色素增加,视为进入幼鱼阶段。开始移入水泥池饲养,水流量根据其生长而逐渐增加,一般控制在 20~40L/min之间,此阶段摄食量大,排泄物多,应注意保持水质良好。每天早晚各清污 1次,采用虹吸法把池底的剩料和排泄物吸出,发现死鱼及时捞出,避免污染水质。投喂改为每天 8次,每 3h投喂 1次;长到 15cm时每天投喂 6次,每 4h投喂 1次。根据摄食时间长短人为控制停水时间。
?
在 30日龄前,施氏鲟的体重增长极其缓慢,不如体长增长明显,而在 30日龄后体重增长显著加快。这说明,初孵施氏鲟仔鱼比较瘦弱,身体细长,体重较轻,属急需补充营养阶段;而到 30日龄后,则体重增长占有优势,说明施氏鲟的肥满度增加,从而体质增强,抵抗能力增加,对提高成活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试验证明,施氏鲟在人为环境下通过人工驯化完全可以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并保持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效果。经过 100d饲养,平均全长为 28.3cm,平均体重为 69.7g,开口成活率为 96%,苗种最终成活率为90%。
3 讨论
3.1 开口
初孵仔鱼靠吸收卵黄囊来维持自身生长发育需求。在 16~17℃水温条件下,仔鱼一般孵出 6~7d开始摄食。准确的开食时间对施氏鲟以后的摄食、生长以及成活率等都有很大影响。投喂过早会浪费饲料,而且可能污染水质;投喂过晚造成仔鱼老口,不喜摄食,饥饿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发育,使肠道萎缩,导致消化机能不完善,对苗种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合理掌握开口时间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在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将在其后肠形成的色素栓全部排出体外及有 50%以上的仔鱼能开口摄食时,为开始投喂的最佳时间。
3.2 投喂
苗种的生长是靠摄食饵料来实现的,合理的投喂是提高苗种生长速度的必要条件。施氏鲟摄食主要依靠嗅觉和触觉。在试验前期,即在玻璃钢罐中饲养时,游泳能力差,投喂时应将料在盆中用水搅匀,均匀地泼撒在水面上,饲料很快地沉入水底,而施氏鲟又是底栖摄食的鱼类,能够很好地摄取饲料。此时期其味觉器官已经发育,能分辨出残饵和新鲜饵料,对沉降在水底的饲料有选择性,只摄食新鲜的饲料,而浸泡在水中过长时间的饲料则不摄食。若投喂时将饵料直接撒到水中,粉状饲料会漂浮在水面上,苗种很难摄食到饵料,造成浪费,同时还会污染水质,不利于苗种的生长。移入水泥池后,苗种的游泳能力增强,嗅觉和触觉已经很发达,可将料直接撒到水面上。饲料为沉性,粒径增大,颗粒直接沉入水泥池底部。饲料要撒均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将一次要投喂的量分 2-3次投喂。
3.3 饲料
在现有的资料中,施氏鲟用人工配合饲料开口的成活率为 40~50%,生长速度也较慢。本试验仔鱼开口成活率达到 96%,说明用人工配合饲料强化开口是完全可行的,且能达到较高的成活率。相比之下,用生物饵料开口成活率虽高,但转口时死亡率高,大部分鱼苗习惯于动物性饵料而拒食人工饲料,饲料剩余腐败,污染水质,还会间接地导致小瓜虫和车轮虫等疾病的发生。动物饵料开口时要保持一定的浮游生物量,需要定期捞取或购买动物性饵料,饵且要新鲜,投喂也比较麻烦,不仅增加了成本,也过多地耗费了人力。若用人工配合饲料开口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是根据施氏鲟各个生长时期所需营养专门制定的饲料配方,它能满足不同时期营养需要,一般不会出现营养匮乏和体质下降的情况。
本试验采用全人工配合饲料强化开口驯化,获得了较高的成活率,且苗种不经过转口这一高死亡率的生长期,是今后值得推广的一种苗种驯化方法。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