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涉及"池塘循环流水养鱼"鱼产量的文章
一、重庆日报: 发力农业供给侧:用这个技术养鱼 产量翻两番排污还很少
|
开栏的话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着农业的长远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实践。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发力农业供给侧 培育发展新动能”专栏,通过聚焦典型、剖析案例,深入挖掘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新亮点,求解改革遇到的难题。敬请关注。 一个125平方米大小的水池能产多少鱼?重庆利赛农业有限公司铜梁西郊现代农业园水产养殖基地给出的答案是:1.5万公斤! 近日,该公司对基地的两个水池进行捕捞,共收获了3万公斤鲫鱼、草鱼和鲤鱼。 “这是我市建立的第一个‘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基地!”铜梁区农委水产高级工程师杨龙说,这项技术可使水库、池塘的鱼产量由原来的亩均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000公斤,翻了两番,同时排污接近于零。它的试点成功,对铜梁乃至重庆做大做强水产优势特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增氧推水”装置让鱼做“有氧运动” 记者看到,利赛农业公司的这个水产养殖基地约有20亩水面,但70%以上的鱼却产自池塘中两个110平方米大小的水泥槽。 水泥槽成长方形,每个长25米、宽5米、深3米,水面125平方米,容积375立方米,相当于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水泥槽的两端都与池外的水面相通,两者间隔有一张渔网。其中,水泥槽里是养殖区,槽外的大部分水体则是净化区。 水泥槽里还可以用渔网进行再分割,以养殖不同的鱼。 “一个水泥槽就是一台‘跑步机’!”杨龙说,水泥槽的一端在水下安装有一台“增氧推水”装置,通过风机鼓风推动水流由一方向另一方不停地流动。因此,整个水泥槽就像一台“跑步机”,使槽中始终保持充足溶解氧的同时,让鱼也不停地做“有氧运动”,从而使鱼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保持高存活率。 而在水泥槽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地势相对低的集污池,急速的水流把鱼粪、残存的饲料带到集污池。这一端还装有一台吸污泵,可将底部约60%的废弃物回收到岸边的集污塔,对其进行脱水处理后,作为种植水果、蔬菜的有机肥。 剩余肥水再流进水泥槽外的净化区,这里养有花白鲢,它们以剩余肥水和浮游生物为食。这样一来,整个池塘的污水排放接近于零。 利赛农业公司总经理邓勇说,因水质保持清洁,鱼有氧运动量大,基地养出的鲫鱼、草鱼、鲤鱼,肉质更紧实,也没有土腥味,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这两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槽是去年6月建成并投入生产的,截至目前,两个槽已产3万公斤鲫鱼、草鱼、鲤鱼,净化区也产出了1万公斤花鲢、白鲢。而在过去,这个池塘的年产量只有1万公斤,现在的产量翻了两番。 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据杨龙介绍,这项低碳高效养殖技术由美国奥本大学设计,并通过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引入我国,两三年前开始在江苏省试点。 去年春节,铜梁区委负责人回江苏老家时看到了这一技术,春节一过便组织铜梁的水产专家前往考察。 “这其实就是我国池塘‘80∶20’养鱼技术的‘升级版’!”杨龙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推行池塘“80∶20”养鱼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在池塘混养家鱼、花白鲢,其比例大致为80%和20%,由号称“清道夫”的滤食性鱼类花白鲢来消纳肥水和浮游生物,从而使池塘养鱼的亩产量由过去的一两百公斤一下子提高到了500-1000公斤。 但多年来,池塘“80∶20”养鱼技术受水中溶解氧的限制,养殖密度无法进一步提高,加之肥水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从而使池塘淤积严重,既不能有效提高鱼质,又增加了池塘清淤成本。 在此期间,部分地区曾尝试推行池塘网箱养鱼,将占80%的家鱼放在网箱里养,占20%的花白鲢放在网箱外养,但在网箱下面收集鱼粪、残余饲料非常困难,仍旧没有解决以上难题。而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则通过鼓风设备和吸污设备,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不过,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也有一个限制条件,8至10亩水面才能配置一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槽,只适合在较大面积的水库、池塘进行推广。 每年补贴100万元,总共改造1.5万亩高密度流水养殖基地 铜梁区的试点表明,建设一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池,一年可增加2万元纯利润,而修建一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槽,投入在8万至10万元,需4至5年才能回收投资。为鼓励养殖户建高密度流水养殖槽,从去年开始,铜梁区拿出10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补贴,养殖户每建设一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槽,政府补贴5万元。 截至目前,铜梁已建和在建的高密度流水养殖槽已有23个。 杨龙表示,铜梁现在的水产养殖面积近3万亩,其中适合建设高密度流水养殖槽的约有1万亩,另外他们还将结合山坪塘整治,将部分池塘小改大,再改造一批较大水面的养殖基地,从而使全区的高密度流水养殖基地达到1.5万亩。这样算来,全区将建设1500至1800个高密度流水养殖槽。 “推广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将是铜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水产优势特色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杨龙表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而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让他们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突破口。 他表示,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不仅可大幅提高水产产量,大幅提升水产质量,大幅提高养殖户收入,还可实现排污接近于零,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一步,他们还将借助这一技术,探索青虾、白对虾、鸭嘴鲟、甲鱼等高档水产品的高密度流水养殖,探索水面种植水生蔬菜,进一步优化水产产业结构,提升水产产业的质量效益。 (2017年2月7日) |
二、南京日报 : 125平方米水池能养1万多公斤鱼
南京水科所在国内率先尝试池塘循环生态养殖
本报讯(实习生潘玥颖记者许琴)一个125平方米的小水池能养9000条鱼,总重量达1万多公斤。传统养殖方式下,这么多鱼必须养在一个10亩的鱼塘里。近日,在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社区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养殖基地,记者参观了这种新型水产养殖模式——池塘原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据悉,这种养殖方式是首次在国内尝试。
养殖基地的南侧,是一块50多亩的大鱼塘,鱼塘一侧的中间,建有5个长长的水池。水科所副所长茆建强介绍,每个水池都是125平方米,水深1.7米,每个水塘都有9000多尾鱼,主要是草鱼和罗非鱼,约1万多公斤。实现如此高密度的养殖,主要靠他们的新型养殖模式。
记者看到,在大鱼塘的多个角落以及水池边,都有正在运行的设备,设备上有数根管道通到池水中。“这是气提式推水机。”工作人员介绍,推水机模拟流水环境,产生循环水流,同时使水体产生高溶氧。这样水池里的水就在不断流动,而且含氧量极高。
在水池另一侧还有数根管子接到岸边不远处的一个槽内。据介绍,这是在把池内鱼的残饵粪便吸出去,净化池内环境。吸出去的残饵粪便送给当地农民种菜,是很好的肥料。茆建强说,池水不停流动,鱼接触到的都是新水,池内氧气充足、水质干净,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密度很高,鱼也容易生存。
放眼望去,整个50亩的鱼塘,只有眼前600多平方米用来养鱼。工作人员介绍,等春天一到,将在外围水面种上空心菜、水芹菜、高杆水稻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也能净化水质。“这就是我们说的‘池内养鱼,池外养水’。”
在水池边,几名当地农民正在起鱼。一杆下去,捞上满满一网鱼,池内的鱼不停扑腾,水花飞溅。据悉,这个项目从去年夏天启动,当时在水池内放的鱼苗3两到半斤左右,半年多过去了,小鱼都长到了3斤左右。
茆建强说,之所以着手该项目的研究,最主要是出于对环境的考虑。传统养鱼模式,尾水对水环境有很大污染。这几年,为获得更高的养殖产量,不少养殖户在有限的养殖水面中,不断提高养殖密度。高产量带来了高排放,产量与环境成了矛盾。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不仅保护了水环境,鱼的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高,饲料浪费得少,防病、治病容易,用药减少。养殖户如果想尝试这种方式,可以对现有池塘进行改造,不占用额外的土地资源。 (2015年5月24日)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