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暴发性疾病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22/08/19 12:38:04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34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近几年,全国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的对虾养殖产量在增长。特别是海南的对虾养殖业于1997年开端快捷发展起来,主要是推广斑节对虾高位池的养殖模式和低位池健康养虾技巧,高位池养虾水面由1997年初的近百亩发展到1999年的近万亩,低位池养虾7万亩。随着养虾业的发展,对虾的病害也逐趋严重,在海南的发病率达60%—70%。依据近两年我们的调查和实践,对斑节对虾爆发性疾病防治技巧提出如下探讨性意见。

一、诱因分析

(一)外因

1。海区环境受污染,因为局部地区盲目追求高产量,采取高密度养殖,使虾塘的有机物积压过多,大批换水以及清塘冲淤,未经解决直接排入海区,致使海区富营养化,发病虾塘带病原体污水排放入海,还导致虾病传染。

2。气候突变的诱发作用,对虾发病顶峰经常涌现在寒流或延续暴风雨等异常气候之后。1999年3月的倒春寒和5月的延续暴雨,使海南对虾涌现发病顶峰期。因为地区气候突变,会引起近海水源及虾塘自身的环境变革,诸如水体盐度、pH值、水温、溶氧和氨氮等突变,影响虾塘的生态平衡,恶化养殖环境。

3。虾塘养殖条件不完善,受污染和带病原体的海水,未经解决,直接引水养虾,埋伏着发病危险。

4。养殖技巧不规范以及管理不完善;盲目标追求高产量。过高的放养密度,过量的投饲量,导致过多的对虾代谢物,恶化水质和底质,再加上盲目用药,会导致虾塘的水色突变。“养虾先养水”,这是养殖业的座右铭。虾塘水色不好,水质指标不巩固,常诱发虾病。

(二)内因

1。虾苗体质的强弱。育苗期间采取高柔和频繁使用抗生素和亲虾已产到四、五批的无节幼体培养出的虾苗,抗病能力差,易感染病害。

2。虾苗携带病毒的潜在危险。目前,国产的亲虾较少,许多育苗单位采取未经检疫的国外进口亲虾,可能携带病毒。

二、防治办法

对于爆发性虾病,现在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预防为主,则是防治虾病的基本。为此,依据虾病发生因子,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预防办法。

1。优化养殖外环境

优化外环境就是减少对近海水源的养殖自污染。对虾养虾池排放的污水经解决后能力排到大海,避免病毒感染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甲壳类,使没有发病的虾塘在换水时,把病原体又带到虾塘中,涌现穿插感染。1999年上半年,海南许多养殖场涌现这样的穿插感染,从而感染上白斑病毒病。如有条件的养殖场,能够打沙滤海水井或打淡水井,也能够象泰国的养虾模式那样采取相对独立虾塘水系内循环系统。

2。优化养殖内环境

优化内环境也就是改良虾池生态环境,最基本的办法是减轻有机物污染和维持水质巩固。要彻底清淤,维持良好的底质。做到科学投喂优质饲料,依据虾体数量和个体大小,科学盘算投饵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残饵数量,提高利用率。采取恰当添加一定量的海水或淡水的做法,经常监测水质的指标,维持水质巩固,守护虾塘的生态平衡。为了预防白斑病。1999年上半年,我们在部分虾塘实验采取中后期恰当添加适量的淡水。在养殖进程中,循序渐进的下降盐度可下降白斑病毒的感染率。实验虾生长良好,未发生白斑病毒,直到收获。

3。加强检疫

在购买虾苗前,对虾苗进行检疫,确认没有携带病毒者,方可购买。

4。要谨慎使用药物。

对症下药具备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有些药物如果使用过频过量会污染环境,并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因此,用药时须懂得药性和有效用量。要在养殖进程中恰当使用环境保护剂。如白云石粉起到缓冲作用。巩固水质、增长钙离子等;如沸石粉主要有分解有机物,改良底质等作用。

5。增长对虾的免疫能力。

许多专家研究表明,多酞糖能刺激对虾的免疫系统,激活提高其免疫力,以达到抗病的效果。我们经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多糖类药物,同时留意投喂优质的全价营养饲料来提高虾体的体质,如每公斤饲料添加1—2克维生素和微量元从来弥补虾体营养的需要,加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6。威严履行病害虾塘隔离制度。

1998年下半年和1999年上半年海南所爆发的病毒病,主要是隔离不严的缘故,病原体经过蟹类、老鼠、水鸟等媒介生物传播,涌现穿插感染。所以对已感染病毒病的虾塘,应及时解决或威严隔离,杜断穿插感染。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