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发表时间:2022/07/26 23:43:50  浏览次数:713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鱼病的生态预防是“治本”,而积极、正确、科学地利用药物治疗鱼病则是“治标”。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对鱼病进行有效治疗,是降低或延缓鱼病蔓延、减少损失的必要措施。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一、鱼病防治常规方法


(一)鱼病的常规治疗原则:先水后鱼>先外后内>先虫后菌


(1)鱼病治疗的总体原则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随时检测、及早发现、科学诊断、正确用药、积极治疗、标本兼治是鱼病治疗的总体原则。


(2)鱼病治疗的具体原则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先水后鱼


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水产养殖户追求高产,养殖密度逐渐增大,投料量也逐渐增加,水体负荷日渐增大,尤其是底部有机质积累较多,往往形成水体分层较为严重,这样,导致底部有机质腐败、氧化,形成各种有害物质,底部环境往往是处于极度缺氧的状态,氧债不断加大,因此,水环境的好坏对鱼的生存最至关重要,也是首要应解决的先决问题。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治病先治鳃,治鳃先治水”。对鱼类而言,鳃比心脏更重要。各种鳃病是引起鱼类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鳃不仅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钙、钾、钠等离子及氨、尿素交换排泄的场所。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因此,必须尽快地治疗鳃病,改善鱼类的呼吸代谢功能,以利于防病治病。而水环境中的氨、亚硝酸盐以及水体过酸或过碱的变化都直接影响鳃组织,并影响呼吸和代谢,因此必须先控制生态环境,加速水体的正常运转。


先外后内


先治理体外环境,包括水体与底质、体表。然后再进行体内即内脏疾病的治疗,也就是“先治表后治本”。


先虫后菌


寄生虫尤其是大型寄生虫对鱼类体表具有巨大的破坏能力,而体表因寄生虫伤害形成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途径,并由此产生各种并发症,所以防治病虫害就成为鱼病防治的第一步。


(二)施药的常规用药顺序:先改水>再杀虫>后杀菌>然后口服>最后调水


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核心就是要遵循联合用药的用药顺序。


根据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总结数年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经验,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按照“先改水、再杀虫、后杀菌、然后口服、最后调水”的联合用药的规程,可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


“先改水”目的是为了消除或缓解水产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降解或消除池塘中的药物残毒,以及增加外用泼洒杀虫杀菌制剂的效果,常用的药物有多硫化合物、高铁酸钾、硫酸铝钾等。


“再杀虫”是指确诊水产养殖动物有寄生虫感染时必须采取的基础措施,药物选择时应根据不同寄生虫种类选择适宜的杀虫药物,并注意寄生虫的抗药性。


“后杀菌”是指确诊水产养殖动物具有被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采取的措施。


“先杀虫、后杀菌”,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临床症状要求我们“杀虫为本、治病治表”,很多氧化型消毒剂往往会加重部分杀虫药毒性,同时针对寄生虫疾病,如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锚头鳋病,养殖户习惯于施用杀虫药,而忽视了杀菌药的使用,从而导致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如顽固性烂鳃综合症、暴发性出血病等。为有效杜绝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在使用完杀虫药后的1天~2天内须使用如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苯扎溴铵等再杀一次细菌


“然后口服”是防治吃食性鱼类体内致病微生物及体内寄生虫病最为有效、直接的方式。


“最后调水”是为了保证施药后通过使用化学类或微生态水质改良制剂及肥料调节水质,保持水体的“肥、活、嫩、爽”,维持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


当然,防治某一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或多种并发症并不一定要按上述五个规程,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对待。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二、先杀菌后杀虫防鱼病效果可能好一些


常规情况下,先杀虫,后消毒,主要思路是,寄生虫寄生,对于鳃丝造成破坏,最后导致鳃丝肿胀,引起烂鳃。杀不死虫,就算是杀菌再彻底,效果依旧不明显。所以,一贯的做法就是把杀虫排在第一位。


但是,由于当前的养殖密度逐渐增大,投喂量逐渐增多,底部有机质积累较多,加上池塘底部极端的氧债环境,迫使水体还原性不断加大,一般情况下,水体还原性是很强的,氧化还原电位是很低的。在这种环境下:


第一,鱼类的体质是极其脆弱的,尤其是肝胆问题较为严重,免疫力下降,使用杀虫剂本身对于鱼类是不利的,有时候过大剂量使用杀虫剂,更会加大对于鱼类的应激性反应,导致鱼类出现应激性死亡。


第二,任何杀虫剂或者消毒剂的使用,很大一部分会抵消水体还原状态,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这样,就会使得杀虫剂实际使用剂量不能满足杀虫需要,使得杀虫效果减弱。


第三,在很多情况下,引起鱼类烂鳃的关键因素包括水体环境和寄生虫寄生,所以,如果寄生虫不能被很好地杀死,最后导致烂鳃病无法痊愈,这也是鱼类疾病难以控制的关键所在。


根据以上分析,按照当前的水体环境和养殖思路来看,尽可能消除水体还原状态并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是杀虫消毒前应该做的首要工作,一般的消毒剂都是带有氧化性质的,所以,在杀虫前处理水质,或者提前杀菌,可能对于杀虫的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鱼类体质较差,会分泌大量的黏液来保护自己,过多的黏液又会影响杀虫消毒效果。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处理水环境,应尽可能采用氧化剂:


第一,可以尽量消除影响用药的各种外部因素。


第二,对于鱼类的刺激性和应激性会减少。


第三,鱼类出现寄生虫感染,肯定也会有细菌继发感染,治病放在前面,可能对于鱼类体质的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先杀菌后杀虫,可以对于杀虫起到增效作用,实际上杀虫和消毒只不过是一前一后的问题,并不影响杀菌的效果,但是,先杀菌对于鱼病防控更有优势。(本段内容作者:李江)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三、虫多就先杀虫,虫少就先杀菌,"虫菌双杀"当然更好!


“先杀虫还是先灭菌?"这个和平常说的"妈和妻子落水先救谁?"似乎很相雷同,答案似乎可以是单项选择题或者是双项选择题甚至于又是多项选择题,因为:

单项选择题---只能救一人,谁离得近谁好救就先救谁,就碰运气了。

双项选择题---妈和妻子都是至亲,都该施救,最好都能救起来,尽最大努力吧。

多项选择题---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能救则救,不能救则罢,并不是没有孝心也不是没有夫妻感情,天不遂人愿也是无奈之举,如果自身都难保了,再去冒险施救有可能会"一窝端"。


综合上面的论述,结合鱼病的不同病种,大多数的鱼病发生都有一个最主要的病源(虫、菌、水、料,还有病毒,气候,等等)所引起的,抓住主要的病源而放缓次要的,应该视具体情况的不同来具体分析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施治:


(1)主要病源是虫害(寄生虫)。


如果发现鱼儿受到虫扰,主要病状(最主要的病源)是寄生虫引起的虫多量大,就先杀虫,灭菌次之。比如:由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需镜检)、鱼体表的锚头鳋病、体表线虫病(嗜子宫线虫病)、鱼鲺、中华鳋(鳃蛆病),小瓜虫(白点病)、孢子虫,还有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等。


(2)特定的细菌性病态


如果发现鱼儿已经出现特定的细菌性病态或者主要病状是细菌引起的,或者虫少但病重,就先抑菌灭菌。比如:细菌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鲤鱼白云病、鳃霉病、疖疮病、还有竖鳞病、水霉病,等等。


(3)虫菌双染


在特殊情况下,有一些并发症就可能出现寄生虫和细菌同时出现并染病,比如:既有寄生虫性的烂鳃病也有细菌感染的赤皮病于鱼一体,在此种状况下,如果再去讨论“先杀虫还是先灭菌?"这个问题就等同于纠结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无聊话题,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虫菌双染,事不宜迟,虫菌双杀,刀砍斧切。现代科学已较发达,鱼药有单一制剂的也有复方配剂的,有杀虫药,也有杀菌药,还有"虫菌双杀","菌毒双杀"的鱼药。很多鱼药本来就兼具杀虫、灭菌,甚至还同时调水等多功能,在施治时,精心挑选多功能药物(大多是非单一制剂,购药时可向鱼药商提出)投用治疗就会事半功倍。

鱼病防治常规方法及其探讨:治疗原则和施药顺序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病##鱼病防治##鱼病诊断##鱼##喂鱼#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