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推动海水鱼养殖良种化

发表时间:2023/05/26 22:22:51  浏览次数:560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2023年5月6日,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17个水产新品种,并予以公示。在17个水产新品种中,由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简称“海水鱼体系”)与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石斑鱼“金虎杂交斑”、红鳍东方鲀“天正1号”赫然在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海水主养鱼类种质资源与新种质创制工作是海水鱼体系重点攻关任务之一。2017年以来,海水鱼体系已创制完成了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大黄鱼“甬岱1号”“富发1号”、牙鲆“鲆优2号”、石斑鱼“虎龙杂交斑”“云龙石斑鱼”、大菱鲆“多宝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等8个新品种海水主养鱼类种质资源与新种质创制,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海水鱼新品种有力推动了海水鱼养殖良种化进程。

2007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建设了以50个主要农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大菱鲆之父”雷霁霖带领国内产业知名专家、龙头企业组成了“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为鲆鲽类产业发展绘制了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的“四化养殖”宏伟蓝图。

“2000年以前多宝鱼刚刚引进时,要400元一斤,只有高档酒店才能吃到。随着养殖技术进步、产业不断成熟,现在不到50块钱一斤,菜市场随便就买得到。”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正勇跟踪鲆鲽类市场10余载,见证了大菱鲆从昔日的“贵族鱼”到端上寻常百姓餐桌的过程。

2017年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扩容调整,更名为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海水鱼产业在先进技术的引领下再度大放异彩,养殖产量由2016年的134.76万吨增长到2021年184.37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5%。“一要加速推动海水鱼养殖绿色发展,二要推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体系第二代“掌舵人”、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研究员关长涛带领体系专家和企业确定的“十四五”规划新目标。

2023年4月20日,在海水鱼体系山东烟台综合试验站烟台开发区天源水产有限公司,大菱鲆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的科研人员正在培育耐高温的大菱鲆新品种。

“育种工作技术繁琐、耗费财力大、周期长,体系的稳定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大菱鲆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研究员马爱军说。2015年,马爱军团队获得了具有快速生长和高成活率性状的新品种“多宝1号”。2022年,大菱鲆耐高温新品种“多宝2号”也通过了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走进山东莱州综合试验站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开展“陆基—近岸—深远海”接力养殖示范。活鱼运输车、活鱼船、大型转运装备等紧张而有序工作,装备替代了劳动力,原来要10多个人完成的工序现在仅1人就可完成。

从最初的几座养殖车间,到如今300亩的陆基工业化基地、正在建设的730亩山东海洋明波育种中心、30万亩海域深远海养殖围栏和海洋牧场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每一个重大项目都离不开体系智库的支撑。

目前,全国已有9.5万平方米工厂化循环水系统、47万平方米工程化池塘、55万立方米抗风浪深水网箱和大型围栏示范了“体系智慧”的养殖设施与模式,为打造“蓝色粮仓”提供了“体系样板”。

来源:农民日报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