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与水温分层:水体越深它的水温分层现象就越明显
所谓水体的水温分层,多见于深水水体中,水深至少应在1米以上才有可能出现,并且,水体越深它的水温分层现象就越明显,经常在野外游泳的就最有水温分层的感知,一般情况下越是底层水它的水温就越低,浅水水体基乎不存在水温分层现象。
水温分层现象犹其在湖泊,河流和水库中是必然发生的。水温是水质因素的一个重要变量,在确定其他水质指标的过程中往往与水温有关,而水温的变化对池塘、库区及河湖的水生生物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认识水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层现象,对于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峡大坝)
一 河湖和水库的深水体的水温分层与水产养殖
不同的河湖和水库,水温垂向分层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由强到弱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层型、过渡型和混合型。
分层型的水体上部温度竖向梯度大,称为温跃层或斜温层;
在水体表面由于热对流和风吹掺混,水面附近的水体产生混合,水温趋于一致,这部分水体称为同温层或混合层;
底部温度梯度小,称为滞温层。
但是到冬季则上下水温无明显差别,严寒地区甚至出现温度梯度逆转现象,上层接近于0℃,底层接近于4℃,这也是底层是水液体,上层则为结冰层之故。
混合型无明显分层,上下水温均匀,竖向梯度小,年内水温变化却较大。
结合文献资料可知,河湖和水库对于水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①气温、辐射热;
②天然来水、流量和含沙量;
③泄水;
④水库调节性能和水库水深。
近年的江河筑坝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说法,似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其中就涉及渔业方面的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鱼的洄游通道和水体的低温水问题。
鱼的洄游通道被阻隔和改变,进而影响鱼类的繁育是人所共知的,但对于大水体形成低温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并不一定让很多人知晓。
建设高坝大库将改变天然河流水温。
坝前纵向水温将呈现出明显分层现象,水温分层将使水库下层的水体水温常年维持在较稳定的低温状态。水库的低温水下泄对农作物、鱼类和珍惜濒危水生生物将会造成不利影响,有时会严重影响水坝下游水生动物的产卵、繁殖和生长。
当然,低温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也不总是负面的。
大多数生物体本身都具有根据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且变化后的结果也未必就是负面的。
(金鳟鱼)
据报道,哈尔滨引进美国的金鳟鱼,原本是生长在亚热带的鱼种,经过当地科技人员对其鱼卵的低温水孵化培养,已经大大提高了其抗寒能力,不仅成功地在哈尔滨安家落户,而且其肉质更为鲜美,经济价值大幅度提高。这充分说明如果金鳟鱼的原产地水温变低,金鳟鱼不仅完全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还能够提高其原有品质。
类似这种生态环境的改变,有利于鱼类物种进化的情况,完全可能会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所以,河水的水温变低也不一定就必然对鱼类的生长不利。
但是,对于重要的河流和濒危水生动植物(特别是在各种生态保护区内)来说,为了消除水体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一定的修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 池塘的水温分层与水产养殖
池塘人工养殖鱼类,因池塘水体相比于河湖和水库来说是小水体,但因人工养殖鱼类追求的是产出比效益和小水体更易变化无常之故,从而更加的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否则,养殖效益往往等于零。
首先,池水深度差异对鱼的影响。
池水超过3米时,一般情况下因光照不足或无光,产氧功能不足或缺失,底层多为溶氧不足,鱼一般不会在底层活动。
当水深达4米及以上时,基本上水体浪费很大,表层和底层水温相差也巨大,底层缺氧甚至寡氧(无氧),底层少有鱼类活动(冷水鱼除外),似冰火两重天,故而,过度深度的水塘的鱼产量不一定比适度水深(2-3米)塘的鱼产量高。
因此,养鱼水的深度以2-3米为最佳。
水深2-2.5米时,因水深1米处和2米处溶氧相差一半,须增氧机搅水才能混合达到均氧状态以宜鱼类生长。
水深1米,原则上须微流水养殖,否则,产量不高。
其次,水的密度与鱼的特性。
水的密度特性,在一个整体的水中,它的密度是不一致的,即密度差。
当水温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水太浅容易在极端天气下,易将鱼冻伤。在冬天,当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水面的温度比较低,再向下层水体时,水的温度逐渐增加,然后到4摄氏度。
当水温到0摄氏度结冰时,密度最小。
平时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里,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大就是现成的例子。
当水温从4度往上升时,密度又在不断减少,以至于烧开水到100摄氏度时,水体沸腾就会变成水蒸汽。
正因为水温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上层水的密度一般都很小,密度大的沉在下面,因此,在夏天避暑和冬天防寒时将水体尽量加深水位是有益的。
有关人士曾做了以下试验来说明水温分层并说明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把两桶水染成不同颜色,把其中一桶水升温,温差15度以上,两桶水相反按升温水加入自然水和自然水加入升温水中的顺序轻轻的注入一透明的塑料桶中,注入的顺序不一样,得到的水体混后的颜色深浅是不一样的,其原理就是温度不同水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密度大的水会在重力的影响下往下渗透,而下层比重轻的水会往上对流,如果底层的水温低密度大,则上下水体对流减弱,这就是水温分层。
再次,水的密度与季节。
高温季节水温分层犹为明显,上下层水温温差极大,因光照强弱明显,底层水体因光合作用不强,底层溶氧量微乎其微。
同时,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在昼夜间变化也较大,晚上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表层水降温幅度减弱,夜间水体上层水温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但密度同时也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即上下层水体对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拉大养殖水体上下层水温的差异,一旦达到了临界点就会产生水温分层,中下层水体溶氧慢慢补充,而上层溶氧则逐渐下降,一般到凌晨时会降到最低水平,当然,因夜间基本上没有补氧来源,底层水体溶氧则更加欠缺,因而最易形成缺氧状况。
三 水温分层与药害事故
在渔业生产中,经常遇到持续的旱热天或天气突变时,最易造成池塘缺氧泛塘,或者,同是一口池塘水深也是一样,用药的药品并且药量也是一样,但用药后的效果有时并不一样,可能治病效果差异很大,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药害事故把鱼也杀死了,这就是水温分层的缘故。
上述现象除了人为因素比如药量过大以外,大多是因为水的密度差而引起。
当长期高温时,表层水的水温高,低层水的水温低,就容易引发水温分层。此时上下水体没有对流,如果水温分层在1米,那么原来按2米水深算的用药量实际只使用的水深不到2米,就无疑是用量加倍了,用药量加大了,死鱼的风险当然就产生了。
还有一个现象,即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有的地方出现了用药后只死水上层或上中层的花白鲢鱼,而底层鱼不死的现象。
当高温季节的晴天延续时,有时就会拉大养殖水体上下层水温的差异,一旦达到了临界点就会产生水温分层。因此,水产养殖要尽量的打破水温分层的形成,处理的办法就是破坏水温分层,采用一些机械设备,如增氧机、微孔暴气等,当然,遇有风浪时水温分层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因此,养鱼户应该掌握水温分层的规律,从而确保渔业生产顺利进行。
(重庆市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 刘文俊)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七日 星期日)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