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两坝”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

发表时间:2021/06/10 20:12:01  浏览次数:1177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三池两坝”模式要求各水产养殖场“三池两坝”面积不低于养殖总面积的8%-10%,其中包括“三池”和“两坝”,“三池”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两坝”即两个过滤坝。

(一)生态沟渠。

利用养殖场内原有排水渠道进行改造而成。通过加宽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水功能。在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水生植物浮床,养殖尾水进入生态沟渠后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并通过生态沟渠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如无可利用的渠道,可通过管道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

(二)沉淀池。

主要用于养殖尾水的沉淀处理。养殖尾水进入沉淀池后,须滞留一定时间,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同时在沉淀池中种植30-40%面积占比的水生植物或设置水生植物浮床,吸收利用水体中营养盐(沉淀池面积占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30-50%)。

(三)过滤坝。

将沉淀池、曝气池与生态净化池之间原有堤坝改造成过滤坝,在坝体中填充装网袋的滤料,滤料可选择陶粒、火山石等,以吸附、过滤、转化有机物(过滤坝宽度不小于1.5米、长度不小于5米、高度1.5-2.5米)。

(四)曝气池。

在池底安装曝气管,通过底部增氧曝气方式,并放置一定比例毛刷填料,充分氧化有机物,降解氨氮(曝气池面积占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15-25%)。

(五)生态净化池。

通过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面积占比30%),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等底栖生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生态净化池面积约为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35-45%)。

“三池两坝”模式将短期的经济效益“减法”转换为长期综合效益“加法”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