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福说:鱼类“皮毛不好”与“环境应激”
在我国的水产养殖动物中,养殖鱼类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而养殖鱼类属于变温动物。鱼类的生长、繁殖均与温度、光照、水质等理化环境因素存在密切地关系,其中养殖水体温度和溶氧量是养殖鱼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当养殖水体中的温度和溶氧量等处于养殖鱼类适宜范围内时,较高的温度使养殖鱼类生长较快,较低的温度导致养殖鱼类生长放缓。对于温水性养殖鱼类而言,水体温度在15~32℃的范围内,大多数鲤科鱼类是适宜生存的,如在我国淡水养殖中较多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所谓“四大家鱼”,在18~22℃的水温范围内,就是最适宜的水温,能进入明显的快速生长期,当水温在25~30℃的条件下,进入最适生长期。但是,高于这个温度范围,则可能产生所谓热应激(heat stress)。而热应激会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造成养殖鱼类采食量下降、脂肪合成减少、机体消瘦,引起生长停滞;当养殖鱼类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下时,养殖鱼类体内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机体难以完成正常的吞噬、灭菌的生理功能,并诱导出炎症反应,降低鱼类自身的免疫调节机能。
当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偏低时,会引起养殖鱼类机体内缺氧而失去食欲,甚至导致“泛池”的事故发生。而养殖鱼类大量进入食场摄食时,食场水域中的溶氧量往往养殖池塘中最低的场所,低溶解氧环境也是会造成对养殖鱼类的环境应激(environmental stress)的。而水产养殖动物对各种环境应激的生理学反应结果,就是水产养殖业者所说的,养殖鱼类“皮毛不好”,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鳞片松动,比较容易脱落;体表黏液较少,捕捞起水后鱼体体表容易出血,容易导致应激性死亡、不能经受较长距离的运输等。
(本文摘编于:农财宝典水产版)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