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这些细节,难怪花了冤枉钱水质还不稳定!
水是鱼类生活的环境,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要想养好一池鱼,先要养好一池水”。充分说明了水对养鱼的重要性。水体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
池塘水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含生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个池塘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很多东西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对于一般养殖生产者来说,要有管理好水质,确实是个难题。在生产中要观察水质的变化,做好水质的调控,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为养殖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生产中一般通过观察水色和鱼类的活动状况来判断水质的优良。根据笔者长期指导实践积累的经验,归纳总结几点操作性和实用强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不良水质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1、鱼类等养殖动物生长减慢:池塘水质不良时,溶解氧会下降、饵料生物减少、各种有害物聚集,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养殖动物的活动、摄食都会受到影响,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
2、摄食和消化率下降:水质不好,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下降,鱼和其它养殖动物会表现焦躁不安,在水体溶解氧低于4毫克/升以下时,养殖鱼类的摄食强度和消化率随着溶氧的降低而下降。其二蓝藻等水华形成优势种群,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鱼等摄食后不消化,而且还会引起疾病。
3、发病率增高、病情加重: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污染和气候等。如池中有机质过多会分解产生沼气、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水质呈酸性时,就会发生有卵甲藻引起的“打粉病”。水质不良会导致鱼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诱发烂鳃、肠炎等多种疾病惑加重病情的发展。
4、缺氧翻塘,造成大量死鱼:鱼和其它动物一样,都需要氧气,水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鱼及其它动物便不能生活,当水体中溶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需要的量时,鱼就会呼吸困难,浮于水面,严重时就会窒息死亡。水中有机质过多,在水中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小气泡,或被鱼苗当饵料吞入,或附着在鱼的鳃、体表,引起气泡病。
5、鱼类品质下降:养殖水体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或蓝藻死亡后释放大量毒素,这些有毒物质沉积鱼体内,会导致鱼产品品质下降或者失去商品价值。
二、水质的观察与判断
池塘是一个复杂的水体生态系统,水质好坏,仅凭肉眼观察和检测一两项化学、物理指标是难以做出准确分析判断的。如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些人拿个简单的测试合,一测就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其实这个检测只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的结果,而且这种测试检测的结果包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氨氮检测结果也包含分子氮和离子氮。并不能说明氨氮或亚硝酸盐超标。
1、看水色判断及处理措施
在生产中一般观察水色来判断水质的优良。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物质,包括天然的微生物及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或胶状物质等,在阳光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水色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在养鱼的水体中,水色的形成和变化主要由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变化引起的。通过藻类种群的类型和色彩与养殖鱼类的关系 来判断水质好坏与否,通过人工干预和改良,选择适合养殖品种的生态类型。
①优良水质一般为茶色、黄褐色、黄绿色、淡绿色、翠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水体表面无浮膜、无气泡。水面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有反射光,望去如干净有色玻璃的感觉,如果望去像附满灰尘的感觉,证明水有问题。这几种水色浮游生物丰富、自净作用强和利用铵的能力强,水质也相对比较稳定,溶氧也比较高。
②蓝绿色、灰绿色、灰蓝色是由于蓝藻、微囊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死亡的藻类漂浮于水面,消耗大量容氧,而蓝藻毒素大量释放,容易败坏水质,极易导致泛塘。败坏的水,水质浓浊,有粘滑感,增养机打起有泡泡,而且难消失,水体散发出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鱼虾在这中环境中极易得病, 由于这类水体,藻相比较单一,在天气突变或营养缺乏时容易发生“倒藻”,导致翻塘而大量死鱼。
③红砖色:这中水色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鞭毛藻类、血红藻和原生动物。这种水色在高温季节最易出现,死亡的藻类散发出腥臭味,池水有粘性感,水体严重缺养,这种水色养殖动物的死亡率极高,甚至全池死光,对养殖生产危害极大。
④深绿色、褐绿色的水体,主要由甲藻、螺旋鱼腥藻大量繁殖形成,一般在夏秋季节出现多。很多养殖户也认为是蓝藻。这样的水体透明度极低,上下层水的浓度和水色很接近,与蓝藻水华不同,蓝藻是表面浓绿、下水面水体清澈。这种水体表面看上去似乎有一层油膜,浮膜、小气泡多,池塘中下层水体溶氧低,池鱼摄食很差,生长很慢。
以上是由不良藻类过度繁殖形成不利于养殖生产的水质,在密度不特别大的情况下,对养殖生产是有利的,一旦形成水华,就有可能对养殖生产产生危害,甚至是致命的危害。控制方法:
a在生产中注意观察池塘藻相的变化,出现轻微藻类水华时,可用微生态制品泼洒,如光合细菌、红假单孢菌,抑制藻类的繁殖。
b通过加深池水、换水、施肥、泼洒干石灰粉等措施,调整水体理化性质来达到促进有益藻类繁殖增长,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保持各种藻类的生态平衡。
C当藻类形成严重的水华时,采用药物杀灭,然后施肥培藻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0.7ppm硫酸铜或蓝藻抑制剂,都能杀灭水华。虽然杀藻有风险,也只有几天,也是可控的。如果不杀,暗藏的风险更大,不知道什么时间发生,并且会长时间影响养殖鱼类生长。
很多养殖户用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泼洒没有效果,那是因为:一是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等分解有机物,而藻类是活体生物,不可能分解和抑制藻类。二是在深水环境下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的与藻类在生态位没有矛盾,形成不了竞争关系,所以没有效果。
浑浊水:主要是雨水冲刷堤坡带来的泥沙、底层鱼密度过大而饲料不足、水体营养缺乏或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藻类稀少,导致自净能力差,大量有机质、泥性胶体悬浮在水中。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繁殖生长,溶氧低,鱼摄食差。如果浮游动物过度繁殖,可用敌百虫、氯氰菊酯等鱼用杀虫剂在池塘周边喷施,杀灭一部分浮游动物。如果是自然浑浊,选择晴天上午用碱式氯化铝、硫代硫酸钠(明矾)化水满池泼洒,下午泼洒碳酸氢铵和磷肥。
2、根据鱼类活动判断水质
水是鱼生活的环境,其环境的优劣、水质的变化,都会对鱼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鱼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形式,特别是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在实际生产上,仅凭藻相和水色来判断水质好坏,也不完全准确,只要早上池塘鱼类摄食欢,就表明水质基本没有问题。当水体中溶氧含量低于3毫克/升时,养殖鱼类摄食会下降,鱼在饲料台附近漫游,抢食不活跃,或者投饵根本没有鱼摄食。当溶氧低于1毫克/升,鱼就会浮头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连续几天早上投饵没有鱼摄食或鱼很少,摄食不欢,说明水质出现问题。当水体下层含氧低时,池鱼表现为暗浮头状态,注意观察可以看到水面10—20公分以下鱼在成群漫游。因此我们要在生产中,密切注意早餐鱼的摄食活动状况,发现连续几天摄食不欢,摄食鱼少,要及时进行调水、改水。
三、水质护理及调控措施
池塘水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好控制,在水质变坏不适应养殖动物正常生活时,通过人为干预,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改变水体的生化结构,使水的生物、化学、物理及生态结构符合养殖的基本要求。
1、影响池塘养殖的主要因素是氧气,是池塘水生动物生存和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因子。池塘水体有机物分解、氧化反应等消耗占水体总耗氧量的75%,鱼类及水生动物呼吸消耗的氧气只占耗氧量的20%,其它耗氧5%。水体中的氧气90%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丰富的浮游植物不仅是鱼类的优质饲料,为水体提供富足的氧气来源,而且大大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能很好的保存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如上图)。因此在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合理、科学地施肥,做到勤施、少施,保证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营养需求。很多养殖者只注重施用磷肥,而忽视氮肥及钾肥、钙肥等微量元素的使用,认为池塘不会缺氮肥,氮是动、植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第一大营养元素,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当有机氮转化满足不要需要时,会在某个时间段缺乏时就可能造成“倒藻”,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变浑浊,继而导致翻塘的出现(如上图)。
2、绿色的水质是最安全的水,绿色的藻类光合作用强,释放的氧气多,也便于一般养殖户掌握。灰色、红色、褐色也有优质的水色,但一般养殖人难以分辨优劣,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在有效的办法是杀藻、选择好的水源(藻相好),引进优良藻种,加水后施肥重新培育藻类。
3、定期泼洒生石灰浆,每亩30—50斤。一是补充水体钙营养元素,二是起到消毒抑菌功能,三是利用氢氧化钙吸附水体表面浮膜和水中的胶体颗粒,澄清池水。四是调节水体酸碱度和硬度,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
要使养殖鱼虾生活正常,健康生长,必须加强水质管理,经常注意鱼类的活动及动态变化,水色及水质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作者: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自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