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食性与食性的变化
一、鱼类的食性
当鱼类度过了幼年期后,便会开始出现明显的食性分化,不同鱼类会具备不同的食性,同时也因此而改变其生活的水层,目前可将鱼类的食性大致分为七类:
1草食性。代表鱼种:草鱼、鳊鱼及团头鲂等
这类鱼主要摄食水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水底的水草、水藻以及河岸边的芦苇、被淹没的庄稼植物等,同时也鲜有会在水面觅食落在水表的花草种子、嫩树叶、草籽、浮萍和人工投喂的草料等。
(草鱼)
(武昌鱼、鳊鱼及团头鲂)
2浮游生物食性。代表鱼种:鲢鱼(白鲢)、鳙鱼(花鲢)、䱗条等
这类鱼主要依靠摄食水表的浮游生物为主,包含了浮游生物以及浮游植物,此类鱼的特点是有较大的嘴,通过大口的吸入表层水面,用鳃过滤浮游生物,滤食特点明显。此外,还有一些䱗条(鲹子)等小杂鱼,也是浮游生物食性,在水表层进行觅食。
鲢鱼(白鲢)
鳙鱼(花鲢)
(䱗条)
3掠食性。代表鱼种:鲶鱼、鲈鱼、乌鱼、鳜鱼、鳡鱼、狗鱼等
这类鱼主要具备攻击性,会主动攻击小鱼小虾进行捕食,鱼比较凶猛,且大多为无鳞鱼,拥有锋利的牙齿和较快的游动速度,体格较为强壮。除了小鱼小虾外,也会捕捉螺肉、贝壳、水生昆虫等食物。往往具备有掠食性的鱼类,可以使用"路亚"钓法进行垂钓,以拟饵模仿饵鱼进行垂钓,最明显的是鲈鱼。
(鲶鱼)
(鲈鱼)
(乌鱼)
鳜鱼(桂鱼)
(鳡鱼)
(狗鱼)
4底栖生物食性。代表鱼类:青鱼、鲤鱼等
这类鱼生活在水底层,以水底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昆虫为食,如水藻、螺肉、贝壳、蚯蚓甚至小鱼、小虾等,如青鱼不仅仅吃食水底动植物,甚至还会拨弄淤泥,寻找在淤泥中的贝类、螺类,而鲤鱼也具有拱泥的特性。
(青鱼)
(鲤鱼)
5杂食性。代表鱼类:鲫鱼、鲤鱼、泥鳅、鳊鱼、鲂鱼、罗非鱼等
这类鱼不仅仅只有单一的食性,它们常以水生植物以及动物为食,不是单一的肉食性或草食性,我国大部分的淡水鱼都是杂食性鱼类,只是在食性上会偏向某一食性,如鲫鱼和鲤鱼,大多数捕食水藻、水生植物为主,同时也会捕食蚯蚓、红虫、水表昆虫等。这类杂食性的鱼类,生存能力强,适应性广,在我国大部分水域都能存活。
(鲫鱼)
(泥鳅)
(鳊鱼、鲂鱼)
(罗非鱼)
6腐屑食性。代表鱼类:鲴鱼、鲮鱼、梭鱼、鲻鱼等
这类鱼主要觅食水底的动植物腐屑,以及淤泥中的动植物尸体,这类鱼因食性的特点,所以身体都较为细长,且嘴较小,以便啄食。
(鲴鱼)
(鲮鱼)
(梭鱼)
(鲻鱼)
7人工饵料食性。代表鱼类:养殖鱼类
这类鱼都是养殖鱼,长期投放颗粒及人工饲料进行喂养,因此具备人工养殖食性,大部分淡水鱼都已经实现人工饵料养殖,因此在投放颗粒及人工饲料时会出现抢食等情况。
二、食性的变化
鱼类的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目前的总结分析来看,鱼类食性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改变:时间、水域、温度。
1食性根据时间而改变
四季的更替,同样发生在鱼类的生活圈内,岸边的植物生长到枯败,蚊子从产卵到成虫,螺类的繁衍到过冬,这些都是四季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影响着水中鱼类的食物链,如夏天摇蚊的大量繁殖,使得水中出现大量摇蚊幼虫(红虫),此时大部分杂食性鱼类都会改变食性,以捕食摇蚊幼虫为主,而金秋来临,植物花籽的洒落和庄稼的掉落,都会给水中带来丰富的植物食材,此时杂食性鱼类更倾向于捕食植物类饵。
2食性根据水域而改变
不同的水域环境会造就出不同的小型生态环境,光水面和浮萍塘,同样的鱼类却有着不一样的食性,光水面的水域杂食性鱼类往往没有充足的植物进行觅食,因此浮游生物成为了重要食物来源;而浮萍塘的杂食性鱼类,则会选择食物充足的浮萍进行觅食,因此在夏天总能听见浮萍塘发出鱼类觅食浮萍的声音。
3食性因为温度而改变
四季拥有不同的温度,水温的高低会影响鱼类的摄食欲望,较高的温度,让杂食性鱼类更喜欢谷物、植物类的饵食,而逐渐寒冷之后,低气温使得杂食性鱼类喜食虫类鱼饵。
以上就是鱼类的食性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不同的对象鱼是有不同的食性的,且我国大部分淡水鱼都是杂食性鱼类,但随着时间、温度和水域的改变,鱼的食性也是会改变的。
相关文章:
鱼类特有的四个生物学特性---食性与胃肠结构、呼吸、栖息、繁殖特性
更多信息请登录水产专业网站:中国西南渔业网http://www.yc6318.cn/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