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藻”!
提起藻
以藻为名的东西很多,它们都并非生物。比如“藻井”、“藻棁(音桌)”,它们是建筑工艺上的名词;“藻火”、“藻绘”,是指古代官服上的装饰;“藻饰”、“词藻”、“藻丽”、“藻翰”,说的是古时候文人墨客如何做文章;“藻镜”、“藻鉴”指的是
古人很喜欢用“藻”字,用它来说明亊情的美好,东西的高雅、乃至于至高无上的皇冠饰品。 藻字与璪字相同,是指皇冠上面垂下的彩色丝线穿起来的成串玉石。好的玉“有彩符者”称“藻玉”,而贴在美玉下的彩色垫子称为“藻率”。高洁之志向称藻志,良好的品德称藻行,有做诗作文才气者称藻思。
“藻”曾经是古代人的一个姓,例如宋朝鄱州刺史就叫藻重。“藻兼”则是一个善良精灵的名字,说的是汉朝汉武帝时,他在未央宫中饮酒,忽见樑上有一七八寸长老翁走下来,看看屋顶再看看汉武帝,一下子就不见了。汉武帝大惊,问东方朔是怎么回亊,东方朔说:这小老翁是水木精灵,名叫藻兼,他见你大兴土木建做宫殿,砍伐树木,把他的住所毁了,故来诉苦。
许多带藻的词汇现在不用了,但它们见证了历史。没有帝王,自然没有璪(藻)和藻率;没有上朝的官服,自然也没有藻火。这些都见证了封建帝制的兴衰。现代人写文章,也用不着藻饰、藻绘一番了。只有“藻井”“词藻”等少数词还沿用至今。
什么是藻井?藻井,不是生长有藻类的井,也不是天井。有的书把藻井看作“天花(板)”,这也不能混同。它是我国古建筑中室内顶棚的一种装饰结构。通常是用木条做成向内凹进的
湖北和武汉一些古建筑也大多造有藻井,有的很有特点,异常珍贵,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武当山紫宵宮的藻井(图二),也是一八棱锥顶,上面刻有双龙戏珠,它建于1119-1125年,比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早约三百年(故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从造型和建造的时间看, 北京故宫的藻井,不能不受武当山藻井的影响。
武昌花园山天主堂大厅上的藻井,呈轮盆状,八片花穗图案排列成
藻井之所以称藻井?现在难以考究。《四书》中有说:“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所以压火也。”似是一种用以
作为“生物”的藻,古人与现代人的理解大不相同。从最早出现“藻”字的《诗经》到清朝编写的《康熙字典》,都明白说明:藻,水草也。古书中对藻的图解如图五所示,而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定《诗经》中所说的“藻”,是一种叫杉菜藻(Hippuris vulgaris )( 图六) 的水生植物。它们都属于有茎有叶的植物,不是藻类。现代人认为的藻类,是没有根茎叶分化、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大多数小得无法用肉眼看清。由于它们所含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及数量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因而有蓝、绿、黄、褐、红等颜色的藻类,并以此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藻类与水草有着巨大差别,前者是低等植物,后者是高等植物。金鱼藻虽然也叫藻,但它不是藻类,而是高等植物。此外,茨藻(刺藻)、貍藻等水生植物虽然也叫藻,也都不是藻类。
中国人对“藻”的早期认识,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说的“algae”(藻)是从拉丁文而来,其原意是“海草”(seaweed);而现在认为海草仍包括在藻类当中。藻类学“Phycology”一词也是出自希腊文“Phycos”,意亦指海藻。我国古人,则把“水草”视为藻类。我们的祖先最初认识了水草,欧洲人最初认识了海草;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国家,而当时西方多半是海洋型国家。
我国第一个把原意为水草的“藻”变成科学概念的藻类,不知是谁?这种对“藻”的含义界定,对科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手头有两份资料,似乎都提到我国第一个使用“藻”字和研究藻类的学者,兹引述如下:一份资料是曾呈奎教授在《中国海藻的研究》中说的:“中国人中最早调查采集藻类标本的是厦门大学的钟心煊教授(他后来转到武汉大学任教——--笔者)。……他1929年开设藻类学课,这是我国最早的藻类学课。……当时我是厦门大学助教,钟心煊教授的助手。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1933年1月份的《岭南科学杂志》。”这里,表明曾呈奎和钟心煊有可能是我国研究藻类、发表藻类论文第一人。从另一份资料:毕列爵 胡征宇 刘国祥写的《我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学的早期文献概况及编年表》(刘永定 范晓 胡征宇主编《中国藻类学研究》)一文中说:“最近我们新发现在前中华博物学会所编的,1914年出版的《博物学杂志》(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第一卷第三期上有一文“藻类之研究”,作者胡烈。……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由中国人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藻类学文献。”但有关胡烈的事迹却无从考证。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学者还可进一步探讨。 藻类研究西方比我国早近两百年,1764年瑞典科学家林奈(Linneaus)就研究了藻类的分类问题,但当时他却把某些苔藓植物也放在藻类当中,至二十五年后才予纠正。
全世界藻类约有三万种,占植物种类的十分之一,但因为它们分布极广,且集中生活于占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面积的水域,它的总生物量是非常巨大的。藻类对地球的生命极为重要,它在生物
谈了很多与“藻”有关的事情。“藻”——这个美妙的名词,实在包含着太多的自然、人文与历史内容。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7年5月25日B2版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