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底质好坏的判别及改良措施
水产养殖正在逐步走向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其中底质改良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科学改底的前提是我们应明确底质处于何种状态,准确判断,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池塘底质变坏的生态表现
1、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并闻到臭味;
2、池角泡沫发黄、漂浮物发黑、池水分层及水色不一致;
3、池底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特别是在清晨阳光照射下;
4、水体pH值早、晚基本无变化,长期低于6.5或高于9.0;
5、底泥发黑、发臭。如果池底变黑,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出现变黑的原因:清池不彻底;投饵过量;池水过肥,换水不够;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老化枯死后沉底腐烂;下层水长期严重缺氧。在养殖中后期池底较易出现黑化,为淤积于池底的有机物在细菌等作用下进行非氧化分解,形成池底“黑化区域”。
二、底质优良的标志:活
土池用已根木棍戳底,木棍不粘脏、无异味并无气泡冒出;高位池排污无异味。
三、底质变坏的标志:粘、滑、臭
表现:如果料台底部的网粘脏说明底已恶化,底层水的粘性大、可溶性有机质含量高、溶解氧含量不足,易分层。高位池还可以从排污口来观察判断底的好坏,排污管一拨开就有臭味或有异味,说明底已恶化,污水过后水色与表面水色一致,说明底良好,污水过后水色清而不浊,说明底已开始老化(底层水无藻类,水分层)。
四、底质变坏的原因
在目前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的养殖模式下,缺氧是造成底恶变的根本原因。
五、造成底层缺氧的原因
1、通道长(水过深)、细(水的粘性大)或被阻断(水分层),空气中的氧气和表层产生的氧气都要经过水体的扩散作用才能到达池底的;
2、主要来源被阻(藻类老化)或被切断(倒藻);
3、有机物富集过多;
4、生物总量偏大。
六、好底质的溶氧表现
池塘底质好坏是水质好坏的根源。好的底质,底部溶氧应维持在3mg/L以上,最低不能低1mg/L;氧化还原电位尽量维持在100mv以上,低于100mv时兼性微生物出现厌氧呼吸,可变离子向还原态转化。良好的底质对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保证养殖安全有重要意义。
七、底质改良措施
实际生产中根据养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改底,使底质尽量少的受到破坏,维持好的底质状态,从而保证养殖效果。改底防重于治,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