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暴发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与防控
一、微囊藻水华的发生
微囊藻在水产养殖池塘中的暴发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所致。首先,人们因盲目的追求效益,增加养殖密度,加大投饵量,使得大量高蛋白的饵料未被摄食,直接进入水体。同时,被摄取的食物中,因鱼类自身消化率的原因,一部分营养物质也以排泄物的形式溶入水中,这均导致水环境中N、P含量的超标,水质呈富营养化,给微囊藻的快速繁殖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微囊藻本身的结构特点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微囊藻可通过藻体内假空泡数量的动态变化来控制浮力,决定自身在水中的位置,这种浮力调节机制帮助其处于更有利的水层,相比于其他藻类而言更容易获取光照,促进了微囊藻水华的暴发。
二、微囊藻水华的危害
1、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大量微囊藻漂浮于水面会显著降低水体的透明度,严重阻碍其它浮游植物对光的吸收利用,降低了水环境整体光合作用的强度,造成氧含量的缺乏,导致养殖动物的泛池死亡。与此同时,微囊藻对碱性环境具有适应性,在高温季节微囊藻的出现,不仅表明水体出现碱化,它的生长繁殖本身也会导致水体pH的升高。简言之,高pH值环境与微囊藻的生长暴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资料显示,铜绿微囊藻水华可在3天内快速的使养殖水体pH值升高到9.5,对水产动物的生理代谢造成直接影响;高pH值也可通过交互水体中氨氮含量及其他的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养殖动物形成不利影响。
2、影响鱼类的生长
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抢夺水体中的生长资源,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减少了鱼类饵料的来源。尽管微囊藻蛋白质含量也较高,但实践表明,其致密的细胞壁与胶被结构,使经济动物无法对其消化利用。此外,资料显示长期生活在微囊藻水华环境中的鱼类,肠道消化酶活性会受到显著的抑制,直接降低鱼类的摄食能力。
3、微囊藻毒素对养殖动物的直接损伤
养殖动物可直接摄食微囊藻或从水环境中吸收MCs,导致食欲下降及新陈代谢障碍。有实验证明,直接给养殖鱼类注射MCs,可出现大量的死亡,并在肝、肾中表现出变质性甚至坏死性的炎症。这说明微囊藻水华的池塘中,经济动物大量死亡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损伤有直接关系。宋超等人研究发现,MCs可改变罗非鱼肝与鳃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的含量,并对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造成影响,对罗非鱼的生长产生胁迫作用。曹煜成等人也发现,MCs可促进白斑病毒在对虾体内的增殖,缩短感染白斑病毒对虾的死亡时间,且明显增加对虾的死亡率。不仅如此,MCs也可影响水产动物的繁育过程,原居林等人发现,MCs对翘嘴红鲌的胚胎发育有较大影响,导致胚胎发育迟缓、死亡率与畸形率升高等。
三、控制微囊藻水华的措施
以前人们常通过使用硫酸铜、二氧化氯、有机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来杀灭微囊藻。这种使用化学药物的方法起效快,杀灭效果显著,但副作用明显,在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以硫酸铜的为例,泼洒硫酸铜不仅抑制了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还常出现倒藻现象,加速水环境的恶化。此外,铜离子会在养殖动物体内蓄积,对幼龄经济动物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加之使用药物后的养殖废水,难以净化处理,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化学药物杀灭微囊藻的方法逐渐被行业弃用。
如今生产上大多建议在彻底清淤、干塘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尤其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磷含量,以达到竞争性抑制微囊藻生长的目的。陈小晨等人的研究表明,较高浓度的光合细菌可明显选择性的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却几乎对小球藻等友好型藻类无影响;芽孢杆菌亦可通过直接接触和产生胞外活性物质等方式来抑制藻类生长和溶解藻体,并絮凝死亡裂解后的藻类。在某些地区,也有养殖户通过移植浮萍、凤眼莲等植物,通过改变周围的光照强度,和产生化感物质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 吴春艳 任思宇)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