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水体分层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9/13 15:32:25  浏览次数:294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所谓水体分层,又称为水温分层,多见于深水水体中,一般来说水深至少应在1米以上才有可能出现,并且,水体越深它的水温分层现象就越明显,在野外游泳的人就最会最有水体分层的感知,即:表层水温暧但底层水可能就很凉浸。

一般情况下越是底层水它的水温就越低,浅水水体基乎不存在水温分层现象。水体(温)分层现象犹其在湖泊,河流和水库中是必然发生的。水温是水质因素的一个重要变量,在确定其他水质指标的过程中往往与水温有关,而水温的变化对池塘、库区及河湖的水生生物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认识水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层现象,对于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水体藻类的转向

秋冬交季或者冬春交替之时,此时的昼夜气温变化很大,气压变化频繁,水体中藻类的组成会发生变化。秋冬交季的水体中的藻类由原来喜强光的藻类转向喜中强光或者偏弱光的藻类

喜强光的藻类,如:

蓝藻喜高温好强光高PH值和静水,喜低氮高磷。

硅藻喜水浅光照好及水体中含丰富的硅酸盐的流动水体。

裸藻类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静止水体,在阳光充足的温暖季节能够大量繁殖。

喜中强光或者偏弱光的藻类,如:

金藻门的藻类多生活在淡水透明度大有机质少的低温水体。

黄藻门藻类对低温弱光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早春和晚秋大量繁殖。

光甲藻对低温低光照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藻类由原来喜强光的藻类转向喜中强光或者偏弱光的藻类转变的同时,不能适应环境的藻类必定死亡,严重时出现“倒藻”现象,引起有毒物质积累和水体缺氧等等不良反应。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客观环境下如果养殖管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水体分层,从而引发水生生物的分布的变化和水体其他指标的变化等系列的物理生化的连锁反应,最终可能会给鱼虾出现病理变化提供了诱因。

二、水体分层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一,轻微分层。

表层水体青绿但底层出现浑浊,肉眼很难发觉,看叶轮式增氧机打出的水花泛白或者泛黄。

第二,严重分层。

表层水体看起来深绿色或者青绿色也有的暗绿色,但增氧机特别是叶轮式增氧机打起的水花严重泛黄甚至是泥浆水的颜色,增氧机周围的水泡圈扩大且久久不散,水面漂浮一层油状膜,在下风区往往有条带状的灰黄色的老化或者死亡的藻类聚集在一起。

三、水体分层的原因

第一,水深的水体更容易出现水体分层。

原因在于:秋冬交际或者冬春交换时节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表层水体温度比较高但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低好几度,但是夜晚表层水体热量不断向外散发,到黎明表层水温又比底层水温低,表层水的密度比底层水稍大形成一定规模的密度流,特别是在气压变化频繁风向多变的晴朗日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底”而造成水体分层。

第二,投喂饲料过多的池塘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饲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投料过多,残饵不断积累在底部,经过微生物参与的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水体分层造成底部积累较多有毒有害气体,各气体分压大于表层分压,在天气突变时容易反底,危害养殖动物。

第三,用活菌制剂过多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活菌制剂不管是液体发酵还是固体发酵,菌种基本上都脱离不了芽孢杆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这些菌作用于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如果用菌量过大特别是遇上阴雨天,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特别是底部缺氧尤为严重,在缺氧的环境下虾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活动量会加大造成底部水体浑浊,严重的出现虾游塘。

第四,养殖密度大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

同样地,放养密度过大,投料造成的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积累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到了养殖的中后期以后出现水体分层较多,往往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通常我们使用的消毒药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例如常规的消毒药物如甲醛,氯制剂,溴制剂,溴氯制剂分子量比较小的消毒剂刺激性都比较大,而像聚维酮碘、双链季铵盐及部分的碘制剂分子量都比较大,属于比较温和的消毒药物。由于消毒药物的刺激性会使得鱼虾和其他水生生物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量加大,另外消毒药物也能抑制菌类的代谢繁殖等,同时藻类特别是偏老化的藻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第六,池塘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不同,水体出现分层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通常以蓝藻为优势种特别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蓝纤维藻的水体特别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这与蓝藻的生活特性有关。通常起了蓝藻为优势种群的池塘同样的放养密度下鱼虾的生长速度都比较慢,且中后期增氧机底下或多或少都有死鱼虾。

四、深水体的水体分层

深水体包括河湖和水库等,不同的河湖和水库,水温垂向分层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由强到弱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层型、过渡型和混合型

分层型的水体上部温度竖向梯度大,称为温跃层或斜温层;在水体表面由于热对流和风吹掺混,水面附近的水体产生混合,水温趋于一致,这部分水体称为同温层或混合层;底部温度梯度小,称为滞温层混合型无明显分层,上下水温均匀,竖向梯度小,年内水温变化却较大。

但是到冬季则上下水温无明显差别,严寒地区甚至出现温度梯度逆转现象,上层接近于0℃,底层接近于4℃,这也是底层是水液体,上层则为结冰层之故

五、池塘的水体分层

池塘人工养殖鱼类,因池塘水体相比于河湖和水库来说是小水体,但因人工养殖鱼类追求的是产出比效益和小水体更易变化无常之故,从而更加的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否则,养殖效益往往等于零。

池水深度的差异与水体分层的影响很大。

池水超过3米时,一般情况下因光照不足或无光,产氧功能不足或缺失,底层多为溶氧不足,鱼一般不会在底层活动。

当水深达4米及以上时,基本上水体浪费很大,表层和底层水温相差也巨大,底层缺氧甚至寡氧(无氧),底层少有鱼类活动(冷水鱼除外),似冰火两重天。

水深2-2.5米时,因水深1米处和2米处溶氧相差一半,须增氧机搅水才能混合达到均氧状态以宜鱼类生长。

水深1米,原则上须微流水养殖,否则,产量不高。

故而,过度深度的水塘的鱼产量不一定比适度水深(2-3米)塘的鱼产量高。因此,养鱼水的深度以2-3米为最佳

六、水体分层与水的密度

(1)水的密度特性

水的密度特性,在一个整体的水中,它的密度是不一致的,即密度差

当水温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水太浅容易在极端天气下,易将鱼冻伤。在冬天,当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水面的温度比较低,再向下层水体时,水的温度逐渐增加,然后到4摄氏度。

当水温到0摄氏度结冰时,密度最小。平时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里,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大就是现成的例子。

当水温从4度往上升时,密度又在不断减少,以至于烧开水到100摄氏度时,水体沸腾就会变成水蒸汽。

正因为水温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上层水的密度一般都很小,密度大的沉在下面,因此,在夏天避暑和冬天防寒时将水体尽量加深水位是有益的。

(2)水体分层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有人曾做了以下试验来说明水温分层并说明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把两桶水染成不同颜色,把其中一桶水升温,温差15度以上,两桶水相反按升温水加入自然水和自然水加入升温水中的顺序轻轻的注入一透明的塑料桶中,注入的顺序不一样,得到的水体混后的颜色深浅是不一样的,其原理就是温度不同水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密度大的水会在重力的影响下往下渗透,而下层比重轻的水会往上对流,如果底层的水温低密度大,则上下水体对流减弱,这就是水体分层

(3)高温季节晚上最容易发生缺氧的原因

高温季节水温分层犹为明显,上、下层水温温差极大,因光照强弱明显,底层水体因光合作用不强,底层溶氧量微乎其微。同时,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在昼夜间变化也较大,晚上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表层水降温幅度减弱,夜间水体上层水温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但密度同时也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即上下层水体对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拉大养殖水体上下层水温的差异,一旦达到了临界点就会产生水温分层,中下层水体溶氧慢慢补充,而上层溶氧则逐渐下降,一般到凌晨时会降到最低水平,当然,因夜间基本上没有补氧来源,底层水体溶氧则更加欠缺,所以,晚上最易发生缺氧状况

七、水体分层与药害事故

在渔业生产中,经常遇到持续的旱热天或天气突变时,最易造成池塘缺氧泛塘,或者,同是一口池塘水深也是一样,这次和上次用药的药品并且药量也是一样,但用药后的效果有时并不一样,可能会出现治病效果差异很大的现象,甚至还有可能这次用相同的药及用量反而造成药害事故把鱼也杀死了,上述现象除了人为因素比如天气不良(缺氧等)以外,大多是因为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也就是说可能就是水体分层的缘故。

当高温衡定时,表层水的水温高,低层水的水温低,就容易引发水体分层。比如在白天时上下水体没有对流,如果水体分层的界线在1米处时,那么原来按2米水深算的用药量实际只使用的水深不到2米或者只有1米水体,就无疑是用量加倍了,用药量加大了,死鱼的风险当然就产生了。还有一个现象,有时只出现了用药后只死水上层或上中层的花白鲢鱼,而底层鱼不死的现象,即也正由于上述这个原因。

八、水体分层对鱼虾的影响

从物理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也会出现溶解氧的分层,表层溶解氧比较高但底层的溶解氧非常缺乏,底部还原性很强,在这种还原性的厌氧环境下厌氧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 而鱼虾的体质可能会不断下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很大,在还原性厌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价位的氨或铵很难被氧化为高价位的硝酸盐供藻类利用。

从生物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藻类多分布在表层,往往造成喜强光的藻类慢慢占据优势,并且藻类组成向单一化转变,这都不利于养殖环境的稳定。

因此,水产养殖要尽量的打破水体分层的形成,处理的办法就是破坏水体分层,采用一些机械设备,如增氧机、微孔暴气等等,当然,遇有风浪时水温分层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总之,养鱼户应该掌握水体(温)分层的规律,从而确保渔业生产顺利进行。

附文:


水色与养殖的关系---池塘水色早晚变化的原因

水的调养---根据水体的特性和藻类的性质来制定系统的“养水”方案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和调控方法

池塘水体的深浅与水温分层(第159期)




更多信息请登录点击网站http://www.yc6318.cn/,了解更多哦~~~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