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育苗对浮游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游动物必须有但不能多!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在水体中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游在水中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主要分为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一、浮游生物
水中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某些浮游动物(比如轮虫)还是有些种类水花鱼苗的开口饵料。水中浮游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体比较肥,细菌、有机碎屑(底部饲料残饵)丰富而形成。一般鱼类在幼鱼阶段都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人工饵料次之。浮游植物是鲢鱼类的天然饵料,鳙鱼类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
培水调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等于或高于细菌生产量时,可以明显降低鱼类的生物性传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长和通过施肥培育的浮游生物是鱼虾的极好天然饵料。浮游植物和浮游生物相辅相成,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是两者有之为好。也就是说,水肥哺育了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哺育了浮游动物,浮游生物哺育了鱼类。
浮游生物漂浮于水中生活,个体微小,浮游植物在水中以"水色"的形态展现出来,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一般肉眼难以看到或识别,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
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自然水体中的原始生产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氧气,成为水域中最基本的饵料资源。通常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高的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高,鱼虾产量也高。
浮游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等。作为天然饵料,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的饵料价值是不相同的。由于很多鱼类(比如鲢鱼)不能消化纤维质、果胶质和几丁质等,因而很难利用如大部分蓝藻、细胞衰老的绿藻、裸藻等。能较好地消化利用如金藻、隐藻、硅藻和部分甲藻、黄藻、绿藻、裸藻、蓝藻等。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而蓝藻较差,但蓝藻中少数种类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蛋白质含量高,鱼类也易于消化。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它们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不但要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占溶氧来源的80%-90%)。但有些种类,如蓝藻和小三毛金藻形成优势种群时,使水质具有毒性,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同时产氧力差;裸藻形成优势种群时,自身大量死亡后形成一层黄锈色膜,覆盖水面遮光、隔气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发生于水体上层,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层生产力最高。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其中隐藻在其他季节也能生长。而以隐藻和硅藻优势(水华)为多,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鱼类受其影响很大。
三、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是水域中的消费者。它的个体要比浮游植物大得多,但一般不超过5毫米。不少种类除主营浮游生活外,都能兼营底栖生活。
浮游动物主要的类别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它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有些个别种类比如泥鳅、黄颡鱼的水花还必须有轮虫的存在,才能有较好的育苗效果,这也是我们认为泥鳅、黄颡鱼的水花育苗的难度所在之处。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之间,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并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四、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从生物角度而言,浮游动物摄食同时也会减少池塘有机物碎屑和细菌的数量。细菌是浮游动物的重要饵料来源,它可以吃掉很多病菌甚至有些虫卵(比如锚头鳋卵体),对鱼病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在养殖池塘中,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会干扰水体水华的暴发(比如蓝藻水华),对水体的清洁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缺少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如蓝、绿藻)容易繁殖过盛,会造成诸如高温时节的蓝藻泛滥,从而影响水质的恶化,是养鱼人最棘手的难题。因此,水体浮游动物数量大时,水质就不会富营养化。
也就是说,浮游动物含量多的水体,鱼类发病的概率小得多,水体也不容易过度肥沃,不能够认为浮游动物多了就不好,只是我们要适度控制它的量。对待浮游动物,应该坚持浮游动物必须有但不能多的原则,才能保持池塘水质的藻类不会泛滥成灾。
五、浮游动物的弊端
世界万物均有利也必有弊的两面性,浮游动物不能太多,多了将影响水体藻类的数量,可能打断水体的氮循环,导致水体亚硝酸盐或者氨氮升高。还有,浮游动物不象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那样生产氧气,浮游动物只耗氧不增氧是唯一的一个缺点。
如果浮游动物繁育过盛,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虫子"过多了,不利于鱼苗前期生长,还会影响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中欠缺浮游植物存量,易造成水体清瘦,滋生青苔或水草,形成水中藻相失衡。此时,可施用杀虫药将浮游动物适度控制即可,不应或不必全部灭绝,意即要保留一部份浮游动物,水体生态系统才能平衡。使用0.5克/立方米敌百虫的剂量可以达到控制浮游动物占比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这个浓度可以只杀死一部份而控制存余一定的量,注意:是控制不是灭绝,数天后水质即可恢复。
如果浮游动物在池塘商品鱼养殖中形成优势种群,极易引起缺氧翻塘死鱼,可用杀虫剂杀灭,比如使用1克/立方米敌百虫的剂量灭绝或适当增加鳙鱼放养量等措施来应对解决。
六、浮游生物的培养
一般在水花鱼苗下池前的"培肥育水"工作,目前很盛行,常在下苗前7-10天(因季节温度不同而有异)关水施肥。在池塘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好调控时间,使培养出的浮游生物正好、恰好适合于幼鱼阶段吃食的需要。 根据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活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绿肥和粪肥培育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期,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适时下塘,进行鱼(苗)种培育等。
根据浮游生物的生长规律,预计在下苗时刚好有丰富的微型开口饵料供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并存最好,最理想的开口饵料非轮虫莫属。在下苗10天后,鱼虾也长至乌仔以上(2厘米左右)规格了,此时刚好也是浮游动物生长的旺期,乌仔以上规格的鱼虾此时也特别喜食浮游动物,此时,可见鱼群追击寻觅浮游动物群落而吃食,可视情况可以减料或停料投喂,目的是让鱼虾多吃这些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并且,鱼虾在短期内长势非常迅速,成品鱼(比如鲤、鲫等)也会吃食营养丰富的浮游动物。
综上,对于鱼虾蟹等水生动物而言,每一个浮游生物就是一个营养素平衡的饲料,对鱼虾(特别是苗种)的健康发育、健康生长起到人工饲料不可比拟的作用。我们平常说的"养鱼先养水"也包含有培育浮游生物的含义,有了恰当的浮游生物含量,水好鱼就好,是我们养鱼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