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内外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8/08/27 13:55:04  浏览次数:297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用药、施肥,畜禽养殖排泄物对池塘进水水源的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污染日益加剧,加上水产养殖过程中自身所引起的淤泥增厚,饵料过剩,药物残留等对池塘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特别是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就池塘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池塘内外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池塘水体污染的原因

1.池塘水体外源性污染。

⑴工业废水污染。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政府对工业废水排放监管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明显得到加强,工业废水进入了污水管道或实施区域集中管理。但由于部分地区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或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等水域,尤其是有毒有害工业废水的偷排,致使水质污染事故频发。

⑵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引发的污染。

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养殖场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泄、处置等引起的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再则,更为要害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给河流、湖泊等水域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

河流、湖泊是养殖池塘的进水源,高温季节,池塘需要经常加注新水。因此,外源水质的优劣与池塘水产养殖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高温季节,因池塘加入被污染的河水,造成鱼虾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2.池塘水体内源性污染。

⑴池塘老化。

由于池塘使用年代增加,导致池塘老化,池坎坍塌,淤泥增厚,有的池塘淤泥竟厚达1米甚至更厚,成为各种病原体繁衍生息的温床而诱发鱼病。

⑵残饵腐烂。

现在的池塘养鱼大多是高密度养殖,养殖户往往因追求产量而提高放养密度,势必加大投饲量,使饲料过剩,加上池塘水生生物分泌物和鱼类的粪便,在塘底积累成厚厚的淤泥,引起腐烂而败坏水质。

⑶药物污染。

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鱼病时,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防治技术和合理的用药知识,往往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个别养殖户为提高养殖产量,减轻养殖成本,在防治过程中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禁用渔药,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池塘内外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二、池塘水体污染的危害

1.池塘外源性(池塘外)污染的危害。

外源性水体污染对池塘水质构成有很大危害。

化工、电镀、五金等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铜、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和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等有机物,很难迅速生化降解。

畜禽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病毒、病菌等,水体受其污染后会传播疾病。

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和磷、氮等植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生化降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于水中的氧气,使水体缺氧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一旦池塘加注被污染的外源河水,很容易会发生病害、鱼虾死亡现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池塘内源性(池塘内)污染的危害。

池塘经过数年养殖,加上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投饵量的逐渐增加,使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藻类也不断增多,底部有机物积淀严重,导致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危害鱼类。同时,这些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甲烷等,使池塘底质、水质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水体中有益菌自净能力减弱,破坏水体微生物的平衡,影响鱼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加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本。

若在外源性污水或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鱼类缺氧泛池或发病死亡状况。此外,用药不当,也会使池水中有害有毒成份增加,威胁养殖鱼的类健康。

池塘内外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三、池塘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1.池塘外源性(池塘外)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⑴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域的保护。

要生产质量安全的水产品,必须要有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源。因此,水域保护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政府要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域的保护,建立、落实水域保护责任制,特别是环保、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监管力度,严历处罚企业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提高污水管网比例,实施污水区域集中处理。

农业部门要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的适度整治,并推广测土配方和科学规范使用农药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制止污染水域的行为,遏制水域恶化趋势,使水域得到恢复和改善。

⑵用物理、生物、化学方法处理池塘加注的河水。

一是物理法。

在养殖池塘附近设置蓄水池、过滤池和曝气池,使进入池塘的水源先通过过滤、沉淀、自然分解等过程,除去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二是生物法。

采用活性污泥法,在曝气池中用活性污泥处理污水,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通过吸附和凝集作用来净化水质,也可通过向水体投放某些微生物(EM茵等)方式,将水体或底质沉淀物中的有机物、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和无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茵的生长。

三是化学法。

将经过物理或生物方法处理过的水源进行药物消毒,常用的有生石灰、氯化物等。如生石灰能中和水中过量的酸,消除和沉淀有毒金属离子,提高水体pH值、硬度、碱度、底质盐基饱和度,解吸底泥营养元素,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经过药物消毒的水体引入池塘前应曝晒数天。

2.内源性(池塘内)水体污染防治方法。

⑴清淤消毒。

利用塘空时节,将池水排干,用清淤机或人工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保持10厘米~20厘米即可。然后经多次翻整、曝晒,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⑵科学投喂。

为降底残饵对池塘水体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原则,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水色、透明度、溶氧等)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等适时调整日投饵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预防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⑶合理用药。

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治,严禁使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痢特灵和抗生素等违禁药物,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减轻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⑷机械调节。

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的功能。在养殖池塘中应配备相应功率的增氧机,利于加快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减少有机物沉积,促使池水作垂直对流和水体间的物质循环逸出池水中溶解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气体,使水体溶氧均匀分布,调节水质。

(5)进排水系统。

还要建立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不乱扔病、死鱼,注重排放生病渔池的池水,防止对其他鱼池造成污染。

(6)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可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如种植茭苜、蒲草、凤眼莲等,用其吸收部分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创造一个有利于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

(7)施放有益菌。

积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定期投放有益菌。如投放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通过这些有益生物活性细菌,有效抑制或灭杀水体内和养殖鱼类中的某些有害致病菌,保持水体清新鲜嫩。

(致谢本文原作者:王海表。"水花鱼"公众号对文章内容有修改)

池塘内外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西南渔业网 http://www.yc6318.cn/,了解更多哦~~~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