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研究现状及养殖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4/04/05 17:31:37  作者:张收元  浏览次数:400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海马又叫水马、马头鱼等,在分类上属于海龙 目(Syngnathiformes)、海 龙 科(Syngnathidae)、海马属(Hippocampus)。海马的种类较多,分布较广,目前已知的有四十余种,但多年来随着海域环境的改变和较高的捕捞强度,自然水域的海马资源已日渐枯竭,我国于2004年把所有野生海马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海马属所有物种全部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自然界,海马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海藻较多的近陆浅海海域,大多数种类生长在河海交汇处,能适应较宽范围盐度的海水,少数种类甚至可以在淡水中存活。常见的有8种,即三斑海马、浅纹海马(又名克氏海马、大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棘海马(又名短刺海马)、管海马、花海马和冠海马,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我国目前养殖较多的主要是线纹海马和三斑海马。

目前对海马的利用主要在药用方面,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海马的性味、功能与主治叙述为“甘、咸、温”。归肝、肾经。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用于阳痿、遗尿、肾虚作喘、症瘕积聚、跌扑损伤;外治痈肿疔疮。明确入药的海马有浅纹海马、三斑海马、刺海马、管海马和日本海马的干燥体。民间也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说,药食同源。

一、生物学特征

海马头侧扁,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身体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吻呈管状,口小,端位,不能自由张合,眼睛可以灵活转动;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常呈卷曲状;有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海马尾部腹侧有育儿囊,雌海马将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海马不善于游水,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或其他物体上。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水生生物,主要有桡足类、蔓足类的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分类、分布、生理生态和生殖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海马生理机能、饵料开发、胎产量、成活率等。从现有文献看,国外的海马人工养殖尚处于小规模初期试验阶段,且以观赏目的、水族箱养殖为主。

我国于1957年在广东汕头开始人工养殖三斑海马并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起,部分养殖者和学者对海马养殖水环境的理化因子(水温、盐度等)、生物因子(养殖密度、微生态制剂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海马繁殖、饵料、幼海马成活率以及部分病害的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在对海马进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的同时,部分研究人员对海马的理化成分及其功效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以海马为原料,开发出了不少药品及保健品,开拓了海马消费和利用的市场。

三、国内养殖现状

1970年以后,随着海马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海马在南方各省得到了一定推广,主要养殖浅纹海马和三斑海马等。但受到海马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不稳定、缺乏合适的养殖模式影响,养殖的成活率低,养殖区域和养殖规模受到较大限制。近年来,我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海马人工养殖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筛选出适合人工养殖的海马品种和适宜的饵料,探索了多种养殖模式。受到养殖技术突破及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国内海马的养殖规模出现较快增长,福建、山东、广东、河北等省海马的人工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厂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目前主要的养殖模式有水缸(水桶)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3种。

1.水缸(水桶)养殖个体户及小规模养殖户宜采取此养殖模式。一般养殖容器为宽口陶缸、塑料桶、塑胶桶、木桶等。该养殖模式水体一般为1米3左右。该模式养殖水体小,易于操作、观察及日常管理,但换水量较大,每天需换水1/2左右且每2~3天需倒缸1次,对容器进行彻底的清洗及消毒,养殖密度一般为50~100尾/米3。该养殖模式选址灵活,投入成本较小,适宜小规模养殖,但存在养殖容量小、换水量大、水质和水温波动大等缺点。近年来有部分养殖户对此养殖模式进行改进完善,通过加强进水的调控处理,同时桶内科学投放适量海藻,并喷洒微生物制剂调控,使环境因素稳定,提高生产效率和海马的成活率。

2.池塘养殖该养殖模式通过自然海域涨潮落潮进行进水和排水。投放密度以2万~3万尾/亩为宜,每3~5天通过潮汐的涨落换1/4~1/3的海水。池塘中的海马适宜进食鲜活小虾,因此宜将小型虾与海马混养,利用小虾自身的繁殖为海马长期提供饵料,不投或少投人工饵料。该养殖模式整体资金投入相对较小,易实现规模化养殖。通过饵料活体与海马混养,饵料成本整体下降。但由于养殖水体较大,自然海域的进排水也造成了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不确定性,且近年来生态环保要求提高,池塘养殖尾水要求达标排放,该养殖模式的成本也在上升,养殖区域也受到一定限制。

3.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车间具有遮阳、通风、保温、防雨等效果。该养殖模式可以达到较高的养殖密度,一般为100~200尾/米3。该养殖模式前期的资金投入较高,但可实现集约化养殖,养殖密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单位水体利用率和管理效率。通过调控水温及水质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在稳定优良的水环境中海马生长较快,成活率也较高。工厂化养殖有利于对养殖尾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是目前普遍采用和大力推广的养殖模式。

四、病害防治

海马对水温、水质、光线、盐度等环境因子及饵料变化比较敏感,条件不适时容易发生疾病。目前养殖中常见的有气泡病、肠胃病、烂尾及肤毛病等。在产苗后1个月内、季节交替时易出现病害。食物转喂期,即由投喂桡足类转喂糠虾等时,容易出现烂尾、肠胃病等疾病。目前对于海马病害缺少系统的精准治疗措施,养殖中“防重于治”,关键在于做好预防工作。日常管理中做到稳控适宜水体环境、科学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投喂适口饵料,能有效降低海马病害的发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