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刺参夏季育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发表时间:2023/09/09 20:47:19  来源:水产养殖 2019年9期  浏览次数:449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提高刺参夏季育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刘锡胤,胡丽萍,徐惠章,张岚,张秀梅,史文凯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夏季高温多雨期,近海水质发生剧烈变化,是刺参育苗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一些技术与设施条件差的育苗单位常出现参苗大量死亡现象。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育苗科研与生产实践,针对近几年夏季刺参育苗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提高夏季刺参育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1 水质管理

夏季水温高、阴雨天多,近岸海水混浊,盐度降低,有害微生物和敌害生物易大量繁殖,是一年中水质最不稳定的时期,必须采取较其他节更为严格的水质管理措施。

1.1 海水预处理

1.1.1 沉淀 包括黑暗沉淀和露天蓄水池沉淀。传统的黑暗沉淀技术是基于小规模育苗水体建立的,目前刺参大规模育苗生产多采用露天蓄水池沉淀海水。即在育苗场附近建一深2 m以上、面积3~5 hm2的露天蓄水沉淀池,育苗用水主要取自该池,一般不直接从海区抽水。育苗生产开始前约1个月加满水。加水前要彻底消毒,方法是:排干池水,清除淤泥与杂物,曝晒数日,纳水约30 cm,每667 m2施生石灰50~100 kg,1周后将水排净重新纳水。育苗期间,在风平浪静的天气可向池内注入适量新鲜海水。此法除起到沉淀作用外,还可降解水中的有害物质,并且保证育苗用水不受海况变化的影响。

1.1.2 沙滤 沉淀后的海水还要经沙滤,进一步除去水中的细小颗粒、悬浮物及部分细菌。沙粒直径150~200μm,沙层厚度60~100 cm。水质较差的地方,还要进行二次沙滤,或者沙滤后再经泡沫分选等处理后再进入育苗车间,在育苗池加水口还要系300目筛绢网袋。

1.2 育苗过程中的水质调控

1.2.1 调整换水量 夏季刺参育苗传统上主要通过大换水的方法改善水质、降低水温。由于该季节海区水质不稳定,大换水往往会增加参苗应激反应,影响生长,一旦遇到海区水质突变,还会造成参苗大量死亡,故要适当减少换水量与换水次数,以保证育苗池水环境相对稳定,减少外界因子对参苗的刺激。一般每天换水1次,每次1/4~1/3。海区与蓄水池水质状况良好,可适当多换水,反之则要减少换水,遇到暴雨、大风、赤潮、海水污染等紧急情况时暂停换水。

1.2.2 适时倒池 倒池可较彻底地清除剩饵、粪便和敌害生物,是改善水质最迅速的办法,但倒池过频也会增加参苗的应激反应,造成机械损伤。故在保证水质良好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倒池次数。第1次倒池一般在投附着基后第30~50天(参苗长至4~6 mm)进行。随后视附着基和池底污染程度,每5~7 d倒1次池。倒完池后用高锰酸钾等药物将育苗池彻底消毒。

1.2.3 施微生态制剂 换水量减少后主要通过施微生态制剂的方法改善水质。微生态制剂能分解残饵、粪便及腐败的有机物,降低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毒物质含量;还可调节参苗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还能利用其絮凝作用,将残饵等有机物絮凝成可被参苗摄取的食物团,提高饵料利用率。常用的主要有光合细菌、海洋酵母、芽胞杆菌、EM 菌等。每 3~5 d 施 1 次,每次 5~10 mL/m3,一般在上午换水后施用,也可将微生态制剂拌在饵料中投喂。若因水质、天气等原因暂停换水,可临时加投微生态制剂。

1.3 控制水温

夏季正值刺参育苗的稚幼参培育阶段,适宜水温为20~27℃,超过27℃基本不生长,28~30℃会引起参苗大量死亡。而该季节近岸海区与露天蓄水池水温常在30 C以上,故必须采取降温措施,保证刺参苗顺利度过高温季节。

1.3.1 配备降温设施 在有条件的地方,育苗车间附近应配备相应供水能力的深水井,若井水的理化因子符合育苗要求,可与蓄水池海水混合使用,以降低育苗用水温度,若不符合育苗水质要求,可通过换热器,利用较低温度的井水将海水降至适宜温度。另外,在露天蓄水池上方架设防晒网,可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1.3.2 调整换水时间 尽量在水温较低的下半夜至凌晨换水。

1.3.3 室内通风降温 在风力较小的晚上至凌晨,打开育苗室门窗,降低室内温度。

1.4 控制盐度

刺参属狭盐性动物,适宜盐度范围为26~34,<25生长缓慢,<20易引起大量死亡,汛期浅海与蓄水池海水盐度普遍降低,暴雨后常<25,甚至跌破20。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将育苗用水盐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1.4.1 蓄水池及时排淡 强降雨时要打开露天蓄水池的排淡闸板,及时排出表层低盐度水,防止池水盐度骤降。

1.4.2 与井水结合使用 井水盐度适宜的话,可与蓄水池海水结合使用,以保证育苗用水盐度相对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保持育苗用水盐度始终在25以上。

2 投饵管理

高温期刺参苗食欲下降,并且饵料易霉变,常因残饵、粪便腐败变质造成池底和附着基出现发黑、发臭现象(俗称“臭底”),严重时整个车间尤其是车间内的下水道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味。

2.1 控制投饵量

坚持“宁少勿多”的投饵原则,根据参苗的摄食情况掌握投饵量:投饵前池水基本变清,即上次投的饵料基本下沉完;投饵前附着基表面1/2以上面积附有一层薄薄的饵料,说明饵料充足,若大多饵料被吃光,表明投饵不足;若附着基上长时间附满较厚的饵料,则表明投饵量过大;大点儿的参苗可提起一端,迎着光线看,消化道内明显存在饵料,说明投饵充足,否则表明饵料不足;日投喂量大致占参苗总体质量的3%~5%。每天最好分2~3次投喂,以减少剩饵。

2.2 饵料要新鲜

投喂前仔细检查饵料质量,对变质有异味的饵料宁可倒掉也不要投喂。

2.3 饵料中动物蛋白不宜过多

刺参属杂食性动物,人工培育时,适当添加动物性饵料会加快其生长,但不能投得太多,否则会造成刺参食欲不振、粪便粘连、池水粘稠,并且高蛋白饵料更易腐败变质。通常以鼠尾藻、马尾藻、海带等海藻为主,动物性饵料一般不超过5%。

2.4 饵料投喂前先进行发酵

发酵后的饵料可促进参苗消化吸收,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残饵,并且不易变质。方法是:饵料投喂前加入2%~3%的芽胞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在车间内静置20~30 h。发酵过程中要勤观察,注意控制发酵时间,因该季节室温高,放置时间过久会引起饵料变质。

3 更换附着基与调整参苗密度

一般投附着基后50~60 d首次换附着基,之后随着参苗生长,结合更换附着基调整参苗附着密度。参苗附着密度按以下标准掌握:稚参培育前期,每张波纹板(约30 cm×40 cm)附着3~5 mm的稚参不超过500头;5 mm以上调整到200~300头;1 cm以上的较大规格参苗,减至100头以下。

4 病害防治

夏季是参苗病害的多发期。常见症状为:厌食,生长缓慢,掉量;身体僵硬不伸展,刺钝,附着力差;体色发白或呈透明状;体色暗淡,呈长条状;池底和附着基上出现红色或其他色的菌斑;严重时出现肿嘴、化皮、吐肠。主要按如上所述的从改善池水生态环境、提高参苗免疫力、减少机械损伤入手,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再结合适当的药物治疗。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4.1 合理使用药物

不能盲目用药,尤其要慎用化学药物。必须用药时先用安全、无毒、低残留的生物型渔药和副作用小的抗菌药。譬如发现稚参轻微拖便时,首先分析饵料中粗蛋白和脂肪含量是否偏高、未脱胶海带投喂量是否过大、饵料是否变质、海泥搭配是否偏少等,同时连投大蒜粉3~5 d;若有个别稚参体表轻微溃烂,多为日常操作中的机械损伤所致,一般靠其自我修复作用即可痊愈,不必立即投药,溃烂参苗较多时可用复方中草药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和川芎(2:1:3:2);发现稚参厌食、体色发暗、不伸展、生长缓慢等症状时,先从投饵是否偏多、饵料中蛋白与脂肪含量是否偏高等方面找原因。另外,每次倒完池要施抗应激类药物,每隔2~3 d,投喂1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参苗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适当施抗生素可防治细菌性和部分真菌性疾病,但长期用药会导致参苗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抗应激能力差,甚至引发药源性疾病,并影响参苗质量,增加了参苗甚至成参药残超标的风险。主要在以下几个节点适量施药:刚投附着基以及每次倒池后连续投2 d青霉素、链霉素质量浓度各1~2 g/m3,若发现池底和附着基出现红色或其他色的菌斑,可施质量浓度为0.5~1.0 g/m3的二氧化氯或3~5 g/m3的抗生素;参苗出池前连投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2 d,可预防出池和运输过程中因机械损伤而造成病菌感染。

4.2 敌害生物防治

4.2.1 桡足类 桡足类是海水中的主要浮游动物,也是刺参苗种的主要敌害生物,夏季是其繁殖盛期,即使对海水进行多次过滤,也很难完全将其滤掉。但要对其危害用生态学思维进行全面评估。参苗规格较大时,若剩饵多、池底与附着基污浊,偶尔发现桡足类没必要立即用药杀灭,此时桡足类有清理池底和附着基的作用。若附着基剩饵少,而桡足类数量较多时,则要立即施药杀灭,待桡足类死亡后要立即大换水,并施抗应激药物和微生态制剂,以降低药物对参苗的伤害,修复池水生态环境。

4.2.2 玻璃海鞘 海鞘过多会与刺参争夺栖息空间,消耗水中氧气,影响刺参生长。目前杀灭海鞘的药物较少,且对参苗有危害作用。除对海水进行严格沙滤外,最好的办法是人工挑捡,一般结合倒池进行。

4.3 操作仔细,减少机械损伤

高温多雨期参苗体内含水量大,外皮较薄,极易受伤,且伤口较难愈合。在倒池与接苗等过程中,操作要特别仔细,避免过多的机械损伤,并尽量减少参苗的干露时间。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刺参苗种成活率、减少病害发生,并且大幅减少用水量与投饵量,降低生产成本。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