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质和底质的重要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30 20:05:16  浏览次数:193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一、水质 

水质对养殖品种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水质的指标主要有: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另外,藻类在水质中也起着不小的影响。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正常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保持在6.5~9.0之间,pH值过高时,水会腐蚀鳃丝组织引起鱼、虾、蟹大批死亡,过低时,尽管不缺氧,也会使鱼、虾、蟹浮头,并且减少摄饵量,造成生长缓慢也易发生疾病。 

氨氮的安全浓度因养殖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正常安全浓度在0.2毫克/升以下,超出0.2毫克/升会造成养殖品种大批中毒死亡。 

亚硝酸盐的毒性也依养殖品种和个体不同而不同,为确保鱼、虾、蟹等养殖品种的安全性,建议在0.2毫克/升以下。 

硫化氢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为保证养殖品种的安全性和存活率,建议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当硫化氢过高时,会破坏鱼的中枢神经,导致 鱼、虾、蟹中毒死亡。 

养殖品种的呼吸主要靠鳃丝在水体中进行气体交换,溶氧在5毫克/升以  上,溶氧充足,食欲旺盛,摄食量大,鱼体增长率高,至2毫克/升以下,往往出现缺氧浮头,严重时引起泛塘死亡。 

因此,根据科学养鱼的需求,对养殖水体进行全面的科学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定期检测可以随时判断水质是否满足养殖品种的要求,另一作用是判断水质优劣情况,为科学用药提供正确的依据,减少养殖成本。 

二、底质 

池塘环境的自净和缓冲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池塘底泥的生态质量(自净和缓冲能力),但池塘底泥的自净和缓冲能力又是有限度的,当放养密度、投饵、用药等干预因子超过池塘的生态容量时,就会造成底质和水质的恶化,使水产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随之降低。 

伴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高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养殖模式,因此饲料的投喂、肥料的输入以及药物的使用习惯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未摄食完的饲料、或者水生动物留下的尸体等这些外源性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难以及时分解,最终沉到了水底,与泥沙混合作用,产生新的淤泥,塘底原本的土壤逐渐被新淤泥取代。淤泥层的合适厚度非常重要,具有缓冲水质突变,调节水质,保肥、供肥等作用,如果淤泥过多,长期不处理,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 

    (1)、增加耗氧量:有机物的分解、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大大增加池底的耗氧量,有关数据显示,养鱼池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鱼的底泥耗氧量高3倍。 

    (2)、产生有害物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同时降低水体pH值,为病菌、有害藻类提供营养物质,也给浮游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后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一)、底质恶化的主要危害 

   (1)、导致“氧债”增加 

“氧债”就是池塘溶解氧在供应充足情况下的耗氧量和实际耗氧量之差。池塘过多有机物积累在池塘底部,同时池塘底部溶氧缺乏,在缺氧情况下,兼性厌氧菌大量繁殖,将有机物进行无氧发酵,产生大量的还原性中间产物会将底部的氧气结合从而消耗底部溶氧,因此“氧债”的存在是缺氧、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底质恶化是导致“氧债”产生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高温时期,一旦天气突变,池塘表层就会出现水温快速下降的现象,水体对流,上下层水体之间出现互换,这样鱼塘会呈现极度缺氧现象,养殖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2)、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池塘底部过多有机物在兼性厌氧菌的发酵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氨、硫化氢、亚硝酸氮、甲烷、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水产养殖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容易引起鱼类免疫系统紊乱或是正常代谢受阻。 

   (3)、导致池塘底部酸碱失衡 
    池塘底部过多有机物在兼性厌氧菌和好氧细菌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各类有机酸和无机酸,导致池塘底部pH快速下降。鱼类对水质的酸碱度有一个适宜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刺激鱼类鳃组织和皮肤组织,从而影响鱼类正常的呼吸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氧气充足的池塘还存在缺氧的症状,主要是酸化严重的底部会造成鱼类不能利用池塘中的溶氧,因此要在平常生产管理中注意池塘底部酸化。 

   (4)、导致底部病原菌大量滋生 
    池塘底泥本就是一些寄生虫和条件致病菌的的温床,一旦底质恶化,这些寄生虫及致病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同时酸化的底部也会使一些体质弱的鱼群抵抗力下降,,当达到致病数量时即引发疾病。 

    (二)、改善底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从底质恶化原因看,改善底质的基本策略是控制底泥厚度和酸碱度,补充有益菌,充分发挥池塘底泥“能量库”的潜在优势,因此,底泥改善的主要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而市场上常见的几种产品都是围绕这几个策略和这几种方法设计的相应产品。 

    1、物理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有清淤、开增氧机搅动塘底、施用沸石粉等。 
   (1)、有条件的养殖户每年冬季卖完鱼后会进行清塘挖淤,将一年积累的淤泥推到池塘周围,然后进行晒塘等操作,减少第二年病原菌的数量; 
    (2)、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增加池塘上下水层交换,让高溶氧的上层水与低溶氧的底层水进行充分交换,减少池塘底部“氧债”; 
    (3)、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物理型底质改良剂也是改善底质的一种物理方法,能大量吸收底部中的氨等有害物质,但此法只能将有害物质进行吸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化学方法 
    (1)、使用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 放出大量的热能,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此方法是养殖准备期进行,方法简单,运用较广。 
    (2)、以过氧化钙(CaO2)为主的化学改良剂是目前化学改底中较常见的一类,该类物质主要是对池塘进行碱化,提高池塘pH,同时增氧底部溶氧,促进硝化作用进度,降低氨氮、亚盐和硫化氢等含量,降低池塘有害物质含量。 
    (3)、目前市场上兴起的螯合剂也是一种化学底改剂,能直接将氨氮、亚盐等离子进行螯合,形成螯合产物。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主要是针对池塘底部施用相应的菌种,对其中积累的有机物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分解或吸收,如施用芽孢杆菌后可以有效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含量,并能为池塘藻类提供营养盐,形成良性循环;光合细菌能在无氧或含氧量低的底部利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合成自身物质进行大量繁殖,从而降低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因此微生物底质改良剂, 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能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能通过生态占位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实现改底降病害的目的。 

    我在日常工作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启示: 

    一、为什么下雨后容易爆发疾病,甚至鱼大批量死亡? 

雨后发病是在晴天没有管理好鱼塘欠下的债,下雨只是一个导火索。由于晴天气温高,光线强,导致水体分层,底部没有氧份,产生“氧债”。高强度的光合作用导致表层溶氧饱和,导致溶氧流失到大气中,但是光合作用的碳水化合物留在水里进一步增加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氧债增加。晴天饲料投喂量大幅增加,导致氧债的增加。死亡的藻类、残饵和动物的分辨沉积到鱼塘底部导致均温层恶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滋生病原。由于水体分层,这些不良因子形成了一个定时炸弹,一旦外部因素引起鱼塘水体上下对流,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大量释放到整个水体,就会造成疾病和死亡大面积发生。 

    二、什么时候开增氧机 

晴天必须多开增氧机,让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加快分解,不让池塘底部形成氧债。因此增氧机的使用原则是晴天白天尽量多开,晚上不浮头不开,阴天不浮头少开。 

    三、“炸群” 

   “炸群”在实际的养殖中并不少见,在和养殖户喂鱼时发现炸群的情况也与养殖户分析讨论过。往往我们会认为是车轮虫和指环虫导致的,多次杀虫之后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其实在鱼群拥挤抢料的时候,集中投料的水体溶氧急剧下降,这样的情况鱼的摄食量受到影响,而且饲料的转化率也会降低。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投料区域附近增加增氧设备,保持鱼吃料正常。 

    养鱼先养水,而养水先养底,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大量外源物质的输入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因此更需要注重底部环境的改善,将池塘水质、底部及池塘生物紧密连在一起,打通三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真正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目的。 
  
 (作者:广东天邦   解冰涛  西南渔业网略有修改)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