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的来龙去脉
发表时间:2019/07/18 11:58:30 浏览次数:247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在平时检测中,有时发现氨氮很高,但鱼并没有出现死亡,但有时养殖户一下生石灰,鱼就出现中毒死亡。按正常的剂量,用生石灰把鱼毒死的案例每年都有发生,其原因就是大家忽视了氨氮的毒性,是随着碱性的增强而增强。真正把鱼毒死的,其毒性主要来自于分子氨,而离子氨的毒性却很弱。这里就涉及到氨氮标准值的由来。我们现在通常要求氨氮最佳值是不超过0.2毫克每升,这个值来源于89年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标准中规定了非离子氨的最高限值是0.02毫克每升,有的文献认为离子氨的毒性为分子氨的十分之一,或是更弱,所以综合下来,就以全部是离子氨计,氨氮的标准值就是低于0.2毫克每升。
关于离子氨与分子氨的毒性差异,来源于离子氨与分子氨的电离平衡,而这个平衡又受到酸碱度的影响。溶解在水体中的分子氨能通过鱼体体表渗入到鱼体内,渗入的量取决于水体与生物体内的pH差异,如果任何一边的液体的pH发生变化,鱼体表面两边未电离的分子氨的浓度就会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平衡,分子氨总是从pH高的一边渗入到pH低的一边。当施入生石灰,碱度升高,水体中的过量的分子氨,就会从水体中渗入到鱼体内,鱼就会出现中毒。而离子氨,由于带有电荷,通常不能渗过鱼的体表,所以毒性较低。
我们在水产养殖中,想要尾水排放达标,想要鱼虾健康生活,就要知道氮的来源和去向,以便科学有效的调节水质。就来源而言,天然水中,部分细菌及一些藻类有特殊的酶系统,可以将空气中溶入的氮气转变成化合态,通过氮素循环,最终转变成我们希望的鱼肉。这是许多大型水域进行投入品限制之后,通过补充芽孢原粉、酵素和乳杆菌,用活藻素调节藻相,实现养殖效益的突破口,也是许多花白鲢养殖中,不可或缺,增加效益的项目。以上的固氮作用,据国外在罗非鱼养殖上的报道,要占到总氮输入的11%左右,可见其发展前景还是具有很强的开发利用价值。
对于有外来水源汇入的水域,雨水随着地表径流,会把从岩石和土壤中溶解的含氮物质汇入养殖水体,这也是氮的一种输入形式,对于河流型水库,或是途经生活集居区的河流型养殖区,我遇到的某些水域,此等形式氮的输入占比在30%,甚至更高,像此类水域,稍加利用,就可以实现花鲢、白鲢150-200斤以上的亩产量。而对于更多的氮的输入,还是人为投入。
对于精养塘,投入的饲料残饵,鱼类的排泄及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养殖水体中总氮的主要来源。而养殖水体底质中沉积物中溶入的氮,对于较肥的水体也有一定的占比。像一些水库,过去允许投肥时,养殖户所投的肥会有较大一部分沉积于水库底部,通过机械和芽孢原粉、酵素和乳杆菌的方法,可以把这一部分肥效进行充分利用,且还有进一步改善环境的作用。
氮可以给池塘带来肥效,促进藻类生长,转变成花白鲢的产量,但同时也会给养殖池塘带来危害。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分子氨,池塘水化学检测的指标,氨氮就是分子氨与离子氨的总量。如何降低其危害,那就是从源头截污,减少污染水体的汇入,同时减少投料,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精养水体中,投料越多,饲料蛋白越高,那池塘中含氮的有机物就越多,相应的经过微生物的氨化作用,释放出的氨氮也就越多。当水体中溶氧不足时,氨化作用不仅生成氨氮,还会生成酸类物质。例如常年不清淤的池塘,塘底有机物沉积很厚,在缺氧状态下经微生物氨化生成的酸类,常使底质酸化,容易引发底层鱼死亡。
解决池塘氨氮的问题,重点还是保持微生物分解与投入的含氮有机物达到平衡,这就犹如产品加工与工人数量的问题。投入的含氮有机物就是需要加工的产品,而微生物则是对产品加工的工人。含氮有机物越多,相应的工人也就越多。尤其在阴雨连绵天气,饲料照常在投,而调水的芽孢、酵素却因为天气原因,担心效果或是缺氧问题,而让好多养殖户没有使用。所以我才建议养殖可以化整为零在料治局部投,或是在投饲料时,按整个水面五分之一的量,添加到饲料里投喂。在饲料里添加微生物,有诸多好处:一是提高消化;二是随着饲料进入池塘料台周围,有机质多分解更充分;三是降低有机质分解消耗的氧气,提高鱼吃料的积极性;我经常看到有许多养殖户,当鱼一多了之后,一投喂饲料,大量的鱼集聚在料台附近,使用料台周围的溶氧迅速下降,然后就有大批的鱼在吃料后,头在那水面上一冒一冒的,许多养殖户还以为鱼有什么问题,当按我的建议把芽孢原粉少量多次的在料台使用之后,这种现象很快就得到改善。
氨氮过高,对鱼虾都是有毒性的,常年的水质检测发现,氨氮极少有达到89版的用水要求。所以在考虑到许多超了一点,但不死鱼的例证,我通常都是以超过正常值两倍才把其考虑为引发鱼病的因素之一。具体考虑到氨氮毒性时,会参考一些症状特征,如氨氮干扰鱼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破坏鳃丝粘膜层,就会降低其溶氧的吸入,故鳃丝的富氧血红细胞会减少,鳃丝呈现出暗红、发紫。当氨氮过高,容易引发鱼体表出血、内脏、肠道及胃的粘膜层的损伤,引发炎症。通常水质检测氨氮高于0.4毫克每升,每天死鱼量不大,当排除寄生虫因素,就通过调水,大多数时候就可以解决死鱼的问题。这个方法我已反复多次使用,大家不妨去验证。
降解氨氮,芽孢原粉无疑是最好的产品,在确保产品菌数含量足够的情况下,水深一米的水体50克就已足够。另外考虑到芽孢是耗氧的,且对营养有诸多要求,所以当菌数量足够的情况下,我是不建议养殖户浸泡的,外泼时加点红糖一起泼是可以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芽孢的清水与廋水的问题,任何事都正反两方面,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过量,如果有机质多,为了迅速降解,可以适当加量,但如果有机质不是特别多,也去加很大的量,就没有必要。并且过量的添加就会发现水的透明度增大了许多,有人就片面的认为芽孢廋水。最近我加入了几个环保水质提升工程项目,为了达到甲方对水质的要求,我们就是通过加大芽孢原粉与酵素的使用剂量,在一定时间段内就得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认识到这一特点,那平时少量多次的添加,其实芽孢就是在肥水,肥水与廋水,全在剂量之间。
当氨氮过高时,如果有死鱼发生,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理,可以用物理沉淀的办法快速处理,如:常用的有沸石粉、硫代硫酸钠、活性碳等,如果要效果更好,那就用复配制剂(水体解毒护水宝)。同时加注新水,通过稀释氨氮的浓度,也有降低氨氮毒性的作用。其次保持养殖水体中足够的溶氧,保持水体中的溶氧不低于4.5毫克每升,有助于氮素循环的顺利进行,氨氮的降低。最后经常改底,特别是用生物菌种酵素改底,和用活藻素培养水体中的藻类,通过藻类对氨氮的吸收,都是有效降低氨氮的途径之一。
养鱼界有一句话,叫养鱼先养水,水好,鱼就好。这里的水好,主要就是指水里的亚硝酸盐、氨氮不超标,同时酸碱度、硬度适宜,溶氧充足。而亚硝酸盐、氨氮则是这重中之重的指标,亚硝酸盐是氨氮的下一级产物,一个池塘,在氮素循环中,往往受阻在某一环节,要么氨氮超标,要么亚硝酸盐超标,极少有两者同时都很高的。如果两者同时超标很多,那则说明水质已经极差了。
关于离子氨与分子氨的毒性差异,来源于离子氨与分子氨的电离平衡,而这个平衡又受到酸碱度的影响。溶解在水体中的分子氨能通过鱼体体表渗入到鱼体内,渗入的量取决于水体与生物体内的pH差异,如果任何一边的液体的pH发生变化,鱼体表面两边未电离的分子氨的浓度就会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平衡,分子氨总是从pH高的一边渗入到pH低的一边。当施入生石灰,碱度升高,水体中的过量的分子氨,就会从水体中渗入到鱼体内,鱼就会出现中毒。而离子氨,由于带有电荷,通常不能渗过鱼的体表,所以毒性较低。
我们在水产养殖中,想要尾水排放达标,想要鱼虾健康生活,就要知道氮的来源和去向,以便科学有效的调节水质。就来源而言,天然水中,部分细菌及一些藻类有特殊的酶系统,可以将空气中溶入的氮气转变成化合态,通过氮素循环,最终转变成我们希望的鱼肉。这是许多大型水域进行投入品限制之后,通过补充芽孢原粉、酵素和乳杆菌,用活藻素调节藻相,实现养殖效益的突破口,也是许多花白鲢养殖中,不可或缺,增加效益的项目。以上的固氮作用,据国外在罗非鱼养殖上的报道,要占到总氮输入的11%左右,可见其发展前景还是具有很强的开发利用价值。
对于有外来水源汇入的水域,雨水随着地表径流,会把从岩石和土壤中溶解的含氮物质汇入养殖水体,这也是氮的一种输入形式,对于河流型水库,或是途经生活集居区的河流型养殖区,我遇到的某些水域,此等形式氮的输入占比在30%,甚至更高,像此类水域,稍加利用,就可以实现花鲢、白鲢150-200斤以上的亩产量。而对于更多的氮的输入,还是人为投入。
对于精养塘,投入的饲料残饵,鱼类的排泄及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养殖水体中总氮的主要来源。而养殖水体底质中沉积物中溶入的氮,对于较肥的水体也有一定的占比。像一些水库,过去允许投肥时,养殖户所投的肥会有较大一部分沉积于水库底部,通过机械和芽孢原粉、酵素和乳杆菌的方法,可以把这一部分肥效进行充分利用,且还有进一步改善环境的作用。
氮可以给池塘带来肥效,促进藻类生长,转变成花白鲢的产量,但同时也会给养殖池塘带来危害。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分子氨,池塘水化学检测的指标,氨氮就是分子氨与离子氨的总量。如何降低其危害,那就是从源头截污,减少污染水体的汇入,同时减少投料,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精养水体中,投料越多,饲料蛋白越高,那池塘中含氮的有机物就越多,相应的经过微生物的氨化作用,释放出的氨氮也就越多。当水体中溶氧不足时,氨化作用不仅生成氨氮,还会生成酸类物质。例如常年不清淤的池塘,塘底有机物沉积很厚,在缺氧状态下经微生物氨化生成的酸类,常使底质酸化,容易引发底层鱼死亡。
解决池塘氨氮的问题,重点还是保持微生物分解与投入的含氮有机物达到平衡,这就犹如产品加工与工人数量的问题。投入的含氮有机物就是需要加工的产品,而微生物则是对产品加工的工人。含氮有机物越多,相应的工人也就越多。尤其在阴雨连绵天气,饲料照常在投,而调水的芽孢、酵素却因为天气原因,担心效果或是缺氧问题,而让好多养殖户没有使用。所以我才建议养殖可以化整为零在料治局部投,或是在投饲料时,按整个水面五分之一的量,添加到饲料里投喂。在饲料里添加微生物,有诸多好处:一是提高消化;二是随着饲料进入池塘料台周围,有机质多分解更充分;三是降低有机质分解消耗的氧气,提高鱼吃料的积极性;我经常看到有许多养殖户,当鱼一多了之后,一投喂饲料,大量的鱼集聚在料台附近,使用料台周围的溶氧迅速下降,然后就有大批的鱼在吃料后,头在那水面上一冒一冒的,许多养殖户还以为鱼有什么问题,当按我的建议把芽孢原粉少量多次的在料台使用之后,这种现象很快就得到改善。
氨氮过高,对鱼虾都是有毒性的,常年的水质检测发现,氨氮极少有达到89版的用水要求。所以在考虑到许多超了一点,但不死鱼的例证,我通常都是以超过正常值两倍才把其考虑为引发鱼病的因素之一。具体考虑到氨氮毒性时,会参考一些症状特征,如氨氮干扰鱼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破坏鳃丝粘膜层,就会降低其溶氧的吸入,故鳃丝的富氧血红细胞会减少,鳃丝呈现出暗红、发紫。当氨氮过高,容易引发鱼体表出血、内脏、肠道及胃的粘膜层的损伤,引发炎症。通常水质检测氨氮高于0.4毫克每升,每天死鱼量不大,当排除寄生虫因素,就通过调水,大多数时候就可以解决死鱼的问题。这个方法我已反复多次使用,大家不妨去验证。
降解氨氮,芽孢原粉无疑是最好的产品,在确保产品菌数含量足够的情况下,水深一米的水体50克就已足够。另外考虑到芽孢是耗氧的,且对营养有诸多要求,所以当菌数量足够的情况下,我是不建议养殖户浸泡的,外泼时加点红糖一起泼是可以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芽孢的清水与廋水的问题,任何事都正反两方面,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过量,如果有机质多,为了迅速降解,可以适当加量,但如果有机质不是特别多,也去加很大的量,就没有必要。并且过量的添加就会发现水的透明度增大了许多,有人就片面的认为芽孢廋水。最近我加入了几个环保水质提升工程项目,为了达到甲方对水质的要求,我们就是通过加大芽孢原粉与酵素的使用剂量,在一定时间段内就得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认识到这一特点,那平时少量多次的添加,其实芽孢就是在肥水,肥水与廋水,全在剂量之间。
当氨氮过高时,如果有死鱼发生,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理,可以用物理沉淀的办法快速处理,如:常用的有沸石粉、硫代硫酸钠、活性碳等,如果要效果更好,那就用复配制剂(水体解毒护水宝)。同时加注新水,通过稀释氨氮的浓度,也有降低氨氮毒性的作用。其次保持养殖水体中足够的溶氧,保持水体中的溶氧不低于4.5毫克每升,有助于氮素循环的顺利进行,氨氮的降低。最后经常改底,特别是用生物菌种酵素改底,和用活藻素培养水体中的藻类,通过藻类对氨氮的吸收,都是有效降低氨氮的途径之一。
养鱼界有一句话,叫养鱼先养水,水好,鱼就好。这里的水好,主要就是指水里的亚硝酸盐、氨氮不超标,同时酸碱度、硬度适宜,溶氧充足。而亚硝酸盐、氨氮则是这重中之重的指标,亚硝酸盐是氨氮的下一级产物,一个池塘,在氮素循环中,往往受阻在某一环节,要么氨氮超标,要么亚硝酸盐超标,极少有两者同时都很高的。如果两者同时超标很多,那则说明水质已经极差了。
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作,以及生活污水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时我去检测池塘的外来水源时,发现水源地的水质就已经氨氮或是亚硝酸盐超标。像这样的水体,好多鱼类在自然环境下,都不能实现自然繁育。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一到冬天就可以到水田里捞鱼,随便一网兜下去,各种小鱼小虾多的是。可现在却很少能见到这些鱼虾的踪迹。正是由于水质受到了污染,鱼产卵繁殖的环境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大量野生状态下的鱼虾减少了。
(原作者:肖建春 内容有改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