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池塘底排污
传统池塘养殖大多是依靠投喂大量的人工配合饲料,通常饲料中只有 20%~50%的氮和 15%~60%的磷被鱼体吸收,而其余大量的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留在了池底,这些废物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致使水体内源性污染,从而导致养殖鱼类生长缓慢、体质减弱、病害频发等,从而产量降低,减少了渔民的经济收入。
为提高池塘水质,改善鱼类生存环境,本任务示范建设了一个提质增效生态保护型池塘养殖模式。
图 1 底排污循环水高效养殖池塘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 2 底排污循环水高效养殖池塘剖面结构示意图
示范塘一口南北长137 m、东西宽100 m, 池深1.5 m的池塘。通过改造把原来的一口池塘分割为70%左右的养殖区和30%的水处理区。养殖区为4口具有底排污设施的池塘;水处理区为“潜流湿地”结构。每个养殖池上口大小为45 m×45 m,池深2.5 m,坡比1.75:1,圆锥形底,底部锥形池上口35 m,深2 m。
排污口设置在圆锥形底中央,通过管道通向水处理区集污池,经固液分离,固体有机沉淀物作为有机肥用于种植农作物、蔬菜等,上清液流入潜流湿地、生态渠或进入池塘循环再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在养殖过程中,综合应用强增氧,原位水净化,多营养层级,精准投喂,健康护理,无抗,尾水循环处理等技术,达到清洁池塘,让鱼类在舒适的水环境中健康生长的目的。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围绕绿色生态、提质增效的现代发展需求,创新集成的一项池塘底排污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与传统池塘相比,池塘底排污系统可以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提高产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药物和水电使用量,实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和生态保护。这一技术的示范应用,将革新水产养殖模式,促进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