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溶氧高低是关键

发表时间:2019/07/15 20:37:50  作者:毛洪顺 常顺 马永刚   浏览次数:390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会使鱼类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降低,而造成鱼类慢性中毒,抑制生长。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鱼类的造成的毒害症状: 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是养鱼水域中诱发鱼类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溶氧高低是关键

一、养鱼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

氨氮产生主要原因是池水和底泥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及水生生物的代谢作用,这是养鱼水体中氨含量增加的主要途径。尤其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养鱼水体中人为的大量投饵、施肥使水体中含氮有机废物数量增加; 放养的密度大,生物代谢旺盛,排泄废物氨的数量增多。

①鱼类代谢以氨的形式通过鳃排到水中,水中的有机质,包括鱼的粪便,残饵等的分解产生氨。

②在缺氧情况下,含氮物质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氨。

③ 氨的增加速率大大超过了浮游植物利用极限,致使氨在水体中积累。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溶氧高低是关键

二、氨氮毒性与池水pH值和水温的关系

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这样就会给养鱼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为此在生产中必须控制以减少氨的危害。

氨态氮在水体中以氨和铵两种形态存在。

pH值小于7时,水体中的氨几乎都以铵的形式存在,危害小一些。

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氨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氨的比例增大。也就是说在碱性条件下,水温越高氨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氨浓度为0.025毫克/升。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溶氧高低是关键

三、氨氮对养殖的危害:

氨氮是水中经常存在的物质,氨氮过高可引起鱼类中毒死亡。氨氮过高可以造成鱼类鳃部受损,影响鱼类的鳃部的呼吸作用,从而产生“缺氧症”。

目前尚未统计分子氨对鱼类的安全浓度,但一般都按0.05-0.1毫克/升的分子氨作为可以允许的极限值。而池塘中分子氨的浓度和池塘的温度、pH值和总氨的浓度有关,在氨的浓度一定时,pH值越高毒性越大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溶氧高低是关键

四、养鱼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措施

1.定期加注新水降氨

增加换水量是降低氨氮最有效的办法。有条件的可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厘米:或每10~15天换底层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5~1/3。

2.调节浮游生物的组成降氨

(1)培植、种植水生植物:

在池中采取鱼菜(花、稻等)共生或培植浮萍等鱼用青绿饲料类措施,或在池中围栏栽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等飘浮植物,培植、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1/100,可有效地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降氨效果明显。

(2)改善水体中的溶氧状况降氨

在溶氧多时有效氮以硝酸态氮为主,在缺氧状态下则以氨态氮为主。因而改善和增加水体的溶解氧状况可降低氨含量和氨的危害。

使用增氧机械: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和曝(氨)气的作用。常开动增氧机,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并能同时曝气,可促进氨的硝化使氨转化为硝酸态氮和亚硝酸态氮。排灌不便、注水困难的水体更要使用增氧机。

使用化学药品增氧:养鱼生产中常用的增氧药物有过氧化钙、过氧化钡、鱼浮灵(或浮头灵)等。

3.泼洒沸石粉或活性碳降氨

使用沸石粉或活性碳,一般每亩用沸石15~20千克或活性碳2~3千克,能通过离子交换和吸收有毒代谢产物来降低水中的氨含量。

当水体中浮游植物同化作用降氨或其它降氨措施无法实施时,可在水体中施用,可达到使氨减少90%~97%的良好效果。而且并不影响水质的其它化学指标。

此外,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3%~5%的沸石粉,也有降低水体中的氨含量的作用。

4.利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降氨

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许多研究表明,养鱼水体中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明显降低底质和水质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少了有机物质分解产物氨的释放,从这一角度出发,施用光合细菌等对降氨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5.利用化学药物调节水质降氨

有些化学药物也有调节水质和降低氨含量的作用,如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作者:毛洪顺 常顺 马永刚 内容有增加)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