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的移植及其背后的秘密
银鱼(Icefishes或Salangids)是属于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的一年生小型鱼类,我国以太湖出产的银鱼最为著名。
大多数种类的银鱼在海里长大,之后回到淡水中产卵(每年三四月份),属于洄游性鱼类,还有一部分种类定居于淡水湖泊(如我国的太湖、洪泽湖、巢湖、洞庭湖)中,每年都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渔业经济效益。
银鱼
银鱼科包括6个属共计20个具体的种(如下图所示),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种类是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

银鱼科的20个种
大银鱼个体虽小,能吞食的对象却不少!
如果让您猜测大银鱼的摄食方式,那么您大概率会感性地认为:大银鱼个头儿这么小,那么摄食方式肯定是滤食啊!
其实,恰恰相反。大银鱼的摄食方式不是滤食,而是吞食。
从大银鱼的口宽、口径等摄食器官的指标来看,在鱼苗阶段,大银鱼的菜谱就不仅仅是小型浮游生物了。大银鱼在体长达到6~8cm以后,会发生一个明显的食性转变,开始由摄食浮游生物转向吞食小型鱼虾。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银鱼也会摄食太湖新银鱼,即便两者亲缘关系很近。在个头上,大银鱼要明显大于太湖新银鱼,这是前者有后者为食的前提条件。
而太湖新银鱼则是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它在整个生长期的都在收割水域里最基础的生产力——浮游生物。虽然辛辛苦苦积累的能量会有一部分流向大银鱼群体,但由于其基数众多,因此每年在太湖仍然能够稳定出产相当产量的太湖新银鱼。
下图为太湖新银鱼、大银鱼、浮游生物以及小鱼小虾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看出,大银鱼处于该微型食物链的顶端,生态位高于太湖新银鱼。

捕食及能流关系
有朋友可能会想,在同一片水域中可否同时移植两种银鱼呢?
这就要从太湖新鱼与大银鱼的分布说起。
在1979年之前,太湖是太湖新银鱼唯一的家乡,1979年人们将其移植到云南滇池。搬家之后的太湖新银鱼由于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便迅速繁殖,以至于对滇池当地的土著鱼虾种群构成了威胁。如今,太湖新银鱼已经是滇池的主要优势种与渔业主体。
1985年,大银鱼被人们从太湖移植到了岱海。此后的十年间,银鱼陆陆续续又被成功移植到其他水域,我国的银鱼产业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格局。

但是由于南北方温度不同,而两种银鱼对温度的耐受力也有不同:大银鱼在冬季繁殖,地理分布偏北;太湖新银鱼在春季繁殖,地理分布偏南。在长江黄河之间,即不南不北的中部地区,如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同时有两种银鱼的分布。
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我国中部纬度地区的湖泊及水库中是会形成两种银鱼同时共存的现象的。由于大银鱼在后期会以太湖新银鱼为食,因而会提高大银鱼的产量和商品价值,存活下来的太湖新银鱼也可以充分利用湖泊中的浮游生物资源,因此适当混合放养银鱼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的分布
银鱼的移植:对盐度的耐受性可能会带来新的产业变革
为了提高银鱼的产量,有人突发奇想:能否通过往一个湖泊里多次移植银鱼的方式来提高产量呢?
这个设想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评估:
1979年4月,第一批太湖新银鱼鱼苗6825尾移植进入滇池,之后在1981年捕捞成鱼6.5吨。虽然在1981年人们又补充进2.218万尾新鱼苗,但是当年形成的产量也仅仅只有66.5kg(每尾平均重3g)。这说明1981年主要的银鱼产量还是来自于第一批移植形成的种群。
1989年,大银鱼的耐盐性引起了孙国英等研究员的注意。另一种提高银鱼产量的思路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大银鱼属于广盐性鱼类,在盐度为30‰以下的水域中都有分布,而其受精卵在10‰-12‰、碱度为0-25的水中均能够正常孵化。
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可以将淡水湖泊中的大银鱼移植到盐度更高的内陆咸水湖中呢?
我们都知道,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其年平均盐度为12.5‰,从含盐量来看应该是可以成为太湖新银鱼移植的新试点。如果能够移植成功,产生的经济效益必定十分可观。

关于移植:大银鱼的潜伏期明显比太湖新银鱼短
注:这里的潜伏期是指移植的银鱼在水体中从成活到开始繁殖形成种群的阶段。潜伏期越短,说明产能越高。
同样是银鱼,同样是移植,但是大银鱼移植优势却明显高于太湖新银鱼。
之前主流的观点是认为大银鱼个头儿大,因此形成的产量也比较大,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主要的原因是大银鱼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性,而且每尾大银鱼雌鱼可产卵1万粒左右,而每尾太湖新银鱼雌鱼一次产卵只有2000粒。
经过一次繁殖,大银鱼形成的资源量往往是是太湖新银鱼的50倍甚至更多。这与大银鱼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是紧密相关的。
在水产市场上,大银鱼的价格比太湖新银鱼高很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因此在国内移植银鱼,大银鱼从产量和产值上都要优于太湖新银鱼。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叔英,沈其璋.关于银鱼移植的若干问题[J].水利渔业,1995(05):27-28.
[2]喻叔英,沈其璋.大银鱼潜伏期明显短于太湖新银鱼[J].水利渔业,1995(03):31-32.
[3]何文辉,赫广春,尤洋,胡庚东,王博.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摄食器官与食性的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01):12-13.
[4]徐吟梅.让太湖银鱼早日重现昔日的风采[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02):32.
[5]张敏莹,徐东坡,周彦锋,方弟安,段金荣,刘凯,李梦珂.太湖银鱼种类分布、种群生物学及捕捞量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02):23-27.
[6]王建华,赵贵良.太湖银鱼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要点[J].中国水产,2005(05):48-49.
[7]维基百科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