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色不同水质需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在养殖过程中,在苗的孵化、苗种培育、苗种或活鱼运输以及成鱼饲养等,不论在哪个环节中,好的水质都可以为养殖成功加分。对于一般水产养殖户来说,都只能通过观察水的颜色、浑浊程度和闻其气味以及测定水温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一、养殖池塘主要水色调节
优质的水色常见的有5种:即淡绿色、翠绿色、茶褐色、黄绿色、浓绿色。劣质水色主要有3种:即蓝绿色、黑褐色及清澈水。
1 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特点:这种水色在鱼、虾、蟹养殖中,都是希望得到的最佳水色。这种水色中以单细胞绿藻、裸藻为主,水质清爽,池面没有浮膜。这些藻类的品质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并易于作为营养物被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大多在20~30厘米,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水产养殖中所要求的“肥而爽”之水质,即为这种水色的水质,这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培育和保持淡绿色、翠绿色水色调控技术
(1)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150千克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千克/亩。
(2)养殖过程中,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添注新水稀释调节。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2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特点:这两种水色的水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中的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这种水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这种水色中的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富含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水中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稀少,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
在苗种养殖阶段,这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但是,这种水色的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0~15天后,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培养和保持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
①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1/10左右。
②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份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3 浓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特点:水色呈深绿色,且浓度大,因此透明度较低,一般不足15厘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这种水色水质较肥,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在养殖盛期的塘口水体中,大多为这种水色。在浓绿色水中,藻类日趋老化,但光合作用较强,产氧功能好,可被消化吸收,所以在成鱼养殖中属良好水质之列。
但是,在养殖高温季节,这种水色水质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造成水体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加大,水中溶氧减少,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控制调节浓绿色水色的技术措施:
①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
②适当降低投饲量。
③泼洒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公斤/立方米。
4 蓝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特点: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
当水温达到28℃以上,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这种水色。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对水产养殖危害大,易暴发鱼病。
消除控制蓝绿色水色技术措施:
(1)排放法: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天。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头处捞除。
(2)使用二氧化氯0.1克/立方米,加沸石粉10克/立方米,全塘泼洒,连续1~3天,可有效消除蓝藻。
(3)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5 黑褐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特点:这种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形成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这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作用下,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以至中毒死亡。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甚。
(褐色水)
消除调控黑褐色水体的技术措施:
(1)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
(2)开动增氧机,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
(3)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3~5天即可有效消除该不良水色。
6 清澈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特点:这种水色的水有两种情况:
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
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清色,并散发有腥臭味。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养殖上称“转水”。
消除调控清澈水体的技术措施
(1)青苔水的调控技术措施:
①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可用有机肥挂袋的办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渐变绿。
②泼洒生物制剂可调节水色,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2)黑清水的调控技术措施:
①全塘泼洒敌百虫制剂,浓度为1克/立方米,杀灭大型浮游动物。
②加换新水,并泼洒生石灰(化水后),用量为每米水深30~40千克/亩。
③最后泼洒有机肥或无机肥,增加营养盐类物质,调控到较好水色水质。经上述措施,一般经5~7天水色可转好,变为浅绿色水色。
二、水质形成与调控
1 水质形成条件
瘦水水质
在生产中,瘦水水质往往会被养殖经验不足的人误认为清水、好水而被忽视。此水体水色清淡,呈浅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常大于30厘米,水体清瘦,浮游植物稀少,水色日周期性变化不明显。一般在新开挖的、底质保水性能差或滨海低洼盐碱土质的池塘,较易形成瘦水水质。
老水水质
老水水质水色以暗绿色或黑褐色为主,透明度高,浮游植物品种单一,细胞老化,池水溶氧条件极差,常常会使鱼类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老水水质的形成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
池塘水体长时间无水源补充与交换,光照条件长期不足,浮游植物种类单一。
施肥量不足,水体中缺少足量的氮磷营养元素或其它微量元素。
水体积沉物质积累时间过长,食场周围残饵废物得不到及时清理和更新。
肥水水质
肥水水质的水色浓而不浊,呈油绿色(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豆绿色)或褐色(包括黄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透明度适中(20~30厘米),有明显的日周期性变化,浮游生物活跃、种类丰富,光合作用与溶氧条件良好,水体系统内营养盐类供给、光能摄取固定和物质能量转换达到最佳循环状态,是养殖水体“肥、活、嫩、爽”的最理想状态。
转水水质
转水水质是指肥水水质逐渐老化变为老水水质的阶段,俗称“水华”。水色呈浓绿色蓝绿色或酱红色,浑浊度很大,周期性变化明显,在下风处常见一层层浓厚的云彩状水华,并有腥臭气味。转水水质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
2 水质调控技术
瘦水水质及老水水质的调节技术
(1)对于新开挖的池塘或新清淤的池塘,池体矿物质营养盐类较少,应在生产之初施以基肥,并在生产中及时追肥,培肥水质。利用太阳光能和廉价肥源进行肥水生态养殖,既增加生物饵料,又增加产氧能力,创造优质高产的生产条件。
(2)对于底质保水性能差的池塘,要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增强池塘保水、保肥性能。
(3)对于滨海盐碱区域,尤其是水质属于氯化物碳酸盐型的池塘,应加强施肥。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水体碱度,利于改善土质和水质。施用化肥,可多施硫酸铵类,以有效调节营养盐类的平衡,利于快速提高水体肥力。
(4)对于老水水质的调节,应及时补充新水与更换水体,改善光照条件,加强施肥肥水。对于弱酸性老水水质,可以采取泼洒生石灰进行调节,将池水的pH值调节到弱碱性(7.5~8.0)。
肥水水质的调节技术
在养殖中后期,随着载鱼量的迅速增大,水体内氨氮等有机物质也相应积累过度,水体的营养盐类处于氮多磷寡的极不平衡状态,促使喜高温偏碱条件的蓝藻大量繁殖,同时抑制了黄藻、硅藻等优质藻类的生长,对养殖生产极为不利,此时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调水,才有可能保证渔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科学的调水方法以补磷抑氮为原则,并要注意施肥方法,宜先磷后氮,少量多次,并间隔一定的时间。此外,科学饲喂也应引起高度重视。生产中,有时会发生鲤鱼等耐低氧性较强的鱼类出现严重浮头,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仅表现轻度浮头,这多是由于在傍晚时投喂时间偏晚、投饲过量,鱼类饲后又需要有足够的氧气进行消化等因素所造成的。
转水水质的调节技术
(1)转水前期水质的调节。
转水水质多发生在夏秋之交的高温季节,此时,应对转水水体及时调节,更新水质,加强机械增氧,使水体上下交混,消除水体成层及氧债现象,促进有机腐败物质的分解及完全硝化反应,使腐败水体在转恶前得到改善或更新,防患于未然。
(2)转水后期水质的调节。
池塘水体在转水后,水体出现成层及氧债现象,应及时更新水质,施用速效肥料,促使浮游生物迅速恢复生长,形成新的稳定的藻相和菌相。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2012年5月刊)
(作者:北京桑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唐精)
(配图:水花鱼公众号)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