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来源与控制
一、水体中的氮
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产要元素之一。水体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两大类。
有机氮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腐殖酸中所含的氮。某些藻类和微生物可直接利用有机氮。在工厂化育苗池、温室精养鱼池中有机氮占有较大的比例。
无机氮包括溶解氮气、总铵(包括离子铵和非离子氨)、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于水的氮气只有被水中的固氮菌和固氮蓝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可被植物利用的离子铵和硝态氮,只有离子铵、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可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常被称之为有效氮。离子铵与硝态氮共存时,绝大多数藻类总是优先利用离子铵,仅在离子铵几乎耗尽后,才开始利用硝态氮,最后再吸收利用亚硝态氮。因此,离子铵是藻类生长中最重要的氮源,离子铵含量的不足常常成为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二、总铵、离子氨与非离子氨的关系
总铵包括离子铵与非离子铵,二者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随着pH值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非离子氨对鱼类生长和水生饵料生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在养殖过程中,先测定的水体中的总氨含量,再根据pH和温度来测算非离子氨的浓度,从而判断水质的好坏。
不同温度和pH值水溶液中氨的百分组成(%)
pH |
温度(℃) |
||||||
8.0 |
12.0 |
16.0 |
20.0 |
24.0 |
28.0 |
32.0 |
|
7.0 |
0.2 |
0.2 |
0.3 |
0.4 |
0.5 |
0.7 |
1.0 |
8.0 |
1.6 |
2.1 |
2.9 |
3.8 |
5.0 |
6.6 |
8.8 |
8.2 |
2.5 |
3.3 |
4.5 |
5.9 |
7.7 |
10.0 |
13.2 |
8.4 |
3.9 |
5.2 |
6.9 |
9.1 |
11.6 |
15.0 |
19.5 |
8.6 |
6.0 |
7.9 |
10.6 |
13.7 |
17.3 |
21.8 |
17.7 |
8.8 |
9.2 |
12.0 |
15.8 |
20.1 |
24.9 |
30.7 |
37.8 |
9.0 |
13.8 |
17.8 |
22.9 |
28.5 |
34.4 |
41.2 |
49.0 |
9.2 |
20.4 |
25.8 |
32.0 |
38.7 |
45.4 |
52.6 |
60.4 |
9.4 |
30.0 |
35.5 |
42.7 |
50.0 |
56.9 |
63.8 |
70.7 |
9.6 |
39.2 |
46.5 |
54.1 |
61.3 |
67.6 |
73.6 |
79.3 |
9.8 |
50.0 |
58.1 |
65.2 |
71.5 |
76.8 |
81.6 |
85.8 |
三、分子氨对鱼类的毒性
大多数鱼类分子氨从组织液中排出这是正常的生理排泄现象,当氨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分子氨浓度≤0 .0 2 m g/L,对鱼类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不会产生影响。在养殖水体中分子氨浓度介于0.0 2 ~ 0.2m g/L的仍在鱼类可忍受的安全范围内。肥水鱼塘氨氮总量(总铵)以氮计算,正常范围认为是0.05~0.15m g/L,超过0.3m g/L时就构成污染,超过0.5 mg/L 时对鱼类的毒性较大。
四、养殖水体中氨的来源
1、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物尸体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2、当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
3、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
五、良好水质的调控
1、养殖鱼池应严格清塘、清淤,干塘、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氯制剂消毒。
2、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减少残饵量,防止过量投饵和饵料变质,及时清除残饵。
3、在养殖生产中要加强换水,晴天中午或午后开增氧机1-2小时,增加池水底部溶氧。
4、经常使用分解底改、臭氧底安等,减轻底部的耗氧。
5、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分解底泥中的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防止细菌性鱼病交叉感染。
6、可使用解毒净水宝、解毒净水宁与纳米氧合用,或撒(洒)施沸石粉与麦饭石粉。
7、泼洒食盐,干扰与阻止氨氮及硝酸态氮继续入侵鱼体血液。每亩(水深1米)用食盐17公斤。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