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水面跳跃的可能原因分析:不慌乱要从容,要分门别类的应对!

发表时间:2021/09/22 17:35:53  作者:刘文俊  浏览次数:542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我们要知道,生活在水域底层(比如鲤鱼)甚至中层(比如草鱼)的鱼是轻易不会浮到水面甚至在水面跳跃的,毕竟那不是它所处的最佳生存环境。一旦出现鱼儿频繁跳出水面,或者有"炸群"状态,或者水面有"无风起浪"状况,那么基本可以判定鱼儿多多少少有一点(些)问题。本文就鱼的跳水和不安的异常行为的可能原因作一分析,仅供参考。

动图

1.受惊导致鱼的跳跃

惊恐,其实同属一类应激性反应。惊恐,可以来自天然的原因,比如天敌和食肉性鱼类的捕食、甚至突然地大团水草或水下异物移动,等等;更有人为的惊恐,比如岸边的嘈杂声音、异响、撒网、船只过往,等等,也都会明显造成一些鱼的惊恐性应激反应,从而本能的跳出水面。由于此类也是一种应激性反应,鱼也会用“跳跃”来应对意欲化解不利。

(鱼的体表寄生锚头蚤虫)

2.鱼病和寄生虫导致鱼的跳跃

发生鱼病和滋生寄生虫是常见许多鱼在水面跳跃的主因,特别是寄生虫的滋生大多会引起鱼的跳跃或者"炸群",许多养殖人也以此注意来立即进行前瞻性的鱼病防范和水体消毒措施。尤其是寄生虫和体表鱼病的出现,一般是体表寄生虫比如锚头蚤(鳋)、鱼鲺、中华蚤(鳋)、嗜子宫线虫、车轮虫、指环虫等等,还有体表受伤的鱼在伤口发炎时,此时鱼就会经常表现出“异物感”般的跳跃或者摩擦物体,就像试图甩掉寄生虫一样,或者痒痛难忍而毛焦心烦。

生物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尤其水质的明显突然改变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鱼体的抵抗力和适应程度,甚至导致其寄生虫和体表鱼病(比如赤皮病)的出现。上列说的这些现象在许多动物身上都会常见。针对此类病态鱼,使用针对病鱼适用的消毒药和杀虫药剂。或者虫体很少,轻微不严重,也可以期待鱼体的适应性自愈,不予药治亦可。

(有风吹起的水浪叫"风浪")

3.无风起浪时鱼的"躁动"跳跃

常言有道"无风不起浪",在没有外来因素(比如人为在水里有动作、天气起风了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下,水面是不会有水浪的。但本文此处说的"无风起浪"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如果在夜间无风或者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情况下,见水面有不规则的水浪或许是小浪,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水体已经开始缺氧,鱼己经开始弊闷不安而在水里躁动,下一个场景将是鱼露出水面"嚎水"则表明已严重缺氧了,当然也有鱼病发生的可能(下面紧接所讲的就是);二是不论白天还是夜间,如果在无风或者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下,水面不见鱼只见水面有不规则的水浪或许是小浪,除了上面讲的缺氧以外,大多是有寄生虫暴发、或者有鱼病发生的前兆。总而言之,静态养鱼水体以"风平浪静"为最佳状态,有风吹起的水浪很均匀很"涟漪",异常情况即本文此处"无风起浪"说的两种情况引发的水浪是局部性的。该增氧的立即开机或撒施增氧剂,该杀虫灭菌的立即用药。

4.水质水流变化导致鱼的应激性跳跃

鱼是冷血动物,水质相关的诸多方面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水质突变甚至水温明显且突然分层的时候,鱼都会产生一定应激性的躁动”,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跳跃。这个现象很普遍而且好证实,比如鱼池大水量的补充冷水、大量加水,或者突然感知水质在变化或感到不适等,许多鱼都表现出应激性的跃出水面。这些现象在大量人工水质改善的时候,或者久晴乍雨、大雨、大量加水或者泄洪导致进水量、泄流量猛增等,鱼对水位的突增或者突降都会有应激反应,同时,鱼对"新水"很有亲近感,鱼的天性很喜欢水流,这时便会出现许多成群的大鱼甚至小鱼在水面跳跃或者在进水处逗流嬉水

另外,黄昏时间,在太阳下山时,藻类和浮游生物下沉时的水质交替较明显的时间段,也常见此时鱼有跳跃行为。

5.求偶和产籽期,鱼的浅水跳跃

鱼在求偶期或者繁殖时节,尤其季节、温度、水质达到产卵条件的时候,此时鱼类会分泌类似兴奋中枢神经的物质,鱼会“嬉戏”争抢配偶、产卵受精,此时就常见鱼的相互追逐跳跃。这种情况一般多出现在春季,尤其是水草边,鲤鱼、鲫鱼的公鱼母鱼相互间在水面之间来回穿梭游动,尤其早晨经常会看到频繁跳出水面的鱼,完成公鱼排精、母鱼产卵的繁殖过程。

6.鱼群密度过大导致鱼的跳跃

鱼类因为一些特别原因的特殊聚集,也就会有鱼的跳跃行为。常见的就是鱼群在上层水体聚集,如果鱼群中也有像童孩似的嬉耍鱼体,当一条鱼在鱼群中“调皮”似的跳跃,会引起其它鱼的模仿或者警觉性的跳跃,或者以为有意外情况发生而受惊跳跃,和鱼在吃料时的"炸群"相似。在水生动物中,有喜欢群聚的鱼类(比如鲫鱼),也有不喜欢群聚的鱼类(比如鲶鱼等肉食性鱼类),促成鱼类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是聚集后尤其在水上层聚集后,鱼群密度过大时鱼体相互之间触及身(鱼)体后产生的跳跃是普遍的,比如人工捕捞时鱼群就会跳跃乱撞。上列说的情况都是正常现象

7.自然灾害类情况引发鱼的跳跃

自然灾害类情况引发的鱼的跳跃,比如:地震、雷击闪电、洪水暴发等异常情况时,常会引发鱼的“恐慌”似的跳跃。很多动物的器官都非常灵敏,比如在地震即将到来的时候,它们是可以感知到的。所以当你发现身边的动物无缘无故的非常惊恐,很多鱼跃出水面、老鼠出洞、狗叫个不停的时候等等异常行为,就说明也许有自然灾害来临了。

地震之前有时会出现鱼跳跃的现象,因为地震之前通常都会有轻微的地震波,人类可能感觉不到,但是池塘中的鱼却能感觉到。另外,轻微的地震也可以使池塘底部的水变浑浊,甚至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很可能从池塘底部释放出来,鱼类感觉到这种变化,也会出现鱼跳跃的现象。

8.有说是因为缺氧而"跳",那是"撞"!

鱼在水体缺氧时,首先正如前文所说的"无风起浪"缺氧时的弊闷不安"躁动",其后鱼头会露出水面"浮头"。缺氧浮头的鱼常出现在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如闷热、桑拿天、下雨前,等等,还有一种常见的浮头是水下腐殖质或藻类浮游生物过于繁盛导致的水体富养化缺氧。但是无论哪种缺氧,鱼都会表现出“浮头”而不是跳跃。因为鱼缺氧一定都处于体能较低的阶段,这个阶段除了特殊惊扰后的垂死挣扎,严重的常见此时鱼是惊恐万分的向前冲撞,而不是跳跃。

9.白鲢鱼最善于跳跃

在常见鱼类中,尤数白鲢鱼最善于跳跃。架设在河道中的拦网通常达一米多两米高,对白鲢而言简直是小意思,它们甚至可以轻松越过一些小型的坝体。原因或许就在于那令人讨厌的肌间刺,因为白鲢拥有四大家鱼中数量最多的肌间刺——足足有123枚,比鲤鱼要多出20多枚。肌间刺跟脊柱并不相连,而是一根根各自安插在肌肉中,主要作用就是支撑原本松弛的肌肉,增强鱼的运动能力。

(上例依秩是鲫鱼、团头鲂、鲢鱼、鳙鱼的肌间刺)

从理论上认为,鱼的肌间刺的作用一般是支撑肌肉辅助运动。白鲢不仅多刺,其刺更是分叉多且复杂,这为其出色的跳跃能力提供了弹跳基础。由于生活在水域上层,加之白鲢生性胆小,一有风吹草动便会迅速跃起,甚至怼到人脸上,以致于围网捕鱼时捕鱼人最好戴上头盔等一系列防护工具。

总而言之,鱼的异常跳跃和不安行为不是好现象。但我们要理解和认识鱼“跳跃”的方方面面原因,本质还是要遵循科学理智客观的把握,有的放矢的,不慌乱要从容,分门别类的应对。

鱼在水面跳跃的可能原因分析,不慌乱要从容,要分门别类的应对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

鱼在水面跳跃的可能原因分析,不慌乱要从容,要分门别类的应对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养殖信息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水产养殖##养殖##养鱼##鱼病##鱼#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